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领导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
【内容提要】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领导党和人民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创造了重要的经验:从俄国的实际出发,谨慎地、渐进地推动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适时地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建设上来,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持社会稳定和稳定,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马克思主义,既坚持党的领导又加强党的建设。这些历史经验,对于当前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开放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关 键 词】列宁/苏俄/建设社会主义/历史经验
【 正 文 】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就领导俄共(布)和苏俄工农群众展开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到1924年列宁逝世,有7年的时间。这一时期列宁领导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对于我国当前的改革开放和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第一,从苏俄的实际出发,谨慎地、渐进地推动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十月革命胜利时,苏俄是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小农占全体劳动者的大多数,生产力水平低下。在这样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充分注意这些情况,采取特殊的办法和措施。1918年1月,列宁在全俄工兵农苏维埃“三大”上的讲话中提出:“没有一个社会主义者会不承认这样一个明显的真理,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有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漫长的、比较困难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形式,在很多方面将取决于占优势的是小私有制还是大私有制,是小农业还是大农业。”[1]他还说,爱尔兰这样一个人人识字和全国都是大农业的小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和俄国这样一个小生产占优势的大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情况将是不同的,前者可能比较容易、比较快地完成过渡任务,后者则需要经过一个比较困难、比较长的过程才能完成这个任务。进入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在俄共(布)十大上所作的政治工作报告中,在讲到过渡问题时说,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只有具备了实力雄厚的大基础,才能保证实现过渡的任务,“而在我国,第一个特点……就是我国的无产阶级不但只占少数,而且是极少数,占大多数的是农民。”[2]他认为,由于这种情况,俄国无产阶级需要同小生产者打好多年的交道,这样就有必要在经济生活中实行自由贸易。在这次大会上,在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中,列宁在讲到无产阶级同小农的关系时说道:“毫无疑问,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这些办法在工农业雇佣工人占大多数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里,是完全不需要采用的。”[3]以上的材料说明,列宁对于俄国必须采取特殊的办法和措施建设社会主义,认识是深刻的。
列宁领导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与上述思想认识是一致的。在十月革命过程中和革命胜利初期,列宁认为,俄国无产阶级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和监督”。所谓“计算和监督”,指在不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由工人团体或苏维埃国家的某些国家机关,对的生产和分配过程进行监督,对有关帐目进行计算,从而达到制约资本家的活动和有利于无产阶级利益的目的。1918年4月,列宁提出国家资本主义的主张,认为在俄国实现国家资本主义是一个重大的进步。所谓国家资本主义,也是指不改变资本主义企业的性质,由苏维埃国家政权对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干预、指导和引导。上述这些措施的重要特点之一,是不改变资本主义企业的性质(不是急风暴雨式地消灭资本主义)。由此可以认定,它是谨慎地、缓慢地、渐进地推动社会主义进程的措施。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更是主张利用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的作用,利用市场和商业的作用,渐进地向社会主 义过渡。这更能说明他主张谨慎地、缓慢地、渐进地推动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
