高脂血症的中药治疗原理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丽霞 时间:2015-10-12
         3  通过抑制脂类的合成来达到降血脂
        中药通过抑制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生物合成途径中一个或几个环节,从而达到降低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目的。如泽泻中的三萜类化合物,能抑制外源性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吸收,影响内源性胆固醇代谢,可加速三酰甘油的水解或影响肝脏对其合成,升高高密度脂蛋白,促进动脉壁正常胆固醇的清除并运至肝脏代谢和排泄,预防低密度脂蛋白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通过竞争细胞表面受体,抑制低密度脂蛋白进入内皮细胞,抑制胆固醇合成和抗血栓形成作用,从而防止或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大黄有抑制内源性胆固醇的作用,香菇能抑制体内胆固醇的合成。
        4  通过抗过氧化来实现降血脂
        有些中药通过清除体内多余自由基、减少脂质化来达到降血脂的目的,如山楂中的黄酮、荞麦总黄酮、银杏叶总黄酮、黄芩茎叶总黄酮、淡豆豉中的大豆异黄酮等均有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减少自由基的生成,明显降低所有脂质化参数,对高脂血症有显著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5  通过提高HDL,降低VLDL、LDL来实现降血脂
        经研究血浆中的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有密切关系,高密度脂蛋白能和血浆低密度脂蛋白竞争血管壁平滑肌胞浆膜上的受体,抑制细胞摄取LDL和积聚LDL的能力,减少脂类在血管壁蓄积,保护动脉壁,而且HDL能与游离的胆固醇结合成酯,并转运至肝脏代谢排泄,使胆固醇不易沉积于内皮细胞内,免受损伤,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如南瓜多糖,月见草油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泽泻中的三萜类化合物,姜黄中的姜黄素,山楂中的黄酮。
        6  讨论
        中医认为高脂血症属本虚标实,血瘀,痰浊范畴;中医学上无高脂血症的病名,临床辨证多归于肝肾亏虚,脾虚痰浊,气滞血瘀[4]。治疗时大多用补益肝肾,健脾益气,滋阴养血,活血化瘀,清热通便,消食化痰这些药。中医中药治疗疾病讲究整体观念,根据已知单味中药降血脂的有效成分和降血脂机制进行组方,多方面,多途径,以整体观进行降血脂的中药复方研究,达到有效,安全,质量可控,为人们所接受,这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参 考 文 献
[1]姜建国.中药治疗高脂血症临床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8,249: 614-615.
[2]张勇,尚德静,李庆伟,中药降血脂的研究进展[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4,27(2):201-205.
[3]潘涛,施光飞.血脂异常的中医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6(1):51-53.
[4]杨昌宁.谈肝、脾乃生脂(浊)之源[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5):56-57.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