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光论与单子论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佚名 时间:2010-09-02

    [提  要] 应该怎样理解天才的莱布尼茨和他的惊世骇俗的“单子论”呢?首先提出一个概念,然后再围绕这个概念展开讨论。西方史从希腊哲学肇始,都是这样做的。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这样,柏拉图的“理念论”也是这样,莱布尼茨的“单子论”试图在前两者的基础上超越之;如果说“单子论”是古今中外,空前绝后;来自东方的“唯光论”[1]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她融会中西,超然物我;“察类明故”[2],和“道”生光,“制名以指实”[3],所向披靡。难怪著名意大利哲学家维柯断言:认识一个东西的前提就是要把它造出来。“真理即事功”[4],“得事理则必成功”[5]——哲学暨哲学史就是这样续写着。
 
    [关键词] 莱布尼茨 单子论 微觉 统觉 天赋观念 唯光论 光 感光 转换光
 
    “人类正当的研究对象是人”——文德尔班引用波普的这句名言启蒙运动时期[6]哲学研究的特点。以人为本不但是那个时期的典型特征,而且是至今整个研究的最终目的。然而,人类的认识能力究竟有多大,并且人类认识之何以可能凭借的立足点是什么,这个问题确是以洛克为主的那个时期的启蒙哲学家首先提出并努力探索的。如众所知,笛卡儿开了近代哲学的先河。他从“怀疑一切”[7]的原则开始,提出了著名的“我思故我在”[8]的哲学命题。这个命题与其说具有经验的涵义,毋宁说具有理性的涵义。它之成立不是根据推论,而是根据直觉。关于直觉,笛卡儿说,“我所了解的直觉,不是感官所提供的恍惚不定的证据,也不是幻想所产生的错误的判断,而是由澄清而专一的心灵所产生的概念。这种概念的产生是如此简易而清楚,以致对于认识的对象,我们完全无需加以怀疑。”[9]直觉的观念也是一种不证自明的观念或理念,但是这种理念,笛卡儿却否认它们的感性来源。除了象上面那样说它们是由“心灵”产生外,有时他也说它们来自“之光”[10]本身的直观的明确性。研究笛卡儿首先要记住他是一位禀赋超群的数学家,意义的清晰,概念的明确,是他刻意以求的从经院哲学中衍生出来的东西,他称之为“天赋观念”。如果没有一种存在本身在我们心中产生这种观念的话,我们就不会有这样一种最完美的存在的观念。正像上帝的概念被认为是造物主印刻在他的创造物身上的符号一样,先天性的标准基于直接的明确性。从而他把拉丁文ideoeinnatoe——天赋观念——几乎完全取缔了最初所具有的心涵义——扩展到一切凭一般人的良知即能认识清楚的事物。
微积分和数理逻辑的创始人莱布尼茨,用他自己的话说,“一向是并且现在仍然是赞成有笛卡儿先生所曾主张的对于上帝的天赋观念,并且因此也认为有其它一些不能来自感觉的天赋观念”。[11]他是从对洛克的“白板说”的质疑,开始了他的哲学思维的。在他的著作《人类理智新论》里,他开宗明义,直言不讳他与洛克的分歧:“问题就在于要知道:灵魂本身是否象亚里士多德和《理智论》作者所说的那样,是完完全全空白的,好象一块还没有写上任何字迹的板(Tabu- la Rasa[12]),是否在灵魂中留下痕迹的东西,都是仅仅从感觉和经验而来;还是灵魂原来就包含着多种概念和学说的原则,外界的对象是靠机缘把这些原则唤醒了。我和柏拉图一样持后面一种主张,甚至经院学派以及那些把圣保罗(《圣罗马》第二章第十五节)说到上帝的写在人心里的那段话用这个意义来解释的人,也是这样主张的。斯多葛派称这些原则为设准(Prolepses),也就是基本假定,或预先认为同意的东西。数学家们称之为共同概念(xotvas evvoias[13])。近代哲学家们又给他们取了另外一些很美的名称,而斯加利杰[14]特别称之为Semina aeternltatis,item Zopyra[15],好象说它是一种活的火,明亮的闪光,隐藏在我们内部。感官与外界对象相遇时,它就象火花一样显现出来,如同打铁飞出火星一样。认为这种火花标志着某种神圣的、永恒的东西,它特别显现在必然真理中,这是不无理由的。”[16]莱布尼茨这段论述有着唯光学派非常感兴趣的东西,它组成莱布尼茨哲学思想的一个纲领性文件。由此引发问题的核心:认识仅只来源于经验,还是靠人生来固有的天赋观念?莱布尼茨显然倾向后一种观点。“为什么就不能从我们自身之中发掘出点什么呢?难道我们的心灵就这样空虚,除了外来的影像,它就什么都没有?”[17]他的“单子论”,实际上就是这种对人心灵“发掘”的产物,是一种对人的天赋观念的考察和证实,人是可能和能够从自身中挖掘出尚未发现的东西——包括“天赋观念”这种观念。
 
