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店《老子》与今本《老子》比较研究(三)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涂宗流 时间:2010-09-01

【摘要】《太一丙》与郭店《老子甲》有密切联系,与今本《老子》相对应章节同中有异。郭店《老子甲》是“经”,《太一丙》是“说”,今本《老子》是战国老子后学对春秋以降老子学说的整合。《太一丙》、今本《老子》对《老子甲》所提出的“道”进行了解说。

【关键词】道;宇宙生成论;治国论;无为论

老子后学对《老子甲》的解说

(《太一生水》、《老子丙》合称)存简28枚,简长26.5厘米,575字。其中有10枚的文字分别见于今本《老子》17章,18章,35章,31章的中段和下段,另有4枚同见于郭店《老子甲》第10章上段和今本《老子》64章下段。此14枚所记载的文字,《郭店楚墓竹简》谓之《老子丙》;其余14枚所记载的文字,不见于今本《老子》和郭店《老子甲》,《郭店楚墓竹简》谓之《太一生水》。《太一丙》与郭店《老子甲》有密切联系,与今本《老子》相对应章节同中有异。

1、老子后学对道的解说

郭店《老子甲》在论述以道佐人主治国时,提出了“有状昆成……可以为天下母”的命题,春秋以降,老子后学对道“可以为天下母”进行了解说。

《庄子·天下》载:“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於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本”,始也,原也。这里的“本”,即“道”。精,《字汇·米部》:“凡物之纯至者曰精。”“物”,万物也。《列子·黄帝》:“凡有貌像声色者,皆物也。”“粗”,与“精”相对,指事物的表面现象。《庄子·秋水》:“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庄子·天下》成玄英疏:“本,无也;物,有也。用无为妙,道为精;用有为事,物为粗。”“有积”,富馀。《说文·禾部》:“积,聚也。”《庄子·天下》郭象注:“寄之天下乃有馀也。”“澹然”,恬淡貌。(宋)苏轼《祭陈君式文》:“澹然无求,抱洁没身。”“神明”,明智如神之谓。《淮南子·兵略训》:“见人之所不见谓之明,知人之所不知谓之神。神明者,先胜者也。”《庄子·天下》成玄英疏:“贪而储积于心,常不足;知足止分,故清廉虚淡、绝待独立,而精、神、道无不在;自古有之也。”

“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是对兴起于春秋晚期的道家精神的概括,“闻其风而悦之”的关尹、老聃乃老子后学。关尹,关令喜也。老聃,姓李,名耳,字聃,楚苦县厉乡人也。聃,拟读为儋,即太史儋。老聃(儋)、李耳、太史儋实为一人。作为老子后学,对郭店《老子》所提出的“道”,关尹“主之以太一”, 老聃(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的论述见于《太一丙》,“建之以常无有”的论述见于今本《老子》。主, 通“注”,(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水部》:“注,注之云者,引之有所适也,故释经以明其义曰注。”“主之以太一”,以太一注之,即以太一注释“道”。建,明白布告,《周礼·天官·小宰》郑玄注:“建,明布告之。”孙诒让正义:“凡物建立之则众共见,故引申之,凡明白布告亦曰建。”“建之以常无有”,以常无有建之,即以常无有明白布告何以为“道”。

郭店《老子甲》曰:“有状昆成,先天地生,敓穆,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为天下母”,母,根本、本原。《淮南子·俶真训》高诱注:“母,本也。”道何以为天下母?道,广大,混一不二,“天地未剖,阴阳未判,四时未分,万物未生”(《淮南子·俶真训》)之前,就已存在(“有道昆成,先天地生”)。因为广大、混一,故曰“太一”。《太一丙》云:“太一生水”;“太一藏于水”。“生水”之“太一”乃“太一”的具象(“混沌”),“藏于水”之“太一”乃“太一”的抽象(“混沌”的运动、变化)。“太一”的抽象(“道”)在“水”的佐助下成“天”,在天的佐助下成“地”,以至成“神明”、“阴阳”、“四时”、“凔热”、“湿燥”,成“岁”而止。“太一”的具象虽然生成了水,“太一”的抽象却蕴藏在水之中,运行于四时,为万物之“母”。

