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国“赌博资本主义”[上]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1
美国资产阶级学者的“新经济论”,不是最近这两年才出现的。首先提出这种论点的人,当推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其论点集中表述在他1980年出版的《第三次浪潮》一书中。继他而起的是约翰·奈斯比特。他的代表作是1983年出版的《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趋向》。他们的主要论据都是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高技术的和“从国家经济到世界经济”(托夫勒的提法是“民族国家的崩溃”)。随后,美国资产阶级报刊上不断发表一些经济学家有关“新经济论”的文章。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华尔街日报》1986年12月 23日发表的一篇署名文章《理解新经济》(Understanding a New Economy)。文中的基本论点仍然是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高技术的进步和服务业的发展。由这些著作和文章而引起的有关美国已经进人“信息时代”、“信息社会” 的宣传,在整个80年代盛极一时。里根政府的高级官员带头从事这种宣传。
进入90年代中期,即在美国走出了上次经济危机、进人这个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以后,关于美国经济已经成为“新经济”的宣传再度兴起。《商业周刊》在这方面起了带头作用。在刊登了一些宣传这种观点的文章之后,该刊在注明1997年11月17日出版的一期上发表了主编斯蒂芬·谢波德撰写的题为《新经济:它到底是什么意思?》的文章,代表该刊编辑部就这个问题讲了一些性意见。概括起来,他认为美国经济已成为“新经济”的主要论点是:1.“经济全球化”(他的说法是“商业全球化”,“资本主义在全球不胫而走”),“对美国来说,这意味着国际贸易和投资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大大超过了以前”;2.“信息技术革命”;3.“我们现在拥有一颗魔弹——一条重返50年代和60年代高经济增长、低通货膨胀的道路”;4.“低失业率与低通货膨胀率并存”;5.“股票市场价格上升”,“仅仅过去三年里股票市场的价格就增长了一倍”。
由此可见,斯蒂芬·谢波德先生的美国“新经济论”,与美国在80年代流行的“新经济论”存在着继承的关系,只是他在继承的基础上有发展。
不过,斯蒂芬·谢波德并没有把话说死,而是给自己留下了很大余地。他在文中一口气儿讲了一个“不是这样的”和五个“并不意味着”,即“新经济概念不是这样的:它并不意味着通货膨胀的消亡。它并不意味着我们永远不会再出现衰退,也并不意味着经济周期已经不复存在。它并不意味着股票市场注定摆脱衰退,永远上升,就像往上疯长的豆茎。它并不意味着亚洲的风波不会影响美国。”
二、“新经济”的实质是“赌博资本主义”
那么,美国是不是出现了“新经济”呢?
答案是肯定的。是出现了。
问题是在于:这种“新经济”究竟“新”在哪里?
我们先从美国1998年第四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说起。
美国联邦政府商务部1999年1月29日、2月26日、3月31日经过一次公布、两次修正,最后宣布美国1998年第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折成年率是6%。由于第四季度的迅猛增长,美国1998年全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上升了3.9%。
这个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为本世纪70年代以来所罕见。这与斯蒂芬·谢波德先生美国“新经济论”的论点之一——“高经济增长”,是相符合的。
不过,让我们来看看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据美国官方的统计,美国的制造业,即除了水、电、煤气等公用事业以外的美国全部(按照北美自由贸易区1998年制定的“北美行业分类系统”,机硬件业属于制造业范畴)生产,从1998年5月到12月,连续七个月下降,处于萎缩状态,其中以1998年第四季度为最。1998年12月,美国工业的设备利用率降到79.9%,这是1994年以来第一次降到80%以下。
与1997年12月相较,美国在1998年12月在机床制造、农用机械设备制造、飞机制造、钢铁冶炼和石油及天然气的勘探、开采业方面的下降十分突出。