    众所周知,洛克是反对天赋观念的。与其说是反对笛卡儿,毋宁说是反对英国的新柏拉图主义。“心灵里没有天赋原则”,是他的《人类理智论》第一卷的主要命题。心灵诞生时是一张没有写过字的白纸,一切观念都来源于经验,为此他区分了“简单观念”与“复杂观念”的关系,他强调说后者来自前者,实际他坚持了“天赋观念”的感觉主义的倾向,以与笛卡儿的理性主义相区别。但洛克是个唯名论者,唯名论在“一般”概念中只看见内部的、理智的结构,所以在解释这些一般概念时,洛克秉承奥卡姆的传统,更重视“符号”的协助,特别是语言的协助。符号或词语,当被我们武断地联系在观念的某些特殊部分上时,就有可能特别强调这些部分并使这些部分脱离自己原来的复合体,从而形成更深刻、独立的心理机能,凭借这种机能,各种孤立的固定的意识内容便被置于相互的逻辑关系中。事实上,在洛克的脑海里依然徘徊着柏拉图的旧日幽灵,诚如罗素所说:“问题的形式和柏拉图《泰阿泰德篇》里的完全一样,只要用洛克的白纸代替柏拉图的鸟笼,并用理念来代替鸟就行了。”[18]
 
    在莱布尼茨看来,人的心灵并不是一块白板,而是“一块有纹路的大理石”,“观念和真理就作为倾向、禀赋、习性或自然的潜能天赋在我们心中,而不是作为现实天赋在我们心中的,虽然这种潜能也永远伴随着与它相应的、常常感觉不到的某种现实。”[19]他的“单子论”是一个受“原子论”启发但与后者截然有别的概念,或者说莱布尼茨对原子论深恶痛绝,他受活力论影响至深,认为原子论是机械论的罪魁祸首,这反映在他与洛克的论战文章中[20],“他的思想大体上是足可在伽森狄的体系中找到的,后者则骨子里就是德谟克利特的体系;”[21]——莱布尼茨这样评论洛克。而在哲学的两大阵营中,莱布尼茨是站在柏拉图一边的,这从上面他的自述文字中也可以得到认证。然而,“单子”恰恰是取“原子”之所长补“原子”之所短,所长即“原子”是“不可分的点”;所短是缺乏真正的“连续性”[22]。而在莱布尼茨看来,“连续性”是宇宙间的基本。那种机械论物质观都把物质本身看作不能自己运动的东西,运动是从外部加到物质中去的,而在莱布尼茨看来,完全是被动而不能自己运动的东西,是不符合“实体”的概念的,因为“实体”意味着自身独立存在而不受他物决定,它的运动、生成完全取自“自因”。莱布尼茨的“单子”是这样一种东西:既是“单一”的真正不可分的“形而上学的点”,又是具有内在“形式”或属性的“精神原子”。“实体”与“形式”,被他从经院哲学那里拿来或者从希腊传统中承袭来,然后巧妙地糅合在单子的框架中。单子可以理解为是“实体的特殊状态”[23]。
 
    单子论虽然惊世骇俗,但莱布尼茨对单子无窗户的限制,差点也把自己阻挡在人类认识的辉煌大厦之外,因为封闭的单子的黑屋子,拒绝自然之光的透射从而违背了“相互内在”的原理。所以,我们姑且不论“单子论”中已经遭到否定的部分,首先应当肯定它值得挖掘的东西。“属性”曾被斯宾诺莎理解为“从理智看来是构成实体的本质的东西”[24],那么,“单子”的属性或“内在的原则”是什么呢?或者用莱布尼茨自己的话说,“应该怎么来合理地解释那些把生命和知觉给予一切事物的人的观点”?[25]莱布尼茨把实体定义为活动或活动力,认为“活动”是实体的本质属性,从实体中抽取“活动”,就不可能解释实体的存在。物理科学支持这种把自然归结为“活动” [26]的理论,从中抽象出来的类似于数学公式一样的逻辑在自然的“活动”中得到了验证。但问题的要害是:我们如何给“赤裸裸的活动”[27]加上内容?怀特海认为,这个“内容”只有将生命和自然溶合起来,才是成功的。唯光论在这方面做了尝试,自然被界定为“执两用中”的“光”,而光的内在活动是其属性“感光”与“转换光”。这是迄今将生命和自然溶合起来从而解答“活动”的内容和目的的最为可行的方案。下面我们看看莱布尼茨的解答:单子的活动或活力是“微知觉”[28],又称作“细微的知觉”[29]或“微小的知觉”[30]其涵义是“无察觉和反省”的知觉。研究者据此说他与洛克的“感觉”与“反省”作对。其实这里的“无察觉和反省”更多的是“直觉”以及没有后天人为规定的意思,或者如上述笛卡儿的理解,是一种不证自明的理念。莱布尼茨的“知觉”[31]并非像通常用法那样仅指感觉,而是感觉不到的“无察觉和反省”,要注意“知觉”与“察觉”的区别,莱布尼茨认为,知觉是单子表象外界事物的内部状态,完全是一种内在的智力结构,是先天存在的天赋观念;察觉则是对这种内部状态的意识或反省的认识,它包括了在前者基础上的对经验的综合作用。[32]这些“微知觉”“难以名状”,分开各部分很混乱,合成整体则很明白;这些环绕着我们的“感觉性质的影象”给予我们印象,包含着无穷的、每一事物与宇宙中所有其余事物之间的联系。莱布尼茨甚至说,由于这些微知觉的原因,“现在孕育着未来,并且满载着过去,一切都在协同并发”。[33]只要有“上帝”[34]那样的眼光,“就能在最微末的实体中看出宇宙间事物的整个序列。”[35]莱布尼茨用一句拉丁文来表述这一切,“qua sint,quae fuer int,quae mox futura trahantur.”[36]最后,这些“微知觉”标志和构成了同一的个人。“它们从这一个人的过去状态中保存下一些痕迹或表现,把它与这一个人的现在状态联系起来,造成这一个人的特征”。[37]这些“微知觉”在许多场合决定了我们而我们往往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但如果借口说它们非我们的感觉所能及就否认它们的存在,同样是不合理的。“这些感觉不到的知觉,说明了灵魂与身体之间的这种奇妙的前定和谐,甚至是一切单子或单纯实体之间的前定和谐”[38]。前定和谐全然是先天的造物主的安排与生俱来而绝非后天的虚构和雕琢——就象一块天然的有着美丽花纹的大理石一样。在这里,“先天的”或“先验的”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积淀状态,或者说是一种历史的连续性状态,如上所述,“连续性”在莱布尼茨那里是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他称之为“连续律”[39]。再比如一块化石,它的“形成”就是先天的、先验的,因为它是历史积淀的结果,是一种历史“连续性”的状态。或者用莱布尼茨的话说,它是上帝的杰作——莱布尼茨的单子是有等级的,“上帝”是最高层次的“单子”。[40]他说,“很清楚,某些显然的真理应该是灵魂在所有这些世代都有的,而不管采取什么方式,在灵魂的所有各个世代的状态都是很清楚的,必然真理是天赋的并且是靠内在的东西来证明的,而不能是象我们建立事实真理那样靠经验来建立的。”[41] 很显然,莱布尼茨关于“连续性”的思想影响了后来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二十世纪的卓越的哲学家怀特海就把这种“连续性”称为“自然连续性”[42]所谓“自然连续性”就是把一连串“事件”组成的历程中传递下来的某种性状的同一性不断加以承继的过程,“因此早期生命史中的全部位态,便作为在整个生命史的各个时期中始终持续的部分模式而被承继下来”。[43]“持续性是在整个事件的各时限部分中找得其重复产生的模式的性质”。[44]“位态”被唯光论理解为“光类”、“光类存在物”;在莱布尼茨这里便是“单子”;“持续性的模式”便是被莱布尼茨看作是“天赋观念”的单子的“微知觉”;它与唯光论的“感光”与“转换光”具有“某种性状的同一性”,在整个生命史的过程中不断加以承继。我们尚不能断言,莱布尼茨给了怀特海何种程度的启发,毋庸置疑,在怀特海的“自然机体论”中,有着“单子论”的影子[45]——同样是“物活论”者,同样坚信近代物理学的基本事实是“活动”,同样坚信“直觉”在科学方法中的崇高地位——单子论的基本概念只不过是上述笛卡儿推崇、莱布尼茨奉为圭臬的直觉的抽象概念而已。
 
