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信息技术对民主集中制的影响
一、信息技术影响着大众的民主政治心理
信息技术在解放生产力的同时,进一步解放了人本身,使人们从生产中抽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投身于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生活,从而为人们的民主政治心理提供了条件。运用信息技术,使得民主政治信息广为传播,传输给尽量多的拥有信息权的社会成员,政治生活越来越公开透明。这种日益发展的技术所传播的民主政治信息较之以往成几何级数翻番,且形式多样,令大众应接不暇,给人们越来越多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对社会民主政治的期望值日益增大,对民主管理、政治参与的意向日益强烈,对民主政治生活中合理成份的认同感、对不合理现象的反感在态度上更加鲜明,自立、民主、平等、公平的呼声渐高。大众的政治理性在多采的传媒下得到提升,人们不再在政治上盲目冲动,也不再求全责备,政治理智感与心理承受力日渐增强,形成了稳定而健康的民主热情及合度的民主动机。民主集中制这一根本原则和制度已经深入人心,被越来越多的民众所接受、认可和赞同。正是由于信息技术在政治领域广泛运用,才如此深刻地提高了大众的民主政治心理素质。暗藏在民众内心的一些非民主意识,不的习俗和倾向在气势宏大的政治文化熏陶下日渐瓦解,属于封建的神权、君权意识被新型民主意识取代,那种人身依附、权力依附的民主旧习正从根本上消除。政治人格独立,民主自由平等,已经成为新时代人们普遍的追求。可以说,民主集中制在信息技术下得到进一步发扬,加速了旧的民主意识的扬弃,缩短了新的民主心理意向的建构期限。
二、信息技术更新着民主与集中观念
运用信息技术我们对民主概念进行鉴定,结果比以往更加明晰、详尽。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反映民主,民主的描述参量空前增加,民主的变量多维,民主观念在宏观上和微观上都得到发展。我们不仅从法学、政治学、社会学、心上去考察民主,还着手从美学、人学、自然科学等角度去考察民主。我们看到,信息技术所鉴定过的民主观念,较之以往有许多发展。有关民主的诸多局限性、模糊性被大量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信息所确证。人们的民主权利进一步扩大,民主问题与人们的生活问题联系日益密切。信息时代的民主也远非昔日单一的、直线式的、平面的民主,而是综合的、立体的、全方位的被日益创新的民主。今天人们提到民主时,更多的意味着平等与独立,尊严与公平,权利与竞争。民主观念的更新主要体现在:(1 )民主权力细化且归宿更加清晰,大众的民主权利与义务同步增长,民主主体的素质明显提高;(2)科学与民主的联系日渐紧密,科学面前人人平等, 科学权威比领导权威更重要,真理比权力更重要,技术民主论的合理内核被发扬;(3)民主扩展到信息领域,信息民有,信息面前人人平等, 信息资源共享;(4)民主程序设计多维多向, 非程序化民主(即人治)正被淘汰;(5)民主的作用和覆盖面增大;(6)直接民主的成份在抬升,基层民主活跃且稳定;(7)民主渠道畅通,与信息高速公路接轨;(8)公民对社会民主问题、就某些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可以凭借信息技术进行直接观察、思考和评价;(9)民主意味着高效率,等等。
集中的基本精神仍然是全体社会成员(或全体组织成员)意志、智慧的凝聚和行动的一致。从集中的操作过程看,信息技术成为集中的智能手段。从集中的内容上看,首先意味着各种民主信息的集中汇总。过去用人脑集中,集中到权力、权威以及组织纪律上来,用举手、口头表述等方式表决、决策,而信息技术的应用使集中演变为用集中,集中的是信息,是信息资源的利用权,是对各种信息的取舍定夺权,并且是用电脑特有的形式进行方案的优化与选择。集中决策所需要的信息量也远比以往任何时候更繁杂,论证更加充分。集中决策不再是只靠权力大小、权威轻重,而更多的是靠事实、数据说话,靠科学权威。“四个服从”原则之外,又多出一个服从科学权威的原则来,科学至上的要求弥补了单纯由于少数服从多数而引起的盲从缺点。传统意义上的集中首先是人本身的集中、时间的集中,决策者要凑在一起开会、作决策,而现在,比如开会,运用通信技术开电话会议,就不知节约了多少人力物力。因为是科学集中决策,所以就较少受人品、情绪、个人好恶的影响,结果较为客观、公正、精确。
三、信息技术提高着民主集中制的运行效率
首先是信息技术的运用缩短了民主集中制的运行周期。九届全国人大会议第一次开创了电脑直接参与代表、委员民主生活的先河。人民大会堂内安装了数十台电脑,这是多媒体信息检索系统。代表委员只需用手指在电脑触摸屏幕上一点,各种社会统计数字就都能显示出来。这中间省去了许许多多的时间和精力。信息技术从搜集民主信息、下情上达开始,就是简捷而迅速的。通过通信技术、传输,大众的民主意向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被汇总。对社情民意的调查,对上情的下达,对民主政策的反馈,都加快了效率,缩短了时间。信息技术的核心是机技术,其数据处理的特殊功能,使得手工操作的调查研究作业技术相形见拙。运用智能手段,再艰巨的社会调查任务所用的时间也要比过去少,研究阶段压缩,争论的时间变短,冗长而频繁的会议精减,逻辑力量和程序作用使决策明晰快捷。过去那种久议不决、决而不行的现象正在被克服。决策中人与人之间的正面冲突可能性减小。总的是民主集中制从实施开始(即从提出民主议题、征求民众意见算起)直到决策在执行中不断修正,这为一个封闭周期,这一周期正在为信息技术所压缩,突出了一个快字,更加注重效率。