1998年第四季度,随着制造业的下降,包括铁路、公路、航空在内的美国运输业的经营业务也随之下降。
第二,据美国政府农业部的统计,1997、1998年,美国农产品出口明显下降,农产品大量积压,价格下降,农业收人锐减,陷于不景气状态。许多农场主不得不退出农业领域,另谋生路。这也包括1998年第四季度在内。
第三,据美国政府商务部的统计,1998年从第二季度到第四季度,美国组成公司制的(这是美国全部企业的主体)纳税后利润连续三个季度下降,全年平均下降了2.2%,降到1991年以来的最低点。1999年4月5日出版的《幸福》杂志公布,在该刊榜上有名的美国500家规模最大的工商垄断企业1998年的利润总额出现了1992年以来的首次下降,平均降幅为1.8%。
另据统计,与1997年同期比较,1998年第三季度,就化学而言,美国最著名的杜邦公司亏损5.6亿美元,孟山都公司亏损1亿美元,联合碳化物公司的收益较1997年同期下降58%,道化学公司的收益较1997年同期下降26%。其他重要行业,如设备业的收益下降了74%,汽车制造业(它是靠打折扣出售而使销售量上升的)下降了63%,金属业下降了52%,石油天然气业下降了48%,半导体业下降了45%。1998年第四季度继续下降。
第四,根据美国政府商务部公布的统计,1998年,美国商品出口出现了13年来的首次下降,使进出口贸易逆差高达1686亿美元,较1997年上升了53%。这种逆差的大幅度上升,主要是反映了美国制造业不景气的实际状况。或者说,它既是美国制造业陷于不景气的原因,也是制造业不景气的结果。这也包括1998年第四季度在内。
由此可见,1998年第四季度,美国的物质生产的总体形态(就是说,汽车制造业、房地产业等少数生产部门除外)是下降,而不是上升。
那么,为什么这个季度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不是下降,而是上升,而且上升的幅度竟然高达6%呢?为何会出现这种离奇现象呢?
按照上述美国资产阶级学界所说,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高技术的,是美国“新经济” 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是不是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高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美国1998年第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上升呢?
毫无疑问,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高技术的发展,对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有必要说明以下两点:
第一,不能过高估计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高技术发展在美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
按照北美自由贸易区制定的“北美行业分类系统”的界定,信息业包括电子机软件、数据库、卫星通信、寻呼和移动电话及其它无线通信、有线信息和其它信息服务、电视、电影和音像出版、报刊出版及图书馆等。
按照这个界定,1998年,信息技术业的产值仅占美国全部国内生产总值的4.1%。
由此可见,有关美国已经进人“信息时代”、“信息社会”等说法,显然是夸大其词。
第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高技术的发展受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约束,受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的支配,因而具有两重性。它可以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不能推动、甚至由于它本身的生产过剩而阻挠生产力的发展。就1998年全年而言,信息业产值的增长在美国经济的产出增长幅度中占25%强。这说明它是推动美国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就1998年第四季度而言,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高技术的发展并没有推动美国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相反,美国在这个季度的物质生产不是上升,而是下降了。
那么,1998年第四季度,美国国民经济中主要是哪一个部门上升了,而且是急剧上升了呢?