    如上所述,在单子中,“无察觉和反省”的知觉被莱布尼茨称之为“微觉”,那么,“有察觉和反省”的知觉呢?则被称之为“统觉”。在莱布尼茨看来,“微觉”对无限的表象是不清晰的、原始的、混乱的,从而是被动的。然而作为初级物质的“微觉”内含有一种力图克服自己局限性的欲求或欲望,这种欲望就是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潜能“隐得来希”,也即是被动性向能动性的转变,力图使“微觉”达到更高的表象的清晰性,也就是说,“微觉”虽然是先天的,但混乱、无连贯,需要一种“形式”的东西把物质和“精神”统一而清晰化;换句话说,先天的混沌的“微觉”需要具有智力结构的人类认识去“统觉”,他说,“感官若没有理性的帮助似乎是不能使我们深信可感觉事物的存在的。因此我将认为存在的观念[46]来自反省。”[47]也就是“有察觉的反省”。但他又认为,即便是这种反省的能力和统一的观念也来自同一来源:天赋观念。他说,“而上帝的永恒法则部分地是以一种还更显然可见的方式并且是由一种本能铭刻在灵魂之中的。”[48]这就是“统觉”。莱布尼茨说,“当人们说天赋观念是隐含在心灵中时,这应该只意味着它有认识这些概念的能力”。[49]“统觉”是接受天赋观念的能力——“它还有在本身之中发现这些概念的能力,并且有当它认为必要时对这些概念加以认可的禀赋。”[50]这些能力和禀赋当然是生来就有的。换成唯光论的语言,也即是说,我们的心灵不但铭刻着“感光”与“转换光”这种“天赋观念”,而且,发现这种“天赋观念”,也需要借助“感光”与“转换光” 这种“天赋观念”。
 
    上面我们提到莱布尼茨的“连续性”的思想对现代科学思想的影响,无独有偶,他对亚里士多德“潜能”说的发掘利用,同样在现代科学、哲学思想里得到体现。量子力学的创始人海森伯说,“量子力学已经把潜能的概念带回到物理科学中了。这使得量子论对于本体论也象对认识论一样重要。”[51]作为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质料”、莱布尼茨的“单子”、乃至于唯光论的“光” ——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粒子”,恰恰需要一个潜能转换的“形式”。量子论的“几率波”是对“潜能”这个老概念的定量表述。“它引入了某种介于实际的事件和事件的观念之间的东西,这是正好介于可能性和实在性之间的一种新奇的物理实在。”[52]怀特海也说, “对事件一般流变的探讨使我们分析了永恒的潜能,在这种潜能的本质中,存在着一种对任何永恒客观要素的展视。这种展视形成了产生出个别思想的基础,这些个别思想作为‘思想位态’被摄入更精微、更复杂的持续模式的生命史中。”[53]这里所谓的作为“永恒客观要素”的“思想位态”也就类似于莱布尼茨的“天赋观念”的东西、以及唯光论的内在形式“感光”与“转换光”,它们以“持续模式”的“形式”在生命史中延续。海森伯、怀特海与莱布尼茨殊途同归,在把现代物理哲学与古典哲学结合方面,没有比他们做的更好的了。
 
