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认识论导论
【内容提要】创造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提出有其理论前提和现实基础。创造主体的特质、创造认识的本质、创造认识的“创造度”、创造认识的类型、创造认识的基本过程、创造认识的宏观和微观规律等,是创造认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创造认识论,对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当代的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对于开发和培养人的创造素质和创造能力,对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和,又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 键 词】认识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创造认识论
【 正 文 】
一
在80年代中期,我国界就认识的本质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有人提出了认识选择论和认识建构论,认为认识的本质不在于反映,而在于选择和建构。这一观点受到了大多数人的批评,认为认识的本质不在于选择和建构,而在于反映,但反映又包含着选择和建构的环节。在此基础上,又有人提出了认识的创造性问题,认为认识还包含着创造性因素,认识过程中的创造性因素说明:一方面,反映包含着创造。反映是创造性的反映,反映的能动性本身就包含着创造性因素,能独创性地提出新的认识内容和认识方法。另一方面,创造是反映基础上的创造。反映为创造提供了内容,离开了反映就根本谈不上创造。
认识论的这场讨论,虽然个别观点较为偏激,但大多数观点是建设性的,把选择、建构和创造因素纳入到反映过程之中,这无疑是对反映论的深化,更深刻地揭示了认识反映的能动本质。同时,这场讨论自觉不自觉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创造性内容,提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包含着创造认识论。
西方非理性主义认识论拒斥反映论,贬低和否定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主张非理性化的认识论,认为只有在创造性的直觉中,才能达到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交融和合二为一的两忘境界,这样主体就直观到了客体,也就达到了对客体的认识和把握,这实质上把认识看作是在主体的直觉、直观状态下的创造过程。后现代主义哲学认识论在消解传统认识论的主客二分和反映论之后,取而代之的则是一种约定、任意、不断增生和开放创造的认识论。后现代主义哲学认识论不关注认识的基础和终极目标的追求,而只强调认识的自由创造和任意流浪。可见,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认识论和后现代主义哲学认识论,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把创造性认识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
创造认识论的提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发展的要求,而且也是当今世界发展所提出的要求。人类许多全球性问题要急需探讨,同时,世界高科技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又使得每个国家和民族都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这些都离不开人的创造认识和创造活动。可以说,当今世界是处在一个和平、发展与创造的新时代。另外,知识时代已见端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不仅标志着知识在经济社会生活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而且更标志着知识的不断创新和创造。因此,建立一门以人类的创造认识为研究对象的创造认识论就很有必要。
其实,创造是人的本质之一。单就人的生物本能来说是很不完善的,人的生理器官是很不完善的,它和外界环境并未形成特定化的关系,因为外界环境不能完全自发地满足人的需要。外界环境对人来说是匮乏的,人为了求生存,必须改造甚至创造外界环境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对于这一点,生物哲学人类学家格伦作了很好的论述,他说:“通过他自己的努力,人从压迫中获得解脱,并试图把他存在的匮乏转换成一种被改善了的生存条件。”(注:刘放桐等:《现代西方哲学》下册,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02页。)
就连人的生物本能和外界环境的关系都是开放的和创造的,那么人的社会本质与文化本质同外界环境的关系就更是开放的和创造的了。因为人的社会需要和文化需要不可能从外界环境中自动地得到满足,人必须在改造外界自然的基础上,创造人类社会和文化世界,以满足自身的社会需要和文化需要。人类第一次制造石器开始,就标志着人类第一次创造性活动的开始,正是由于人的创造性活动,人才从动物界提升出来,组成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经历了多种形态而发展到今天,技术已高度发展,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不断丰富,这些都应归于人的创造性本质和创造性功劳。