答曰:主要是股票市场价格的上升以及这种上升带动种种金融衍生品投机活动的发展。。这基本上就是《商业周刊》主编斯蒂芬·谢波德的“新经济论”的第五条。
1998年7月17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道·琼斯公司公布的代表美国30家巨型垄断工商业公司的股票价格加权平均指数曾经高达9337点。但是由于“亚洲危机”进一步加深对美国的冲击,由于一些炒股大户乘机兴风作浪,大量抛售,从7月20日(7月18、19日为周末)起,这个指数呈急剧下降之势。到8月31日,这个指数猛降到7539点,即一个多月之内下降了1789点。然而到9月1日,这个指数即开始扭头回升;9月30日,回升到7842点。10月、11月,回升加快,到 12月 30日,已经回升到 9274点。
在此期间,随着道·琼斯指数的上升,华尔街其它股票价格指数也相应上升。
也就是说,道·琼斯平均指数从1998年9月1日到12月30日上升了1735点,如果把华尔街其它股票价格指数的上升算在内,把这些指数换成货币,那么,1998年9月到12月,华尔街股票市场的资产就增加了2万亿美元以上。
美国1998年第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猛增6%,其主要增长点就在这里。
如果说信息技术的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那么,它的主要促进作用也就在这里。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华尔街金融垄断资本从事股票、债券等金融炒作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我们由此可以初步得出几点结论:
第一,美国的股市价格与利润的走向严重背离,在总体形态上,企业利润下降,然而它们的股票价格却急剧上升。这就是典型的虚拟资本的上升。
第二,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主要不是物质生产(Material Production)或曰实体经济(Physical Economy)(后者的内容比前者稍广)的增长,它基本上是社会(主要是金融垄断资本)拥有的货币量或曰纸面财富的增长,亦即虚拟资本的增长。
第三,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在相当程度上与物质生产相背离,也就是说,它在相当程度上已经成为虚拟经济了。
第四,近来西方经济学界有人说当前的美国经济是“赌博资本主义”。我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现在美国的经济增长主要靠金融赌博,因此可以说它的“新经济”基本上是一种 “赌博资本主义”。
为什么说是“基本上”呢?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股票市场(也包括债券市场等金融工具)具有两重性。在通常情况下,股票价格上升了,工商企业可以从中获得部分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和扩大经营,就是说,可以促进物质生产和商品流通,持股人也可以从中取出一部分,用于消费,而消费的增加又可以反过来促进物质生产。就1998年第四季度而言,它在某种程度上(如在上述汽车制造业、房地产业等方面)起到了这种作用,然而就美国物质生产的总体而言,它又没有起到这种作用。这是事情的一个方面。
就资本主义经济史而言,股票市场是与金融投机活动相伴随而产生的,它们是一对孪生兄弟。只要是有股票市场,就会有金融投机活动。而且股票市场越发展,投机活动也随之而进一步发展。就华尔街的股票市场而言,现在它的持股人有几千万,然而股市价格的涨落基本上是操纵在为数不多的大炒股户手中,即主要是操纵在由金融垄断资本掌握的套利基金(Hedge Funds)、共同基金(Mutual Funds)、退休基金(Pension Funds)等等金融机构手中,其中真正拥有决定权的不过几十家(主要是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它们的控股公司)。他们主要是直接或间接依靠炒作股票谋取暴利。也就是说,在华尔街股市兴风作浪的主要是金融垄断资本。他们的投机活动的猖獗必然破坏股票市场的正常运作,从而破坏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加重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激化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这是事情的又一个方面。
三、美国政府推行“赌博资本主义”政策
究竟主要是一种什么力量推动了1998年9月以后华尔街股票市场价格大幅度上升的呢?
答曰,主要是华尔街金融垄断资本的盟友、美国政府的最高金融当局——联邦储备委员会(以下简称联储)。