    综上所述,单子的知觉是由“微觉”和“统觉”所组成的,它们是某种和欲望相类似的东西,是某种和“灵魂”相仿的东西,或者干脆就是“实体的形式”,它们就是“天赋观念”。这样,单子的自然变化就由这样一个内在原则所组成,就象唯光论的“光”的变化生成是由“感光”与“转换光”组成一样。莱布尼茨说,“如果我们愿意把一切具有刚才所说明的一般意义下的知觉和欲望的东西都统称为灵魂的话,那么,一切单纯的实体和被创造出来的单子就都可以称为灵魂。”[54]一个单子就是具有灵魂的个体,或者说是“自我本身的具体化”。这就是莱布尼茨想要告诉我们的。后来怀特海把这称为“事件是自为的达成态”,[55]他认为,有一种恒定的“位态”,其中某种达成态永无止境地为着自身的缘故而复现。应该指出的是,莱布尼茨虽然主张天赋观念,但他并没有完全摈弃经验的作用,他在坚持“理性真理”[56]的同时也承认“事实真理”的存在,而后者是根据经验得到的。“我们是学到这些天赋的观念和真理的,或者是通过注意它们的源泉,或者是通过用经验来对它们加以证实。”[57]这就如同莱布尼茨自己的比如:赫尔库勒[58]的像以某种方式天赋在一块石头里,必须加以琢磨,使那些纹路显露出来,清晰起来。“统觉”,是在“微觉”基础上的“统觉”。换成唯光论的语言,“转换光”,是在“感光”的基础上的“转换光”。而前者,其结果更多是经验的。同时,他也认为,人是否有天赋观念,是必须有某种禀赋的。“有一样东西而不加利用,和仅仅具有获得这种东西的功能,是一回事吗?”[59]这等于说并不是人人都拥有获得“天赋观念”的能力的。事实上莱布尼茨对“单子”的分级等于承认了这一点。另外,“前定和谐系统”事实上是莱布尼茨用“单子”来诠释“上帝”的结果,你只要看一下莱布尼茨对“上帝”是最高层次的“单子”的规定,就会相信我所言不谬。这样,单子那种不受外物决定的自足性自洽系统就浑然天成,因为严格意义上讲,“上帝”这种“外因”也是单子的内因的。莱布尼茨自持用“单子论”摧毁了斯宾诺莎的哲学,这只是一相情愿的说法,你只要把斯宾诺莎的“上帝”与莱布尼茨的“上帝”做一番“泛神”与“泛单子”的对比,你就会发现,他们的哲学,没有原则上的分歧。
 
    在唯光学派的前期《原子论与唯光论》中,我们曾分析过老子的“道”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的异同和交融点,“道”有“物”、有“虚空”,“物”托“虚空”而运动;正好与“原子”和“虚空”以及运动形成对照。在这里,我们不妨把老子的“道”与莱布尼茨的“单子论”作一对照。我们说“道”中有物,并不是说“道”就是物。我们不妨借用经院哲学“唯名论”的话说,“道”,不过是一个“声息”而已。老子的“道”并非在表述一个物,而是表述一个词。这个词并不是作为一个物理事象的词,而是作为一个有意义的词。或者套用弗雷格的话说,一个词的意义在于提出了一个问题,至于事实上是否存在适用这个词的对象,则完全是另一回事。莱布尼茨的“上帝单子”也是这样。道生万物,所以“道”也是一种“天赋观念”。万物所由以生者,所以万物定有互相类似之处,而这些类似又形成诸“共相”,此即莱布尼茨的“单子”;诸共相仍有类似之处,即共相的共相,这也即是“道”,相当于莱布尼茨最高层次的单子“上帝”;所以“道”由万物的“类似”组成,它本身并不是一个物。“单子”也是这样,它是从“实体”衍生出来的。说“道”生万物,与说蛋生鸡并不是一个意思。那样就犯了“唯实论”的错误、或者是西方哲学“具体性误置的谬误”[60]的错误。“道”作为万物之楷模,存在于老子的头脑之中,就象“单子”存在于莱布尼茨脑海里一样。事实上,它只是老子的一种抽象概念,就好象“理念”是“上帝”的抽象概念、“单子”是莱布尼茨的抽象概念一样。但老子又与“上帝”或莱布尼茨不一样,他不屑或故意不为“道”命名,道“无名”,所以“道”较之“单子”乃至于“共相”更象一个虚无缥缈的“声息”。它不是物,我们说它“无中生有”正是基于它不是物这一点说的。另外,老子的“道”作为他心中的概念,并不是出自物的本性,而是万物混杂的影象。“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这倒是更能形象地解释莱布尼茨关于“单子”内中的“微觉”和“统觉”的概念。老子的“道”是一种先验的创造的想象力的综合活动的结果,他的这种构架能力是潜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一种力量,从这种角度上讲,他的“道”的范畴与莱布尼茨一样,也是一种先验哲学。史学公认两者都属“客观唯心主义”这已成定论。但是,因为唯光论对“道”这个范畴作了“取实予名”、“和实生物”的改造,“制名以指实”,“道”直接地成为形而尚中的“光”,所以,对“道”的诠释就应该另当别论了。
 