其次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民主集中制的运行方式。信息技术在民主生活中广泛应用,加快了民主集中制在运行上的技术化、程序化趋向。民主与集中不仅仅局限于会议上,不仅仅局限于领导决策机构,而且更多地踏上信息高速公路,民主空间延伸到计算机屏幕上来。由于智能工具突破了人工操作民主集中制的局限,可以不分天时,连续运作,从而保证了民主机制运行的连续性、经常性,克服了人为的断层。民主集中制在操作运行上的网络化、技术化倾向日渐明朗。在九届全国人大会议上,人大代表的议案、建议及大会有关文件,“两会”期间所用的出席证、工作证、报到卡、座次卡等全部用电脑处理。而发布各种民主信息的记者们,也都用电脑写稿、传稿等。这可以看作是民主集中制在实现方式上的一次革命。
再次是信息技术使民主集中制系统更加灵活、稳固并富于生机和活力。民主集中制作为一个系统,在信息技术的整合下日益开放,与外界的信息、能量交换日益增大,与其他形式的民主系统互通有无,通过接收其他民主机制的合理内核而补己之短,使其内在构成要素逐渐优化,使其思想理论日益,在内容形式上扬弃,因而趋向更加合理、科学,以更活泼、富于效率而适应新的时代,在开放中更加巩固,不断更新,不断突破着自身的局限而向前发展。比如,通过与世界各国联网,沟通信息高速公路,我们可以浏览各个国家、党派的民主建设思想理论,获取他们的民主政治信息,他们的经验,吸取其教训,从而发展我国民主建设的个性,破除其僵化模式,努力增强其生命力。
最后是信息技术在应用中整合着民主集中决策人员的素质结构并优化着决策班子。从统计的数字看,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总体的技术与知识结构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由八届时的67.8%上升到81.2%,军队人大代表大专以上者占86.9%,海南省大专以上学历者高达90%。可以说,信息技术的运用刺激了决策者的素质提高速度,对干部的选拔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懂科学技术、不通信息或者是信息不灵的人越来越不适合决策。信息盲、技术盲、数盲将不同程度地被排除在民主集中制决策系统之外,或者,他们将严重制约着民主集中制的实现。信息技术要求决策班子成员必须懂一定的信息技术。那种单纯的政客必受到历史的淘汰。而决策班子队伍、机构也将越来越精干高效,而不是过去常有的人浮于事,机构庞大的局面。民主机制所用的信息技术将对官僚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东西起一种过滤作用,对决策者的唯心主义成分起一种抵制作用,并在民主目的实现过程中不断改造着决策主体。决策群中技术专家的地位、在民主集中制系统中的作用将明显上升,专家的权力在相对增大。
总之,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为民主集中制的完善和实现提供了现代化工具,对加强公开性、真实性,增加透明度、可信度,对民主集中决策的宣传,对违反这一根本原则与制度行为的揭露和批判,对舆论监督等,都有着极大的作用和影响,这是积极的有利的一面。
同时我们应看到,信息技术的运用也给民主集中制的实现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信息瞬息万变,利用信息技术在网络上决策,有时为求快求效益来不及开展民主活动,来不及征求民主意见;传统的民主集中制既强调民主过程,也看重民主结果,而信息技术追求的重在结果,其具体的技术处理过程复杂,亮给人们的一般只是结果,过程不易明显地体现出民主气氛来;由于用信息技术对民主集中的问题进行操作,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因而,给民众的直接参与、具体操作的机会并不多,在民主意向表达上并不完全和充分,尤其是人的科技素质事实上两头冒尖,信息技术精湛的人将享有更高层次的民主,而文盲、信息盲将在民主权利的享用上大打折扣,由文化素质差异而导致客观上民主与集中时的不平等;信息技术尽管科学、精密,但并非万无一失,一旦数据、程序发生错误,被病毒感染、被“黑客”侵入,或是操作人员失误、暗中作手脚,就会造成对民主集中制的彻底的破坏,将导致事实上的严重的民主扭曲;由于人机对话开始部分地并越来越多地取代人与人的对话,人们之间的思想交流相对减少,这无形中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易淡化党群干群关系;科学技术权威上升必然弱化领导领袖权威,如何把这两种权威有机结合起来仍然是一个突出的问题;社会政治信息垄断将会直接导致民主权利的垄断,造成民主失真,集中失灵;个人意见的冲突更明显地表现为真假信息的冲突,对各种信息的鉴别、检测对信息决策具有决定意义;在民主上的国际较量从某种程度上讲,可以说是信息技术高低的较量……这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