最近几年来,以格林斯潘先生为主席的七人委员会、即世界著名的美国联储一直处于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一种两难境地。他们从包括垄断资本在内的美国垄断资本集团的利益出发,既怕股市价格大幅度上升,更怕股市价格急剧下降,怕股市价格大幅度上升,是因为这种上升必然导致股市价格急剧下降。而股市价格急剧下降就意味着美国社会(主要是金融垄断资本)的金融资产、即纸面财富的大规模丧失,就意味着泡沫的破灭,就意味着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的降临。他们真正害怕的就是这场灾难。因此,早在1996年,当道·琼斯工商业股票加权平均指数上升到6437点时,格林斯潘先生即曾发出警告,说它是一种 “非理性繁荣”。1997年和1998年上半年,格林斯潘又曾几度发出类似警告,给华尔街泼冷水,然而华尔街股市价格的这种“非理性繁荣”却继续,通常是向下波动一下,尔后再继续攀升。当时有一种特殊情况,即1997年7月亚洲危机爆发后,随着美国大规模撤资造成恐慌使大批亚洲本地资金逃往美国(仅1998年,以亚洲地区为主的外资流人美国的金额达2280亿美元),购买美国的债券和股票,从而推动了美国金融市场的“非理性繁荣”。直到1998年7月,即道·琼斯指数疯狂上升之际,格林斯潘不仅再次发出类似警告,并且威胁说要提高利率,以制止股市价格的上升势头。但是,当华尔街股市价格从当年7月17日的当时最高点——9337点开始猛烈下降,到8月31日降到1997年2月以来的低谷——7539点时,以格林斯潘为首的七人委员会却真正着急了,开始大力吹肥皂泡了。他们立即急如星火、雷厉风行地从两个方面增加了货币供应量,以推动股市价格上升。
第一个方面,是直接增加货币供应,即一再印制新钞票。从当年8月24日到11月30日,联储一共印制了138亿美元的新钞票,通过购买联邦政府财政部发行的国债券(由联储下属的公开市场委员会下达指令,由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具体执行)的方式将这些钞票投放到金融市场。这种新发行的钞票称为“流通中的货币”,其中约60%用于挽救在股票市场上从事投机活动而大量失血的金融垄断资本,即银行家和包括套利基金在内的种种金融机构。
第二个方面,是通过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格林斯潘扬言要提高利率两个多月之后,以他为首的联储非但没有提高利率,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低利率,包括“联邦基金”(Federal Funds)利率和“贴现率”(Discount Rate)。所谓“联邦基金”,主要是指联储用现金从银行手里购买联邦政府财政部发行的国债券,期限为24到48小时,然后再由银行买回。这就是所谓“再购买协议”(Repurchase Agreements)。联储通过这种方式向银行提供短期资金。其利率就称为“联邦基金利率”。此外,“联邦基金”也包括联邦储备系统所属会员银行(美国商业银行中的大多数)之间的隔夜拆借资金。这种“再购买” 和“隔夜拆借”虽然是短期的,然而可以接连进行,因而“短期”可以变为“半长期”。所谓“贴现率”,是指联储通过联邦储备银行向缺乏资金的所属会员银行(商业银行)提供贷款所收取的利率。从1997年3月以来,“联邦基金”利率一直保持在5.5%的水平。1998年9月29日,联储第一次把这种利率降为5.25%;16天之后,即10月15日,联储第二次决定把这种利率降到5%,同时把“贴现率”从5%降到4.75%;一个月零两天之后,即11月17日,联储第三次决定把“联邦基金”利率进一步降到4.75%,同时把“贴现率”进一步降到4.5%。
通过如此接二连三地降低利率,联储进一步给银行和其它种种金融机构提供了大量从事金融投机活动的廉价资金。
美国狭义货币供应量的名称是货币1(M1),其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名称是货币2(M2)、货币3(M3)。后二者基本上是随着货币1的增长而水涨船高的。“流通中的货币”属于货币1。在1998年8月24日到11月30日期间,美国的货币1(“流通中的货币”加银行“支票帐户存款”,即 Funds in Checking Accounts,就是活期存款)的增长幅度折成年率上升了 12.4%,货币2(货币1加期限有一定限制、不能以支票取款的银行“储蓄帐户存款”,即Savings Accounts,加银行管理部分的货币市场几种基金,加简称CD的10万美元以下的银行定期存款)的增长折成年率上升了10.8%;货币3(货币二加巨额定期存款,加各种金融机构基金,加欧洲美元存款,加“再购买协议”)的增长折成年率上升了13.5%。
1998年9月到年底,华尔街股市价格主要(除此以外,还有克林顿政府增加财政支出)就是在联储所采取的这一系列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的政策措施的协助之下,由垄断资本放肆从事投机、赌博而大幅度提升起来的。
美国最高金融当局采取这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赌博资本主义”的,充分说明了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腐朽。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就是前述美国资产阶级学界所说的“低膨胀率”。美国在这个季度既然对外贸易逆差大幅度上升,加上货币供应量大幅度增长,为什么通货膨胀率又很低呢?