    前面谈到莱布尼茨对西方哲学的主要范畴“实体”的认识,他认为实体的属性是活动或活力,他把实体定义为“单子”,单子的活动是靠内在“形式”“微觉”和“统觉”。所以有必要在这里补充谈谈莱布尼茨关于运动的观念。在西方哲学史上,所有发生在物质世界的运动,都基于“充实的”东西在“虚空”中所经历的位置的变化。故此,机械论的原子的“冲撞”运动主宰了西方数千年的历史,硬块物质之间的冲撞的“力”是它们的唯一的相互作用方式。正象莱布尼茨在《人类理智新论》中借用“斐拉莱特”的话说,“似乎运动就证明了有虚空。当一个被分割开的物体的最小部分和一颗芥子那么大时,要能让这物体的各部分有地方来自由运动,就得有和一颗芥子大小相等的空的空间。当物质的各部分再小一万万倍时,情况也是一样”。[61]作为莱布尼茨的代言人“德奥斐勒”回答说,“的确,要是世界是充满了坚硬的微粒,它们既不能曲缩让位又不能分割,就象人们所描述的原子那样,那么运动就是不可能的。但实际上并没有根本的坚硬性;相反地流动性倒是根本的,而物体是可以随着需要分割开的,因为没有什么能阻止它的被分割。这就把那从运动得出虚空的论证的全部力量都剥夺了。”[62]在这里,莱布尼茨在否定了原子托虚空而运动的陈旧机械论唯物论的基础上,肯定了物质的运动在于其“流动的本性”。在《人类理智新论》的另一处,莱布尼茨把人的认识比作暗室中一幕接受外来影象的幕布,但这幕布不是平平直直的,而是有许多皱折,代表着各种“天赋观念”,这些天赋观念对外来影象具有一种“颠动或振动”的作用或反作用,“就象当人拨动一根绷紧的琴弦以使它发出一种乐音时所看到的那样。”[63]上面谈到,莱布尼茨对运动的认识与他对物质的认识是相辅相成的,他不同意洛克乃至于原子论的物质观念,“我们毋宁应该设想空间充满了一种原本是流动的物质,可以接受一切分割,甚至在实际上被一分再分,直至无穷。但是有这样一种区别,就是在不同的场合,由于运动的协同作用的程度不同,物质的可分性以及被分割的程度也就不相等。这就使得物质到处都有某种程度的坚硬性,同时也有某种程度的流动性。”[64]因为单子论在处理这种物质与运动、实体与形式的关系上和谐同一,所以莱布尼茨认为整个宇宙都可以反映在每一单子之中。拿唯光论来参照,光与其内在形式“感光”与“转换光”是和谐同一的,从而,从光的“一”中即可映照出作为整体世界的“多”来。“我”在世界之中,世界在“我”之中。诚然,莱布尼茨这种流动性的运动观渊源于古希腊“万物永恒流转”的源头活“火”,但现代科学似乎更支持这种“万物皆数”的现代毕达哥拉斯主义。尤其是唯光论,光的流动的“本质”最能体现物质观念的丰富性、微妙性、多样性;它的“天赋观念”——“感光”与“转换光”,证实了运动不啻是“流动”,确切地说应该是“波动”——光的波动。现代物理科学似乎也在证实光的这种波动运动学说,如怀特海说,“每一种原始要素都是潜能或潜在活动所产生的振动波”[65]
 

    综上所述,莱布尼茨在其单子论中,无非把物质和精神加以调和;把柏拉图和德谟克利特加以调和。《体系》的作者霍尔巴赫[66]借题发挥:既然作为物质存在的人在思想,所以物质也是能思想的。用唯光论的语言说,既然作为“光类存在物”的人在思想,所以“光类”、“光类存在物”一定能思想。或许,莱布尼茨不同意这样说[67],休谟和他一样,承认普遍原则的存在,但他否认用经验方法证明这种普遍原则的可能性。洛克是反对天赋观念的,他是由悟性批判转入语言批判的第一人。词或符号不是事物的正确图画,不过是某些观念的任意规定的符号而已,不过是凭借偶然选择的符号而已。当我们用词或符号形成抽象观念时,我们就有发生认识错误的危险。莱布尼茨“争辩”说,“这里丝毫不涉及名称,名称在某种意义下是武断的,而观念和真理则是自然的。”[68]在这里莱布尼茨一语泄露天机,单子是他个人臆想的产物,单子论也是主观“直觉”的抽象概念;但“天赋观念”却是铭刻在心灵中的、客观存在的“真观念”和“理性真理”。前面也曾提到,他认为即便是先天的天赋观念,也是“后天”学来的,并且可以通过经验来证实。如果洛克真如罗素所说是个“理念论者”,那么他与莱布尼茨没有根本上的分歧。莱布尼茨自己也说,“既然他承认我们的认识有感觉和反省这两重来源,他的意见和我的意见或者毋宁说和一般人共同的意见归根到底是并无区别的。”[69]
 
    莱布尼茨与洛克、休谟的论战,是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的延续,是经院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的延续,又是古希腊柏拉图唯心论与德谟克利特唯物论之争的延续。如果说,原子论是唯物论,单子论调和了唯物论与唯心论,那么,唯光论则是一种超然心、物之争从而超越单子论的哲学形态。唯光论的“光”因为创造性地运用独特的“执两用中”的概念对其作了“单一”的界定,又因为其物理实在性、及其与思维的同质性,较之莱布尼茨的“单子”更确切为物质的原初“单元”或“单子”;单子论的“微觉”与“统觉”,仅只表现为精神活动的单一性、使自己陷入了二元论;而唯光论的“感光”与“转换光”这一对概念,因为直接就是“光”这一物理实在的属性和物质运动的自因,从而解决了物质和精神的统一性、坚持了唯光论的一元论;并且也解决了古希腊以降的因“实体”与“形式”的两难选择所造成的西方哲学所谓“具体性误置的谬误”的难题。所以,虽然唯光论从单子论那里获益非浅、从而与单子论相得益彰,但无论是在心、物的内在同一、物质与运动的内在同一、实体与形式的对立统一、主、客之间的交互性的辨证统一等哲学重要问题上,唯光论都更胜单子论一筹。
 