第二,适时地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无产阶级建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使自己和全人类都获得解放,主要依赖于夺取政权的斗争取得胜利并在新政权得以巩固时及时地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列宁领导俄国无产阶级进行了这方面的实践,留下了宝贵的经验。1918年4月,列宁曾提出:“在任何社会主义革命中,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解决以后,随着剥夺者及镇压他们反抗的任务大体上和基本上解决,必须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4]。还说:“我们用镇压的方法获得了胜利,我们也能够用管理的方法获得胜利。形势改变了,对敌斗争的方法也要善于改变。”[5]这里所说的,就是转变工作重心,即把工作重心由对敌人进行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转到管理经济、发展生产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上。在这一时期,他不仅提出了转变工作重心的要求,而且提出了管理经济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一系列具体措施,如向德国的国家资本主义学习,加强国家干预经济和引导经济的力量;借鉴美国的泰罗制,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启用旧社会过来的技术专家和生产管理人员,利用他们的经验和知识为苏俄的经济建设服务。1921年春列宁领导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意味着深层次地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变,这一转变使苏俄走上了利用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途径,为苏俄发展国民经济注入了新的动力。
第三,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持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恢复国民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局面。可是,1921年春苏俄出现了社会不稳定和政局不稳定的问题。一是的许多地方,如乌克兰、顿河流域、西伯利亚的农村,一部分农民进行骚动和暴动,毁坏农业生产机器和其他生产资料,烧毁国家的粮食仓库;二是在大中城市,工人阶级队伍不稳定,一部分工人离开城市和脱离工人阶级队伍,到农村去寻找生路,使城市工人的数量锐减,另一部分工人则在工厂里举行罢工和示威活动,以表示他们对国家政策的不满意和不理解;三是1921年3月初发生了喀琅施塔得叛乱,即苏维埃俄国的海军基地喀琅施塔得城,一部分水兵发起了反对苏维埃政权的叛乱,要求建立没有共产党人参加的苏维埃。这场叛乱的发生,意味着苏俄的政局不稳定已经深刻化和明朗化,或者说苏俄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上述不稳定问题的发生,原因之一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特别是余粮收集制,使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二是多年战争造成的经济生活的严重困难;三是敌对势力从事破坏活动。
列宁领导党和国家政权采取了稳定政局的措施。其根本的措施是改变经济政策以促进政局稳定。改变经济政策,主要是改变了国家的粮食政策,即由余粮收集制改为粮食税制;改变了禁止买卖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的政策,允许自由贸易;改变了所有制的政策,允许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企业发展,并且实行租让制,把一部分国有企业租给外国资本家,让他们到俄国来经营等等。从列宁当时的思想和实践看,改变经济政策是为了促进政局稳定。
为了促进政局稳定,列宁还提出了必须采取的其他各种措施。如他要求党组织保持思想上组织上的高度统一,同政治动摇现象作斗争。列宁在党的十大报告中指出,苏俄政局的不稳定,实质上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的政治动摇,即作为小资产阶级的农民和作为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的社会革命党人、孟什维克,从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上发生了倾向于资产阶级的动摇。为了反对这种动摇,实现国家政局的稳定,无产阶级政党必须讲团结,守纪律,思想上组织上高度统一,齐心协力地投入工作和斗争。他说:政治动摇的危险性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危险性无疑要求我们更加团结,更守纪律,更能和衷共济地工作。否则我们便不能战胜命运给我们带来的危险。”[6]列宁提出,为了达到稳定的目的,党必须接近群众,相信和依靠群众,反对政治动摇现象。当时他在《论粮食税》一书中提出:“我们将采取一切办法和尚未接触过政治的劳动群众建立更紧密的联系”[7]。在他看来,同群众建立联系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群众的情绪,对群众作宣传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如向群众解释苏俄在国内战争时期为什么必须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什么只有工人阶级的政权才能真正代表农民的利益,向新经济政策转变意味着什么等等。更为重要的是,在接近群众的过程中可以发现群众中的积极分子,选拔他们作苏维埃政权的工作。列宁认为,为了达到政局稳定的目的,还必须同敌对分子作无情的斗争;必须整顿党的组织,端正党的形象,促进政局稳定。
第四,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全体党员和广大工农群众推进自己的事业,无论是推进夺取政权的斗争,还是推进建设社会主义,靠的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激发群众的热情和积极 性,使全体党员和工农群众自觉地献身于求解放的斗争。在苏俄国内战争时期,无产阶级面临的任务是同国内外敌人作军事上的政治斗争,以英勇无畏的精神保卫苏维埃政权。这时列宁主张对红军战士和工农群众进行革命英雄主义的思想教育。1919年春,高尔察克白匪军在西北利亚地区叛乱,东线局势趋于紧张。列宁起草了《关于东线局势的提纲》,提出了一系列克敌制胜的措施,其中包括大力加强红军中的宣传鼓动工作。他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工会都参与这次军事行动,参与做宣传鼓动工作,东线局势稳定后不久,南线的局势又紧张起来,党把军事工作的重心转向了南线。列宁再次提出,要加强红军中的宣传鼓动工作,说:“凡是已应征者集结的地方或驻有卫戌部队尤其是后备营等等的地方,共产党员……都应当行动起来。他们应该毫无例外地组织起来,帮助动员,并在已应征者和当地驻军的士兵中进行工作”。[8]列宁还要求红军各级政治部和全体政治工作干部认真地做好对士兵的思想教育工作。在列宁看来,在红军中进行思想教育和宣传鼓动工作,目的在于使士兵懂得为谁打仗,应怎样去战斗,从而提高红军的战斗力。