这主要是因为:
第一,美国的对外贸易逆差都是以自己的货币——美元支付的,而迄今为止,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的构成又主要是美元。这就是说,美国至今拥有对外发行货币的特权。这同时也说明,它把自己的通货膨胀对外输出了。
不过,此事也有另一面。在1971年8月“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前,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可以拿着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导致美国黄金储备枯竭。“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也可以拿着美元购买美国国债券、工商和房地产,导致美国从本世纪80年代中期起即由债权国变为债务国。
第二,在“亚洲危机” 的影响下,1998年,发展家向美国出口的燃料(包括石油)、原料和初级产品的价格下降了25%到40%。也就是说,美国在这一年,包括第四季度,从发展中国家进口了大量廉价商品,供应市场,从而压低了美国国内的物价指数。此事说明,美国垄断资本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及其工人阶级实行了超额盘剥。
不过,此事同样有另一面,即从国外大量进口廉价商品导致美国对外贸易逆差大幅度上升。这还会给美国国内的物质生产造成损害。美国资产阶级之所以一面高举“自由贸易”的旗帜以便促使美国商品进一步占领世界市场,同时又大搞贸易保护主义,不断与其他国家、包括与其盟国发生冲突,其基本原因在此。《商业周刊》主编的“新经济论”里讲的“魔弹”,其基本情况就是如此。
至于他说的“低失业率”,我在有关拙作里反复讲过,美国官方公布的失业率不能反映实际情况,掩盖了美国工人阶级失业的真相。就目前情况而言,美国的实际失业人数至少在2000万以上,其中绝大部分都被美国官方从失业人口统计中略去了。他们玩弄魔术,把大量失业人口变成了“在业人口”。
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衰落与“赌博资本主义”的发展
我在拙作《三说美国》里说过,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为美国垄断资本主义从兴盛到衰落的时期;从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上台执政、推行“新政”到本世纪90年代,为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从兴盛走向衰落的时期,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从兴盛转为衰落的转折点是本世纪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初期。
现在要说的是,美国国民经济中的种种投机、赌博活动,是随着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而产生,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而发展的。资本主义制度离不开赌博。然而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成为“赌博资本主义”,则是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从兴盛转为衰落的转折点相伴随而产生,是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衰落阶段的发展相伴随而发展的。
我们现在就要涉及美国的虚拟资本(Fictitious Captital)和虚拟经济(Fictitious Economy)的发展了。
让我们来看看以下几个方面的事实:
第一,华尔街股票市场的历史发展。
华尔街的股票市场或曰证券市场(包括股票和债券),除场外经营部分外,主要由纽约股票交易所、美国股票交易所和纳斯达克股票交易所组成(它们现在都称为证券交易所)。其中又以纽约股票交易所历史最老(它成立于1792年),规模(交易量)最大。它经营的是那些大型股份公司的上市股票,其交易量是随着美国垄断资本的形成而大幅度上升的。或者说,正是它的交易量的大幅度上升促成了美国垄断资本的形成和发展。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它的股票交易量和股票价格进一步上升,特别是在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进人衰落阶段以后,它的股票交易量和价格以反常的速度急剧发展。目前,仅纽约证券交易所每天的股票交易量即达5亿股以上,其交易规模为全世界各证券交易所之冠。
让我们以道·琼斯30种工商业股票的加权平均指数的曲线上升走势来说明华尔街股票价格的历史。