    清末国语大师王国维曾说道,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莱布尼茨博览群书、涉猎百科,学贯“西中”,在西方哲学史上傲视群雄,是一个举世罕见的多才多艺的通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70]此乃他所经过的第一大境界;他独辟认识论之蹊径,开“天赋观念”之先河、并罄尽毕生心血坚持自己的真知灼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71]人生之第二大境界他当之无愧;那么,到底有没有“天赋观念”呢?这是个永远值得商榷而又永远具有争议的话题。“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72]——这种意境恰恰是“天赋观念”的真实写照和生动体现。因为它既有着西方哲思不证自明的直觉主义的意境,又有着东方哲思“得意忘象”[73]的神秘主义的意境。而这种意境的底蕴与极限又都在“言不尽意”。也许,中国人独特的形象思维,能形象地解决西方人理性思维所解决不了的哲思难题。“圣人体无”[74]——莱布尼茨既然具有超人的“天赋”,自然能够直接体认本体的“天赋观念”的。先验哲学经过康德、黑格尔到胡塞尔得到了长足的,似乎也是对莱布尼茨的一个不错的注脚,同时说明“天赋观念”这种认知形式实际上还是存在于人的认识之中的。唯光论“循名实而定是非”[75],事实上也验证了“天赋观念”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名”自有其客观存在的“实”的物理基础——以唯光论的“感光”与“转换光”为参照。“天赋观念”是莱布尼茨从自己的心灵内部所挖掘出来的,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说明他自己就具有这种非凡的“天赋观念”。“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他因此也成了这种“天赋观念”的写照和化身,由此他也达到了人生的第三大境界。
 