苏俄历史进入新经济政策时期以后,俄共(布)和苏维埃政权决定采取有利于小农经济发展的政策,采取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利用国家资本主义的政策,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这一时期,列宁进一步强调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921年10月,他在《新经济政策和政治教育委员会的任务》一文中说:采取新经济政策是一场“政治变革”,“必须使群众都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不仅是认识,还要使他们把这种认识付诸实践。我认为政治教育总委员会的任务就是由此产生的。”[9]意思是说,必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群众理解新经济政策的意义、方法和步骤,献身于这项事业之中。在这篇文章中,列宁提出了政治教育委员会的三大任务:一是教育一部分党员克服自满和自大情绪,踏踏实实地学习做经济工作;二是提高群众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政治思想觉悟;三是反对贪污受贿。在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过程中,由于党的方针政策迅速地转变,无产阶级队伍中一部分人缺少思想准备,感到灰心丧气,甚至于在行动中有抵触情绪。针对这种情况,列宁指出:“在这里,政治教育委员会要同这种现象作斗争的任务就提到了第一位。”[10]意思是说,党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端正这些人的思想认识,保证新经济政策的顺利实施。
第五,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时期,面临不断发展的革命形势,第二国际及其各国党的领导人竭力歪曲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否认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特别是否认无产阶级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的必要性。不批判他们的错误观点,不恢复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本来面目,俄国以至全欧洲的革命则不能顺利向前发展。1918年5月,列宁曾提出:“我们要考察一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家学说,特别详细地谈谈这个学说被人忘记和遭到机会主义歪曲的那些方面。”“如果不同‘国家’问题上的机会主义偏见作斗争,使劳动群众摆脱资产阶级影响、特别是摆脱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影响的斗争就无法进行。”[11]即认为如果不同错误观点作斗争,不维护和捍卫马克思主义,则不能使广大群众摆脱帝国主义资产阶级的影响,这样也就不可能有各国革命的发生和胜利。苏俄新政策时期,在如何认识“战略退却”的问题上,列宁主张批判“社会主义失败论”,维护和捍卫苏俄人民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是一种“战略退却”。是对马克思主义战略与策略理论的正确的、灵活的运用。可是当时,资产阶级分子对苏俄的“战略退却”极力作出有利于资产阶级的解释。由俄国前立宪民主党人组成的流亡在西方的人认为,苏俄“定会走向通常的资产阶级国家”,“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失败了”。针对这种论调,列宁在党的十一大报告中指出:“战略退却”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失败,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我们有国家政权,我们有许多经济手段;如果……建立了同农民的结合,那我们就会成为绝对不可战胜的力量。那时,社会主义建设就不仅仅是作为沧海一粟的共产党的事业,而是全体劳动群众的事业了。”[12]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领导苏俄无产阶级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主张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如前所述,1918年春,苏俄巩固政权和镇压敌人反抗的斗争已经告一段落,列宁提出必须把党和国家政权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管理俄国和发展生产上来,并且提出实现这一目的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国家资本主义,即认为管理俄国和发展生产必须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来实现。他在有关文章中说:“只要稍微想一想,在俄国,在苏维埃俄国,确立这种国家资本主义的基础将意味着什么,那么任何一个没有丧失理智、没有被书本上的只言片语塞满头脑的人一定会说,国家资本主义是我们的救星。”[13]当时党内有的人反对在苏俄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散布了许多 错误的言论。列宁说:“这些人怎么啦,怎么能够抓住书本上的只言片语而忘掉现实呢?现实告诉我们,国家资本主义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进步。”[14]值得指出的是,列宁在这里说,任何一个“没有被书本上的只言片语塞满头脑的人”一定会肯定国家资本主义,不能“抓住书本上的只言片语而忘掉现实”,这些论断具有极深刻的含义。因为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提到过,在他们的著作里没有关于这个问题的现成答案。