道·琼斯公司是从1928年10月1日(另一说法为1896年5月,但下列各指数不变)开始在每个纽约股票交易日公布这种指数的。从1928年10月到1973年1月,经过了44年有余,这个指数曲线上升到1051点。到1987年1月6日,仅仅经过了14年,这个指数曲线上升到2000点。到1995年2月,仅仅经过了9年,这个指数曲线上升到4000点。到1998年12月,仅仅经过了3年零10个月,这个指数直线上升到了9274点。也就是说,1973年以前,在44年有余的时间里,这个指数一共上升了95点,平均每年上升21.6点左右;1973年以后的25年期间,这个指数一共上升了8223点,平均每年上升328.92点。特别是在90年代,这个指数的上升急剧加速。从1995年2月到1998年12月,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这个指数上升了5274点,平均每年上升1300点以上。
这就是从量变到质变。仅就道·琼斯指数的发展、变化而言,本世纪70年代初期以来,美国的虚拟资本的增长速度就大步加快了。1973年到1987年,14年间的上升幅度超过了以前的44年;1987年到1995年,9年期间的上升幅度超过了以前的58年;1995年2月到1998年,在仅仅3年零10个月的短短期间内,它的上升幅度和总量均超过了以前的67年,可以说是达到了疯狂的程度。在90年代以前的60年间,股票价格总值曲线平均数为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 49%;1998年,股市价格总值达 11.4万亿美元,为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40%。
仅就这一个方面的情况而言,70年代以来,美国已在相当程度上逐步变为虚拟经济了。
第二,关于美国的外汇交易。
60年代以前,美国的外汇交易以用于商品进出口为主。直到1966年,美国的外汇交易总金额中,对外贸易所占的比重仍占80%以上。1976年,这个比重即急剧下降到23%。1981年,这个比重再下降到5%。1992年,这个比重竟降到2%以下。
那么,其余98%以上的外汇交易额都在干些什么呢?答曰,搞投机、赌博去了。
第三,关于金融衍生品(Derivatives)的发展。
美国的传统金融工具,有商业银行、房地产等专业银行、保险公司、投资银行、证券交易所、证券经纪行、工商自办金融公司、“共同基金”、退休基金。它们共同组成以商业银行及其控股公司为核心的美国金融垄断资本的体系。但从本世纪70年代以来,情况逐步发生了变化,特别是90年代迅猛发展起来的“套利基金”(有人把它也列人了金融衍生品的范畴)尤为引人注目。美国的这种“套利基金”现在已发展到4200多家。它们的主要特点,一是它们只吸收大企业、大富翁的投资;二是它们的自有资金总额并不是很大(约为3000亿美元左右),但它们可以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借到几倍到几十倍于自有资金的贷款;三是它们以从事于倒买倒卖股票、债券、外汇和种种金融衍生品的赌博、投机活动为专业,不与物质生产发生任何联系;四是它们不受任何金融机构的监管,完全自由行动;五是它们行为诡秘,从不公开自己的业务活动。
由此可见,这种“套利基金”的恶性发展对社会有百害而无一利,是美国金融垄断资本的腐朽性的最露骨的、赤裸裸的表现。
现在再说美国从本世纪70年代逐步发展起来的一些金融衍生品。
金融衍生品,原名“合成证券”(Synthetic Securities),后来改称“金融衍生品”,因为它们是从传统金融工具中派生出来的金融工具。它们还有一些绰号,如“果子冻”(Jellyroll)、“铁蝴蝶”(Iron Butterfly)、“秃鹰”(The condor)、“总体利润交换”(The total return swap)、“最致命一击的选择”(The knockout option),等等。
它们的交易品种主要有:
1.股票指数期货。这里的股票指数,为一定股票价格的综合平均数。如某人持有的一定数额的股票要保持一段时间,而他预期股票价格会跌,他就按当时他持有的这些股票价格的综合平均数将股票卖出,但不是马上交割,只是与买方签订合约,在一定时期内交货。买方当然是预期股票价格看涨,才会同意签订这种合约的。这种期货的特点,是买方只需付少量现金即可签订金额巨大的合约。
2.外汇期货。这是指买、卖双方在外汇市场上按照当时的比价以一定数量的一种外汇与对方交换另一种金额相同的外汇,在双方协议的日期交货。交易双方既是买方,又是卖方。他们之所以愿意以自己的外汇换取对方的外汇,是因为双方都预期对方的那种外汇的比价在协议的期限内看涨,预期自己持有的外汇的比价在协议的期限内看跌。
3.利率期货。其中包括长期国债券、中短期国债券、地方债券、定期存款单、商业票据等等的利率走势。如果这些证书的持有者预期在一定期限内利率看跌,他就会与他预期相反的对方按照当时的利率签订协议,在一定期限内交出这些金融证书,换回现金。如果他的预期相反,不是看跌,而是看涨,他的动作也会相反,不是卖出,而是买进。如此等等。
这些金融衍生品交易当然都是赌博,而且是空前规模的赌博。
80年代中期以来,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改变了性质。它的主要交易已经不再是农产品等物资商品,而是这些金融衍生品。无论是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经纪行,还是“共同基金”、退休基金、“套利基金”,或者是工商,都在从事这种交易。它们的交易量十分巨大,仅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内一天进行的股票指数期货交易一项就大大超过了纽约证券交易所一天的股票交易量。
美国的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总金额究竟有多少呢?