    莱布尼茨曾说过,他有那么多的想法,如果有人比他更敏锐地深入到它们之中,把自己绝妙的见解同他的努力结合起来的话,它们或许更有用处。这正是唯光学派融会“单子论”的意义所在。[1] 关于“唯光论”,参见拙作《唯光论综述》,首刊恒毓博士主编的《世界弘明季刊》2000年6月号。国际网址:http//www.whpq.org/
[2] 墨翟:《非攻下》:“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也。”“类”,指同类事物之间可以类比、类推;“故”,指事情的原因或“活动”、目的;“察类明故”,就是要在认识和论证的时候,对事物要合理分类,分析同异、因果及其根据,就象唯光论对原子论、理念论及其单子论等所做的那样。
[3] 荀况:《正名》。“实”是客观存在,“名”是“约定俗成”,“制名以指实”除了在“取实予名”的基础上化“道”为光,从而构建了“唯光论”,在这里更具有解构莱布尼茨“天赋观念”的神韵,参见下文莱布尼茨关于哲学观点的自述。
[4] 拉丁文:verum factum的意译,为意大利哲学家维柯(1668——1744)所首创。参见罗素:《西方的智慧》,274——280页,关于维柯的论述。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1月第1版。
[5] 韩非:《解老》。
[6] 文德尔班说启蒙运动时期基本上与十八世纪相吻合。
[7] de omni ibusdub I tandum。
[8] cogito sum。
[9] 《笛卡儿哲学著作》,英国剑桥大学1911年版,第一卷第7页。转引自:全增嘏主编:《西方哲学史》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11页。
[10] La humlere naturelle,笛卡儿以来的唯理论者认为人的心灵具有这种“的光”,即“天赋的灵明”,天赋的理性认识能力。
[11] 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陈修斋中译本,第一卷,第一章,第45页,转引自:上海市黄浦区信息中心“海纳百川藏书博览”本,国际网址:http://hnbc.hpe.sh.cn/01/01A/02/waiguozhexuezhuzuo/02.htm
[12] 原注:拉丁文,意即“白板”。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陈修斋中译本,序言,第3节。转引自:上海市黄浦区教育信息中心“海纳百川藏书博览”电子本,国际网址:http://hnbc.hpe.sh.cn/01/01A/02/waiguozhexuezhuzuo/02.htm
[13] 原注:希腊文,意即“共同概念”。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陈修斋中译本,序言,第3节。转引自:上海市黄浦区教育信息中心“海纳百川藏书博览”电子本,国际网址:http://hnbc.hpe.sh.cn/01/01A/02/waiguozhexuezhuzuo/02.htm
[14] 原注:Jules或Julius CaesarScaliger,1484——1558,意大利古典语文学家,哲学家和诗人,也是医生。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陈修斋中译本,序言,第3节。转引自:上海市黄浦区教育信息中心“海纳百川藏书博览”电子本,国际网址:http://hnbc.hpe.sh.cn/01/01A/02/waiguozhexuezhuzuo/02.htm
[15] 原注:拉丁文,意即“永恒的发光火花的种子”。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陈修斋中译本,序言,第3节。转引自:上海市黄浦区教育信息中心“海纳百川藏书博览”电子本,国际网址:http://hnbc.hpe.sh.cn/01/01A/02/waiguozhexuezhuzuo/02.htm
[16] 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陈修斋中译本,序言,第3节。转引自:上海市黄浦区教育信息中心“海纳百川藏书博览”电子本,国际网址:http://hnbc.hpe.sh.cn/01/01A/02/waiguozhexuezhuzuo/02.htm
[17] 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陈修斋中译本,序言,第5节。转引自:上海市黄浦区教育信息中心“海纳百川藏书博览”电子本,国际网址:http://hnbc.hpe.sh.cn/01/01A/02/waiguozhexuezhuzuo/02.htm
[18] 罗素:《西方的智慧》,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第286-287页。
[19] 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陈修斋中译本,序言,第4节。转引自:上海市黄浦区教育信息中心“海纳百川藏书博览”电子本,国际网址:http://hnbc.hpe.sh.cn/01/01A/02/waiguozhexuezhuzuo/02.htm
[20] 参见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陈修斋中译本,序言,第6、13、14、15节,以及第二卷、第十三章等。
[21] 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陈修斋中译本,第一卷,第一章,第30页,转引自:上海市黄浦区教育信息中心“海纳百川藏书博览”电子本,国际网址:http://hnbc.hpe.sh.cn/01/01A/02/waiguozhexuezhuzuo/02.htm
[22] 如笛卡儿认为物质的唯一本质属性是“广延”。
[23] 斯宾诺莎语,affectiones,转引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65页。
[24] 转引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64页。
[25] 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陈修斋中译本,第一卷,第一章,第43页。转引自:上海市黄浦区教育信息中心“海纳百川藏书博览”电子本,国际网址:http://hnbc.hpe.sh.cn/01/01A/02/waiguozhexuezhuzuo/02.htm
[26] activity
[27] 怀特海语。参见[美]M。怀特编著:《分析的时代》,第六章:自然与生命:阿尔弗莱得 诺尔司 怀特海,第94页。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28] petites perception。
[29] Minute perception。
[30] Small perception。
[31] Perception。
[32] 参见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陈修斋中译本,第二卷,第九章,第34页注释:“最好是在知觉和察觉之间作一区别:知觉是单子表象外界事物的内部状态;察觉则是对这种内部状态的意识或反省的认识。它不是赋与一切灵魂的,也不是永远赋与同一个灵魂的。”该文也是莱布尼茨对自己的哲学体系的一个简要的概述。转引自:上海市黄浦区教育信息中心“海纳百川藏书博览”电子本,国际网址:http://hnbc.hpe.sh.cn/01/01A/02/waiguozhexuezhuzuo/02.htm
[33] 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陈修斋中译本,序言,第8节。转引自:上海市黄浦区教育信息中心“海纳百川藏书博览”电子本,国际网址:http://hnbc.hpe.sh.cn/01/01A/02/waiguozhexuezhuzuo/02.htm
[34] 这里的“上帝”应该是双关语,因为“上帝”是最高层次的“单子”,所以具备“看出宇宙整个序列”的眼光。
[35] 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陈修斋中译本,序言,第8节。转引自:上海市黄浦区教育信息中心“海纳百川藏书博览”电子本,国际网址:http://hnbc.hpe.sh.cn/01/01A/02/waiguozhexuezhuzuo/02.htm
[36] 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陈修斋中译本,序言,第8节。拉丁文:意即“现在的、过去的、将来要发生的事物”。转引自:上海市黄浦区教育信息中心“海纳百川藏书博览”电子本,国际网址:http://hnbc.hpe.sh.cn/01/01A/02/waiguozhexuezhuzuo/02.htm
[37] 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陈修斋中译本,序言,第8节。转引自:上海市黄浦区教育信息中心“海纳百川藏书博览”电子本,国际网址:http://hnbc.hpe.sh.cn/01/01A/02/waiguozhexuezhuzuo/02.htm
[38] 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陈修斋中译本,序言,第9节。转引自:上海市黄浦区教育信息中心“海纳百川藏书博览”电子本,国际网址:http://hnbc.hpe.sh.cn/01/01A/02/waiguozhexuezhuzuo/02.htm
[39] 参见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陈修斋中译本,序言,第10节:“这条是说,我们永远要经过程度上以及部分上的中间阶段,才能从小到大或者从大到小;并且从来没有一种运动是从静止中直接产生的,也不会从一种运动直接就回到静止,而只有经过一种较小的运动才能达到,……”