然而,人类的创造实践活动总是有其创造认识活动作为先导,或者 总是相伴着创造认识活动的。正是由于人类的创造实践和创造认识活动,才使人类认识不会停滞在原有的水平上,而是不断地超越原有的认识,不断地向着认识客体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地向着认识主体能力的高水准,不断地向着认识工具的多样化和精确化进步着、开放着。人类认识的不断进步与开放,是有其创造实践和创造认识作为原动力的,同时后者又表征着人类认识的不断进步与开放,人类认识在其本质上是创造性的。因此,研究人的创造认识,建立创造认识论也是研究人,研究人的认识本质的根本任务之一。
二
创造认识论就是研究人的创造认识的一般过程和具体环节的认识理论。创造认识是指探索人类未知世界,并能获取创造性认识成果和产生新认识方法的特殊认识活动。因此,创造认识中的“创造”一词主要是名词和形容词,用来修饰认识的,即是创造性认识,为了方便起见就简称为创造认识。探索性和独创性是创造认识的两个显著特点。只有探索性的认识才是独创性的认识,同时也只有独创性的认识才是探索性的认识。
创造认识论首先要研究创造认识主体的特质,因为创造认识是具有创造认识能力的人的认识,那么创造认识主体就不仅具有一般认识主体的性质,而且更要具有能从事创造认识活动的特殊性质。这些特殊的性质可以归结为:具有非凡、高超的创造力。主体的创造力包括有敏锐的感觉能力、非凡的抽象思维能力、理性思维能力、非理性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是主体的各种能力、素质的有机整合和集中表现,它是主体的认知、人格和社会层面的综合体;丰富的知识及其优化、合理的知识结构。创造主体的知识结构应是金字塔型的,专业知识是其中心,相邻学科知识和文理互渗知识是其边缘;健全、优秀的心理素质等。
创造认识的本质、创造认识的程度和创造认识的类型,是创造认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深刻地揭示一切认识的反映的本质,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能动的反映过程就包含着映现、选择和建构等环节于自身之中。作为特殊认识活动的创造认识,当然也毫无例外地服从着认识反映的一般过程和规律。反映的能动性就多少包含着创造性,是创造性的初级形式。但创造认识论所说的创造性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能动性,而主要是指一种开创和探索,并能获得独创性认识成果这一高级形式的创造性。因此,创造认识的本质是由一般本质和特殊本质构成的,认识的反映本质是创造认识的一般本质,认识活动的探索性和开放性,认识成果的独创性和认识方法的新颖性等,则是创造认识的特殊本质。认识的反映和创造是统一的,这种统一就意味着创造认识的一般本质和特殊本质的统一,创造认识的一般本质是基础,创造认识的特殊本质是其升华。
创造认识的“创造度”即创造认识的程度。认识的能动性是创造认识的基础或者说是创造认识的初级形式,认识的创造性是以认识的能动性为基础,并且是从认识的能动性发展而来的。自觉性、意识性、自主性、自为性和积极性等,是能动性的重要内容。创造认识的能动性,表征着人的创造认识活动在坚持物质第一性和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认识活动所走过的不同于客观物质运动的具有自身特性的道路,正是创造认识过程和道路的自身特性和规律,就表征着创造认识的自觉能动性。
认识的创新性则是比能动性更进一步和高一级的创造认识形式。认识的创新性不再停留和局限在认识的意识性和自觉性等认识的能动性上,而上升为对认识的新贡献和创新上。认识的创新性大致包含有四方面的内容:第一,对已有的认识成果提供了新的证明材料。认识创新性的这一情况表明,创造认识活动虽然没有创立一种新的、完整的理论的学说,但对已有的理论和学说(即认识成果)提供了新的论证材料,从而使这一认识成果更加正确、全面和丰富。第二,指出了已有认识成果和认识理论的错误和不足之处,这也应属于创造性认识,这种认识具有创新性。第三,把认识成果创造性地运用和应用于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第四,通过另外的途径和方法,论证着已有的认识成果,这也属于创造认识的范围,具有认识的创新性。这种创造认识既没有提出一种较独立和典型的理论或观点,也没有为某一理论和学说提供新的证明材料,而是采取了新的认识方法和论证方法得出了同样的认识理论和观点。
在创造认识中,独创性是比创新性具有更高程度的创造性,是创造认识中最具创造性的认识形式,是创造认识的最高表现。独创性的认识成果决不是照搬、照抄,也不是模仿,而是创造性地发现和构想出新的理论、新的观点,发明创造出新的技术成果,当然,独创性的认识成果不是支离破碎和现象描述性的,而是典型的、完整的和本质的。但只提出某一学说中的关键原理和观点,也是认识独创性的表现。独创性认识成果是最新的,是前人没有提出过的。独创性认识既指独创性的认识成果,又指独创性认识成果的获取过程,即是独创性认识成果和认识过程的统一。
认识的能动性、创新性和独创性,既是创造认识的不 同形式,又是创造认识的创造度不断递进和增强的三级阶梯,它们分别表征着创造认识的依次递进和创造认识程度的不断提高和上升过程。创造认识的创造度的不同,也反映在创造认识的时效上,创造认识能力强,其创造度也高,所消耗的认识时间就短,而获取的创造性认识成果就更大、更多。
创造认识不仅有程度的差异,而且也有类型的不同。从创造认识的前提成果的不同情况,可以把创造认识分为始创造和再创造。认识的始创造是指没有现成的、直接具体的认识成果前提下的最初的创造认识活动。当然,认识的始创造也是有间接的人类认识材料和成果作为前提的。认识的再创造则是指在已有认识成果的基础上,完善和反展着这一认识成果的创造认识活动。这就是说,认识的再创造所获取的创造性认识成果是有其直接的前提成果的,它不是最初和第一次创立理论和学说,而是对某种理论和学说的再创造,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某种理论和学说。