根据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公布的数字,截至1998年6月30日止,仅美国各商业银行即拥有价值达28万8千亿美元的金融衍生品,其中仅大通一曼哈顿银行一家拥有的金融衍生品金额就超过了美国全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美国各种金融机构拥有的金融衍生品金额已高达45万亿美元。(1999年1月1日版《行政人员情报述评》第 32页)
由此可见,这类金融赌博的规模之巨以及美国的虚拟之猛烈。我们说美国的资本主义已经变为“赌博资本主义”,是符合实际的。
第四,为了比较,我们再来看一看60年代末期以来美国物质生产的走势。
美国政府公布的国民生产总值(199年12月起改为国内生产总值),从70年代到90年代,其平均增长年率为2%强,与40年代到60年代相较,其增长幅度是显著降低了(40年代约为4.5%,50年代约为3.3%,60年代约为4%),然而其增长的绝对数仍然是很大的。如按1972年美元,美国197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9930亿美元(毛值,下同);按1992年美元计算,美国199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为7.2698万亿美元。
对于这种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有必要考察以下两种情况。
(1)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是以货物(Goods)和服务业(Services)的“产出”为主体的货币量计算的。本世纪60年代以前,国民生产总值里,上述两者中以货物“产出”为主;70年代以来,两者所处的位置逐步颠倒了过来,变为以服务业的“产出”为主。服务业中包括商业、文教、医疗、从联邦到基层的各级政权甚至赌场、妓院在内,但以商业银行为核心的各种金融机构、股票、债券、外汇市场的交易及其收益为内容的金融业为主要部分。以上述1997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7.2698万亿美元为例。其中,货物“产出” 为2.8679万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9.44%。包括金融业在内的服务业“产出”为3.7987万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2.25%。两者相加,为国内生产总值的91.69%。剩下的6032亿美元为其他零星项目。按照另一种以“商品生产”(Commodity Production)和“非商品生产”(其主体仍然是以金融为主的服务业)计算,这一年,“商品生产”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32.9%,“非商品生产”在总值中占67.1%。
这就是说,无论是按上述哪一种算法,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在相当程度上与物质生产相脱离并非从今日始,而是从7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的。
(2)根据著名经济学家、美国民主党人士林登·拉鲁什的计算,在此期间,美国的一系列物质生产的产品不是增长,而是明显下降了。他以1967年美国的人均消费物质产品(即产品的销售总量。人口总数)为基数,即100。1990年,美国人均消费的资本货物:建筑下降了63%,建筑机械下降了46%,油田机械下降了67%,化肥下降了ZI%。人均消费的生活资料:纺织品下降了66%,鞋和皮革制品下降了70%,学校建筑下降了50%,轿车下降了43%,建筑下降了17%,住宅建筑下降了13%。人均消费的中间产品:铝土下降了98.5%,镍下降了98%,铜下降了95%,硫磺下降了89%,水泥下降了73%,粗钢下降了43%。
综上所述,美国从本世纪70年代初期以来;一方面是各种工具及其衍生品的投机、赌博活动空前猖獗,赌博金额的空前增长;另一方面是物质生产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急剧下降。这就是美国的虚拟经济的基本面貌,也是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处于衰落阶段的基本特征之一。
附带说一句,即以不尽相同的形式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西欧国家和日本,在不同程度上也是如此,不过是以美国为最典型罢了。
我在拙作《三说美国》里把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初期从兴盛转为衰落以来的主要标志归结为7条:1.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实际增长率明显降低;2.“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3.历时十余年的“停滞膨胀”;4.国家财政的高赤字、高债务、高利息支出,国债堆积如山;5.经济危机愈演愈烈;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反危机的两只手,即财政政策和金融(货币、利率)政策,在危机期间基本失效;7.包括凯恩斯主义在内的各种资产阶级经济学说都难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所患的疾病。
关于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此期间从兴盛转化为衰落的主要标志还应补充两条:1.美国在80年代中期由债权国变为债务国;2.国民经济在此期间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变为虚拟经济。
五、是谁大力促进了美国虚拟经济的?