《太一丙》根据郭店《老子甲》“有状昆成,先天地生”,将“道”锁定在“天地未剖,阴阳未判,四时未分,万物未生”之前,以“混沌”的广大、混一(“太一”)释“道”;以“太一”的具象“生水”、成“天”、“地”、“神明”、“阴阳”、“四时”、“凔热”、“湿燥”,成“岁”而止,说明“道”为万物之“母”;以“大一”的抽象存在于在万物之中,说明“道”为万物之“经”(法则)。在《太一丙》中,“太一”是“混沌”和“混沌”的运动、变化规律的统一,形而下为之器(“混沌”),形而上为之道(“混沌”的运动、变化规律)。形而上之道(“太一”的抽象)是万物运动、变化的法则,也是社会、人伦的法则。这便是道家之所以提出“以道佐人主治国”的理论依据。

2、老子后学的宇宙生成论

郭店《老子甲》曰:“道恒亡名,朴虽微,天地弗敢臣。”“朴”,道的本真之性。《太一丙》云:“道[之出言],淡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而不可既也。”对于“道”的形上性征,郭店《老子甲》指出“道”永远没有法子称说,道的本真之性隐匿细微。《太一丙》进一步说明,“道”无形、无声,看它看不见,听它听不到。《太一丙》的补充,使“道”的形上性征更加完备。“道”(太一)生水、生天地万物之后,藏于水、藏于天地万物之中,水、天地万物乃负载“道”的形而下之器,而形而上之“道”“以己为万物经”,永远主宰着天地万物,因此,“朴虽微,天地弗敢臣”,“道……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而不可既也”。

在宇宙生成问题上,《太一丙》以先于天地的“混沌”这一客观存在为基础,以“混沌”的广大、混一为对象,抽象出“太一”这一概念。“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道”(太一)为万物之“母”,“水”为万物之首,由于水“反辅”才有“天”,由于天“反辅”才有“地”。“天地”次于水,由于天地“复相辅”才有“神明”,“神明”生成万物。“神明”犹“神祇”,生成万物的大力。《说文》:“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徐灏注笺:“天地生万物,物有主之者曰神。”《说文》:“祇,地祇,提出万物者也。”提出万物,成物也。《尔雅·释诂下》:“明,成也。”地祇,犹地明。《淮南子·泰族训》:“天设日月,列星辰,调阴阳,张四时,日以暴之,夜以息之,风以乾之,雨露以濡之。其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物长;其杀物也,莫见其所丧而物亡。此所谓神明。”“生水”之“太一”乃天地未开之前的“混沌”,成天、成地、成神明以至成万物的“大一”乃“混沌”的运动、变化规律。“混沌”是先于天地的客观存在;“混沌”的运动、变化规律是成天、成地、成神明以至成万物的必要条件,但如果没有水反辅、天反辅、天地复相辅,“太一”(“混沌”的运动、变化规律)是不可能成天、成地、成神明的。水、天、地也是客观存在。所以,《太一丙》以“有”释“道”,提出了道家的宇宙生成论。

战国初期老子后学编篡的今本《老子》(参见任继愈《史简编》第112页),将郭店《老子》甲、乙、丙全部溶入,认为“道”无声又无形(寂兮寥兮),“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道”就是“无”。今本《老子》第1章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在宇宙生成问题上,今本《老子》以“无”释“道”,将《太一丙》以“混沌”的广大、混一为对象,抽象出的“太一”,进一步抽象为“无”(无,名天地之始),将“太一生水”的“水”抽象为“一”,将“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的“天地”抽象为“二”,将“天地[复相辅] 也,是以成神明”的“神明”抽象为“三”。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今本《老子》第42章)的道家本体论。经过老子后学整合的今本《老子》,完成了老子本体论的建设,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3、老子后学的治国论