从创造认识的理论层面和实用层面的不同,可以把创造认识分为理论创造和实用创造。理论创造是指发现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提出关于客观世界的某种原理和学说的创造认识活动。实用创造则是指在某种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构想、发明某种实用技术和工艺,制定某项决策的创造认识活动。实用创造又有两种情况:一是运用某种基础理论应用于实践过程中的实用发明创造,如运用力学原理解决一系列机械问题的发明创造。二是根据实际需要,对技术进行改造或者发明新技术的创造。理论创造和实用创造就其认识对象、认识性质、认识的思维层面等方面都是有差别的。总的说来,认识的理论创造更具有纯理论的性质,而认识的实用创造则更具有认识的应用性质,认识的理论创造和实用创造又有相互包含的成分。另外,创造认识还可分为个体创造和群体创造、科学认识创造和认识创造等不同的类型。所有这些都应成为创造认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创造认识论也要研究创造认识的基本过程和一般规律。创造认识毫无例外地遵循着认识的一般过程和规律,但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一般来说,创造认识过程是由其起点阶段、探索阶段、突破阶段和验证、评价阶段构成的。
创造认识的起点阶段是指在创新实践的基础上确立待知客体的过程,待知客体是处于已知客体和未知客体之间的中介,认识客体由未知到待知再到已知,表明客体不被主体所不知到知的不断转化过程,表明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由不知到知、由少知到多知、由浅知到深知的不断深化过程。待知客体在本质上是未知的,但它又不等同于未知客体,因为待知客体已纳入到人们的实践和认识领域之中。然而,待知客体又不等同于已知客体,因为它在本质上是未知的。待知客体是未知客体转化为已知客体的桥梁,它的确立就成为创造认识的起点。
创造认识的探索阶段首先是获取新感性材料的过程。要获取新的感性材料,首先就要了解前人在这方面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同时又要对这一新客体(即待知客体)进行新的观察和实验,并且把所获取的新感性材料同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相对照,或者发现原有知识和经验的不足,从而完善着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或者为新理论和学说的产生准备了感性材料。当然,获取新感性材料的过程始终有理性认识的渗透。进而,创造认识的探索阶段就开始对新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的理性思维过程。这时,认识主体动用了自己所掌握的各种知识和经验,认识主体也运用了各种思维方法,包括各种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在创造认识的探索阶段,认识主体的情感也集中倾向于所研究的问题,精力高度集中,全身心地投入在所研究的问题上。这时,认识主体是忘我的如醉如痴的,由于受研究对象的强化,主体全身心的进入客体中,客体也占据了主体的整个意识。这时,主体虽然全身心地投入在对客体的研究中,但并未获取对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主体的精力既高度专注和紧张,又心急如焚和焦虑不安。正是主客体的这种既统一和隔离,主体心境的极度矛盾二重性,为创造认识的突破阶段的到来作好了准备。
创造认识的突破阶段是指凭借直觉等非理性思维形式,获取创造性认识成果的过程。当认识问题经过相当长的探索过程而得到强化,但又没有最后解决,并且创造认识的进程又处于停滞和受阻状况。这时,认识主体不再想去探索那令人讨厌的认识问题,只想调整一下思维,去从事一下轻松、愉快和休闲的活动。这时,意外的情况往往会令人难以置信地出现。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在某一细小的偶然事件的启发和触动下,那一百思不得其解的认识问题在直觉等非理性思维的作用下,得到了意外的、完满的解决,并获得了独创性的认识成果。
创造认识的验证、评价阶段是对创造性认识成果作出真理性、创造性及价值性的检验。真理性的检验就是检验独创性认识成果是否和客观事实相符合,是否是正确的认识理论。创造性的检验就是检验独创性认识成果是否超出了前人的水平。价值性检验就是检验独创性认识成果是否符合全人类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实践是检验 创造性认识成果的真理性、创造性及价值性的唯一的、最终的标准。
在创造认识的这一整个发展过程中,包含着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的一般内容和过程。创造认识的探索阶段包含着感性认识,因为创造认识在创新实践的基础上一旦确立了待知客体,就开始了对这一新客体的感性认识。和一般的感性认识相比,创造认识的探索阶段则更具有开放性,这主要在于一般的感性认识在获取感性材料后就基本结束了,一旦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的加工和整理,就标志着正进入到理性认识阶段。而创造认识的探索阶段在获取感性材料后,并不标志着该认识阶段的基本结束,而是要对感性材料进行长期的苦苦研究和探索,只不过还没有揭示出客体的本质和规律,还没有获取创造性的认识成果。因此,创造认识的探索阶段包含着感性认识,也包含着理性思维的内容。创造认识由探索阶段发展到突变阶段,标志着创造认识的质变和飞跃。因为,创造认识的突破阶段获取了独创性的认识成果,并加速了认识的发展,提高了认识效率,而这认识成果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所以,创造认识由探索阶段发展到突破阶段,包含着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发展,但又有自身的特殊规律。