[40] 用唯光论来诠释,单子的等级可以理解为“光类”、“光类存在物”,而“上帝”从泛神论的角度上去理解便是唯光论意义上的“光”。
[41] 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陈修斋中译本,第一卷,第一章,第52页,转引自:上海市黄浦区教育信息中心“海纳百川藏书博览”电子本,国际网址:http://hnbc.hpe.sh.cn/01/01A/02/waiguozhexuezhuzuo/02.htm
[42] 参见怀德海:《与近代世界》,版,第六章:论十九世纪。国际网址:http://member.netease.com/~luolian/whitehead/whitehead06.html
[43] 参见怀德海:《科学与近代世界》,网络版,第六章:论十九世纪。国际网址:http://member.netease.com/~luolian/whitehead/whitehead06.html
[44] 怀德海:《科学与近代世界》,网络版,第九章:科学与哲学。国际网址:http://member.netease.com/~luolian/whitehead/whitehead09.html
[45] 参见拙作:《从原子论到唯光论》有关章节。
[46] 原注:原文为la consi de rationed I’existencc(“对存在的考虑”),英译作the ideaof existence(“存在的观念”)。
[47] 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陈修斋中译本,第二卷,第七章,第30页,转引自:上海市黄浦区教育信息中心“海纳百川藏书博览”电子本,国际网址:http://hnbc.hpe.sh.cn/01/01A/02/waiguozhexuezhuzuo/02.htm
[48] 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陈修斋中译本,第一章。转引自:上海市黄浦区教育信息中心“海纳百川藏书博览”电子本,国际网址:http://hnbc.hpe.sh.cn/01/01A/02/waiguozhexuezhuzuo/02.htm
[49] 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陈修斋中译本,第一章,第48页,转引自:上海市黄浦区教育信息中心“海纳百川藏书博览”电子本,国际网址:http://hnbc.hpe.sh.cn/01/01A/02/waiguozhexuezhuzuo/02.htm
[50] 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陈修斋中译本,第一卷,第一章,第48页,转引自:上海市黄浦区教育信息中心“海纳百川藏书博览”电子本,国际网址:http://hnbc.hpe.sh.cn/01/01A/02/waiguozhexuezhuzuo/02.htm
[51] 参见海森伯:《物和哲学》,附录:英文本序言。网络版,国际网址:http://member.netease.com/~luolian/heisenberg/heisenberg012.html
[52] 海森伯:《物理学和哲学》,网络版,第二章:量子论的,国际网址:http://member.netease.com/~luolian/heisenberg/heisenberg002.html
[53] 怀德海:《科学与近代世界》,第六章:论十九世纪。转引自素心学苑,网络版,国际网址:http://member.netease.com/~luolian/whitehead/whitehead06.html
[54] 莱布尼茨:《单子论》,转引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86页。
[55] 怀德海:《科学与近代世界》,第六章:论十九世纪。转引自素心学苑,网络版,国际网址:http://member.netease.com/~luolian/whitehead/whitehead06.html
[56] 莱布尼茨把真理分为两种:理性真理和事实真理。理性真理是根据“矛盾律”,它的反面因包含矛盾而是不可能的;事实真理则是根据“充足理由律”,它的反面是可能的。在莱布尼茨看来,事实真理可以说是根据经验的;而理性真理则来自“天赋的内在原则”。
[57] 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陈修斋中译本,第一卷,第一章,第48页。转引自:上海市黄浦区教育信息中心“海纳百川藏书博览”电子本,国际网址:http://hnbc.hpe.sh.cn/01/01A/02/waiguozhexuezhuzuo/02.htm
[58] Hercule,希腊神话中最著名的英雄,曾完成了十二件巨大业绩的大力士。常被用作雕刻等作品的题材。
[59] 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陈修斋中译本,第一卷,第一章,第52页,转引自:上海市黄浦区教育信息中心“海纳百川藏书博览”电子本,国际网址:http://hnbc.hpe.sh.cn/01/01A/02/waiguozhexuezhuzuo/02.htm
[60] 意谓把抽象误认为实际的错误。参见怀德海:《科学与近代世界》,第三章:天才的世纪。网络版,国际网址:http://member.netease.com/~luolian/whitehead/whitehead03.html
[61] 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陈修斋中译本,第二卷,第十三章,第49页,转引自:上海市黄浦区教育信息中心“海纳百川藏书博览”电子本,国际网址:http://hnbc.hpe.sh.cn/01/01A/02/waiguozhexuezhuzuo/02.htm
[62] 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陈修斋中译本,第二卷,第十三章,第49页,转引自:上海市黄浦区教育信息中心“海纳百川藏书博览”电子本,国际网址:http://hnbc.hpe.sh.cn/01/01A/02/waiguozhexuezhuzuo/02.htm
[63] 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陈修斋中译本,第二卷,第十二章,第44页,转引自:上海市黄浦区教育信息中心“海纳百川藏书博览”电子本,国际网址:http://hnbc.hpe.sh.cn/01/01A/02/waiguozhexuezhuzuo/02.htm
[64] 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陈修斋中译本,序言,第13节。转引自:上海市黄浦区教育信息中心“海纳百川藏书博览”电子本,国际网址:http://hnbc.hpe.sh.cn/01/01A/02/waiguozhexuezhuzuo/02.htm
[65] 怀德海:《科学与近代世界》,第二章:做为思想史之一要素的数学。网络版,国际网址:http://member.netease.com/~luolian/whitehead/whitehead02.html
[66] Holbach。
[67] 参见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陈修斋中译本,序言,第15、16、17、18、20——24节,“……这已足够使我们不能主张物质也在思想,除非是在物质之中放进一种不能毁灭的灵魂,或者放进一种奇迹。” 转引自:上海市黄浦区教育信息中心“海纳百川藏书博览”电子本,国际网址:http://hnbc.hpe.sh.cn/01/01A/02/waiguozhexuezhuzuo/02.htm
[68] 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陈修斋中译本,第一卷,第一章,第48页,转引自:上海市黄浦区教育信息中心“海纳百川藏书博览”电子本,国际网址:http://hnbc.hpe.sh.cn/01/01A/02/waiguozhexuezhuzuo/02.htm
[69] 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陈修斋中译本,序言,第5页,转引自:上海市黄浦区教育信息中心“海纳百川藏书博览”电子本,国际网址:http://hnbc.hpe.sh.cn/01/01A/02/waiguozhexuezhuzuo/02.htm
[70]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烟,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别离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71] 柳永[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72]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香去。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73] 王弼:《周易略例 明象》:“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74] 《魏志 钟会传》注引何劭《王弼传》:“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不说也。老子是有者也,故恒言其所不足。’”
[75] 韩非:《奸劫弑臣》:“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