郭店《老子甲》的中心内容是以道佐人主治国,表现出积极、进取的入世精神。郭店《老子甲》所主张的积极、进取,并不是功成名就,更不是高官厚禄,而是“其事好”(“其”,同“基”,谋虑。“事”,治理。“好”,美,善。即佐人主谋为把国家治理得尽善尽美)。如何佐人主谋为把国家治理得尽善尽美?郭店《老子甲》第11章提出了三条原则,即“为亡为,事亡事,味亡味”。“为”、“事”、“味”,都是有所为(积极、进取,有所作为)。“无为”、“无事”、“无味”,分别与“为”、“事”、“味”相对。要有所为,就不能为达到个人目的而有所求取;要佐人主治国(事奉他人),就不能役使他人;要品尝滋味,就不能求有滋味,因为“无味而五味形焉”。郭店《老子甲》为什么提出这三条原则?其指导思想是什么?郭店《老子甲》没有交代。

《太一丙》第5章云:“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安有不信。猷乎其贵言也,成事遂功,而百姓曰我自然也。”(三皇五帝的太古之世,百姓只知有君;其次德衰,仁义为治,百姓被其仁怀其义,亲之誉之;其次以刑法为治,百姓畏而避之。诚信不足,于是百姓不信任。顺乎民意,不轻易发表意见,让百姓自遂其意,办好事情,成就功业,因而百姓说我自然如此。)这里先客观地叙述由“大上”(三皇五帝之世)的“德”治到战国时代以刑法为治的全过程;然后指出,以“道”治国必须顺乎民意,不轻易发表意见,让百姓自遂其意,办好事情,成就功业。“猷乎其贵言,成事遂功”,这就是对郭店《老子甲》提出的“为亡为,事亡事,味亡味”三条原则的说明,也是对郭店《老子甲》提出这三条原则的指导思想的交代。

概括地说,郭店《老子》以道佐人主治国的基本思想就是:以道佐人主“为亡为,事亡事,味亡味”,顺乎民意,不轻易发表意见,让百姓自遂其意,办好事情,成就功业,谋为把国家治理得尽善尽美。

今本《老子》将郭店《老子甲》的“为亡为,事亡事,味亡味”、《太一丙》的“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安有不信。猷乎其贵言也,成事遂功,而百姓曰我自然也”全部溶入。郭店《老子甲》的“为亡为,事亡事,味亡味”在今本《老子》第63章。今本《老子》在反对有为、反对变革的思想指导下,增加了“报怨以德”的内容。原本是佐人主治国的积极进取的思想便成了希望社会不要有任何有为的“无为”思想。并且从“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入手,增加了“圣人终不为大”的内容,用客观事物大小难易的辩证法,强化了不要有任何有为的“无为”思想。《太一丙》的“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安有不信。猷乎其贵言也,成事遂功,而百姓曰我自然也”在《太一丙》中,与“故大道废,安有仁义;六亲不和,安有孝慈;邦家昏[乱],安有正臣”合为一章,而在今本《老子》中成为独立的一章(第17章),竭力宣扬不要有任何有为的“无为”思想,认为“无为”是最好的统治原则,任何改革或积极的措施都是不可取的,甚至是有害的。因此,对新制度采取消极对抗的态度,反对统治者对人民发号施令。今本《老子》与郭店《老子》相比,在态度上是大大退步了。

4、老子后学的无为论

“道恒亡为”是郭店《老子甲》以“道”佐人主治国的核心命题。道为天下母,生成万物,而无所求于万物。故曰:对天下万物,“道恒亡为也”。“恒亡为”(永远无所求取)是“道”的精神,也是人主治国必须具备的精神。