创造认识由探索阶段到突破阶段,也就是创造认识由渐进向突变的发展。因为,创造认识的探索阶段虽然是开创性的和探索性的,但就认识的时效来说,创造认识的探索阶段的认识时速是渐进的,是按照有步骤、分阶段的认识程序进行的,创造认识的探索阶段还没有最后获取创造性的认识成果。而创造认识的突破阶段不是渐进的,而是突变的,其认识进程是跳跃、浓缩和聚焦地发展的。因为,创造认识的突破阶段主要是凭借直觉思维而开启和完成的。而直觉是一种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突然领悟和把握的非理性的思维形式,它具有不自觉性、瞬时性、非逻辑性和突然性等特征。从而,由直觉开启和完成的创造认识的突破阶段就具有了以上的特征。这可被视为创造认识的客观之一即渐进和突变统一律。
创造认识的发展过程就展现为创造认识的宏观规律,即在创新实践基础上的认识要素的新配置。也就是说,新认识客体、具有非凡的创造力的主体与之相适应的新认识工具配置在一起,在创新实践基础上从事着创造认识活动。另外,和一般认识相比,创造认识过程表现得异常的复杂和艰巨,成功是在无数次失败后达到的。这些都可被视为创造认识的宏观规律。
从创造认识的微观思维机制来说,理性思维和非理性思维的相关和互补,即意识和无意识、逻辑和直觉、理智和情感的相关和互补,在创造认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理性思维是创造认识中起到了的基础、定向和支撑的作用,而非理性思维在创造认识中则起到了辅助、补充和激活的作用。在推动创造认识的发展过程中,理性思维和非理性思维之间又形成了一种张力,并且其张力的重心又不是在绝对的中心,而是稍为向理性一边靠近,但它又不是无限制地逼近理性最后如溶入在理性中。理性和非理性之间除了张力外,还有一种共同的力量或合力,即驱动力或推力,这推力就是推动创造认识向前发展的力量。正像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张力其重心稍偏向理性一样,作为认识驱动力的理性和非理性其重心也稍偏向于理性。这就是说,理性和非理性所产生的力量平衡,不是绝对的均衡,而是有其侧重的平衡,并且又是在推动创造认识发展过程中的动态平衡。总的说来,理性思维是创造认识的坚实基础和中坚力量,非理性思维则是创造认识的催化剂和助推器。思维的理性和非理性的相关和互补,可被视为创造认识的微观规律。
三
创造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是整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学科。因此,创造认识论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间有着内在的本质联系,它们是个别和一般、分支和总体的关系。
在研究对象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以整个人类认识的一般活动为研究对象,它不仅研究认识在实践基础上怎样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且也研究认识怎样回到实践,指导实践和受实践的检验。它不仅研究认识的主观反映过程,而且也研究认识的知识化和知识的运行过程。总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深刻地揭示了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而创造认识是人类认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要服从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因此,创造认识论的研究对象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对象的特殊部分。
在认识方法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人类认识的一般方法,即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因果分析、类比以及观察、实验、假说等一系列理性方法和非理性方法。而创造认识论主要研究创造性的认识方法,如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直觉思维以及想象和幻想等,因为这些认识方法同创造认识直接相关,所以成为创造认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理论特征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具有三个重要特征、即实践性、能动性和辩证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能动反映的全过程,认为认识就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不仅感性 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是能动和辩证的,而且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也是能动和辩证的。而创造认识论的最突出特征就是它的创造性。
从以上分析可见,创造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它又是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即是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研究的创造认识这一部分抽取出来,突现出来,重视进来,作专门的研究。
研究创造认识论对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当代的发展是有着重大理论意义的。同时,研究创造认识论,对于开发和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对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和,又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