如果仅仅从书本知识即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出发,则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即不可能为苏俄恢复和发展生产找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看来,上述列宁论断的含义包括:反对以书本知识塞满头脑,提倡从书本中摆脱出来,大胆地进行探索,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领导党把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问题再一次提上日程。在党的十一大报告中,他在谈到这一问题时说,国家资本主义是以前的社会主义者没有遇到过的新事物,“连马克思也没有想到要就这个问题写下只言片语,他没有留下任何明确的可供引用的文字和无可反驳的指示就去世了。因此我们必须自己去找出路。”[15]在他看来,所谓“自己来找出路”,就是指不要受本本的束缚,到现实生活中去开创前进的道路,并且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十月革命后,列宁还就怎样认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革命的必然性,怎样认识苏俄革命的前途,怎样发展生产力和怎样进行文化建设等一系列问题,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六,既坚持党的领导又加强党的建设。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建立以后,领导工农群众进行了夺取政权的斗争和巩固政权的斗争,进行了恢复国民经济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实践。1920年,列宁在了这方面的经验指出:“没有铁一般的在斗争中锻炼出来的党,没有为本阶级一切正直的人所信赖的党,没有善于考察群众情绪和影响群众情绪的党,要顺利地进行这种斗争是不可能的。”[16]可是,党内有些受错误思想影响的人否定无产阶级政党的作用,并且把政党与领袖、群众与领袖对立起来。针对此列宁说,在文明国家内,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阶级是由政党领导的,政党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重要职务而被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集团来主持的,因而把政党与领袖、群众与领袖对立起来是十分错误的。他还说:“从共产主义的观点来看,否定政党就意味着从资本主义崩溃的前夜……跳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而不是进到它的低级阶段和中级阶段。我们在俄国(推翻资产阶级后的第三年)还刚处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即共产主义低级阶段过渡的最初阶段。阶级还存在,而且在任何地方,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都还要存在好多年。”[17]意思是说,只有在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消灭了阶级,作为阶级斗争工具的政党才会消亡,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里,由于还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作为领导群众进行阶级斗争的无产阶级政党就必须存在,必须发挥它的作用。
列宁在强调坚持党的领导的同时,提出必须加强党的建设。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的实践中,他领导党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以及党的路线上不断地加强了党的建设。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他强调党组织的统一,反对分裂党组织的活动。新经济政策初期,党内出现了几个各自有其纲领、反对党中央正确决策的派别集团。据此,列宁在党的十大有关文件中指出:“目前许多情况正在加剧国内小资产阶级居民的动摇,在这个时候特别需要保持党的队伍的统一和团结,保证党员相互之间的完全信任,保证在工作中真正齐心协力,真正体现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意志的统一。”[18]他指出了派别活动的危害性,要求消除派别活动。如他在大会有关文件中提出,代表大会毫无例外地宣布解散一切按这个或那个纲领组成的派别,如“工人反对派”、“民主集中派”等等,并责令立即执行,凡不执行代表大会的这项决定者,应立即无条件地开除出党。
列宁逝世前夕,要求加强党中央的团结,防止分裂。他认为,当时党中央主要的几个领导人的工作作风和性格特点,使党中央面临分裂的危险,防止这种危险的办法就是增加党中央委员的人数,并且选拔普通的工人党员和农民党员担任党中央委员,这样一是使党中央本身的力量比较强,可以用集体的力量防止少数人的分裂活动;二是有利于党的中央机关接近工农群众,了解群众的情绪和要求,按照群众的意志正确地制定党的路线和方针。
综上所述,列宁领导苏俄党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和实践,是十月革命后列宁领导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的、重要的、宝贵的经验。当时列宁面临的问题和进行的实践,当前和今后会不断地以新的形式出现在改革开放中的共产党人面前。所以,我们应该善于借鉴列宁的历史经验,解决我们前进中的问题,达到顺利地推进我们事业的目的。
【】
[1]列宁全集:第3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64.
[2][3][6][7][18]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1,50,20,230,78.
[4][5][13][14]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68,160,236,235.
[8]列宁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3.
[9][10]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94,184.
[11]列宁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
[12][15]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91,83.
[16][17]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