郭店《老子甲》曰:“为之者败之,执之者远之。是以圣人亡为故亡败,亡执故亡失。临事之纪,慎终如始,此亡败事矣。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教不教,复众之所过。是故圣人能辅万物之,而弗能为。道恒亡为也,侯王能守之,而万物将自忄爲    ,忄爲    而欲作,将镇之以亡名之朴。夫亦将知足,知以静,万物将自定。”这一章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论述圣人“亡为”、“亡执”、“慎终如始”、“欲不欲”、“教不教”,所以圣人治理天下,能顺民意使百姓自然,而不妄为。第二个层次,论述“道”永远无所求取,侯王能保有“道”,天下自然和谐稳定,为圣人能顺民意使百姓自然发展而不妄为提供理论依据。

郭店《老子甲》又曰:“罪莫厚乎甚欲,咎莫憯乎欲得,祸莫大乎不知足。知足之为足,此恒足矣。”这一章的中心是张扬“知足”的“恒足”。“知足之为足,此恒足矣”是对前面的“甚欲”(过分的欲望)、“欲得”(无止境地贪求其所爱)、“不知足”(不自知满足)的批判。“知足”的“恒足”是郭店《老子甲》无为思想的正面表达。

郭店《老子甲》的无为思想是以反对贪欲为出发点的,战国老子后学对郭店《老子甲》的无为思想进行了修正。《太一丙》修正为“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圣人无为,故无败也;无执,故[无失也]。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人之败也,恒於其且成也败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之所过。是以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由于时代背景不同,《太一丙》舍弃了“道恒无为也……知以静,万物将自定”一段。将“执之者远之”修正为“执之者失之”;将“是以圣人亡为故亡败”的“是以”删去,“亡败”之后增添了一个“也”字;将“临事之纪,慎终如始,此亡败事矣”修正为“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並增添了“人之败也,恒於其且成也败之”一句;将“教不教”修正为“学不学”。修正后的文字强调为道者必须顺应自然,所表达的思想与战国的时代相一致。“教不教”,反映了春秋时代行“政教之事”的社会现实;而以刑法为治的战国时代,由于“大道废”,所谓“政教”已有名无实,将“教不教”修正为“学不学” 更切合历史实际。

今本《老子》将郭店《老子甲》、《太一丙》有关论述无为思想的文字全部溶入。郭店《老子甲》第10章的第一层,在今本《老子》第64章中,被置于“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之后,作为其理论依据。郭店《老子甲》第10章的第二层的“道恒无为也”,在今本《老子》第37章中,被改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今本《老子》第37章与郭店《老子甲》第10章第二层在文字上虽只略有不同,但思想内容却完全不同。任继愈《老子新译》第三十七章:“老子(按:指战国老子)在上反对任何改革,反对有为,他把‘无为而无不为’当作最高原则。他希望社会不要有任何有为,人们不要有欲望,天下自然后会稳定。”今本《老子》在这里所表达的思想,是与郭店《老子甲》第10章第二层的思想不相同的,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郭店《老子甲》的思想的改造。今本《老子》64章下段接近《太一丙》第7章;从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来看,郭店《老子甲》第10章上段论述圣人“亡为”、“亡执”、“慎终如始”、“欲不欲”、“教不教”,所以圣人能顺民意使百姓自然发展,而不妄为;《太一丙》第7章论述为道者要顺应自然,必须“无为”(没有个人企图)、“无执”(没有个人目的),必须“慎终若始”;今本《老子》64章先“提出了一些变化、发展的观点……老子(按:指战国老子后学)为了防止事物变到它的对立面,他采取了一些预防的措施,他要在新事物刚刚出现时,把它消灭掉,免得发展起来,壮大了不好办。”接着论述“为了避免工作失败,最好不工作,为了避免损失,最好不占有。不要求知,不要学习,就可以不犯错误。”(见任继愈《老子新译》)今本《老子》大异于郭店《老子甲》,表现出一种消极、退守的情绪,将郭店《老子甲》的无为思想修正为对社会不要有所作为的保守思想。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