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很简单的,即是三权分立的美国政府。
首先,是美国政府行政部门的最高金融当局——联储。
1999年1月20日,格林斯潘在美国联邦国会众议院筹款委员会作证,说“过去一些年来,政府已向美国公司提供了几万亿美元的货币供应”。但他没有具体讲这件事。
让我们稍微具体地说一下。
70年代以来,美国联储是提高和降低利率两手并举,然而它基本的一手是降低利率。在经济危机期间是如此,在经济走出危机、呈现增长期间也常常如此。在6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相继发生的三次经济危机期间,联储均曾多次降低利率,包括“联邦基金”利率和贴现率。从1982年到1986年,除第一年以外,都是美国经济的增长期。在这5年期间,除1984年的三个季度曾提高利率以外,联储曾先后12次降低利率,把贴现率从12%一直降到5.5%。在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经济危机期间,联储曾先后门次降低“联邦基金”利率,把它从接近10%一直降到3%,还曾先后7次降低贴现率,把它从7%一直降到3%。1993年夏,它还曾经应克林顿政府的要求,再一次降低利率。如前所述,1998年9月到11月,它又曾三次降低“联邦基金”利率,两次降低贴现率。近30年以来,联储通过降低利率,增发钞票,向美国金融界提供了大量廉价资金。
本世纪70年代初期以来,美国联储在货币供应方面也是紧缩与扩张两手并举,然而它基本的一手是扩张。
下面是美国联储公布的具体数字,其中1999年3月29日的数字是迄今为止按季节调整以后的最新数字。
1970年,美国的“货币1”为2170亿美元;1999年3月29日,这个数字曲线上升到11129亿美元;1970年,美国的“货币2”为 6280亿美元;1999年 3月29日,这个数字曲线上升到44726亿美元;1970年,美国的“货币3”为6780亿美元;1999年3月29日,这个数字基本上直线上升到60638亿美元。利率连续降低,货币供应量大幅度增加(它当然在一定程度上与国民经济的增长有关),主要是为以华尔街为主的美国金融垄断资本从事金融赌博提供了资金。
其次,是美国政府的立法部门(联邦国会通过法案)和行政部门(总统签署,使之正式成为,予以实施)联合,多次降低资本收益税率。7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的立法、行政部门曾多次通过法律手段,在提高个人所得税税率的同时,降低资本收益税率。大幅度降低资本收益税,一次发生在80年代里根政府时期;另一次发生在1993年以后的克林顿政府时期。
政府降低资本收益税率,很大程度上是鼓励金融垄断资本进一步从事金融投机、赌博活动。
由此可见,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衰落阶段,正是代表垄断资本、特别是垄断资本利益的美国联邦政府通过自己的政策措施,推动了美国虚拟的。
上述种种事实说明,越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处于衰落阶段,美国垄断资本集团就越是要依靠虚拟经济的发展。
难道这样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还不算腐朽吗?
然而他们这样做,无异于饮鸩止渴。
上一篇:论美国“赌博资本主义”[下]
下一篇:三论美国“赌博资本主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