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和未来高度把握“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意义
【内容提要】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建党治国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本文通过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特别是对我党自身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深入分析和,对国际国内形势、党员的使命和党的建设实际的认识和把握,从历史和未来角度阐述了“三个代表”思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 键 词】三个代表/思想
【 正 文 】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高屋建瓴,总揽全局,内涵丰富,意义重大,是我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世纪之交、千年更替重要历史时刻,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党的建设实际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基于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特别是对我党自身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透彻分析和深刻总结;是从历史和未来高度,从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作出的战略思考;是对党的性质、宗旨、根本任务的新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是新时期党的建设和建设有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要求,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深入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邃内涵,从历史和未来高度把握其重大意义,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思想。
一、“三个代表”思想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我党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一)“三个代表”是总结我党的全部历史得出的重要结论
回顾中国共产党80年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有过伟大辉煌,也发生过严重挫折。第一个大阶段是从中国共产党创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28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封建反动势力的统治,使国家积贫积弱,濒临灭亡的边缘。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以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依靠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物质载体——产业工人群众,鲜明地高举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大旗,锋芒直指束缚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桎梏,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特别是工农群众和知识分子的愿望和利益,从而得以动员和组织起强大的革命力量,经过艰苦奋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这是“三个代表”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党坚持“三个代表”思想的正面经验的总结。
从1949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29年,是我党历史上的第二个大阶段。在建国后的头8年,我党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顺应中国人民强烈要求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愿望,领导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展了大规模的、政治、文化建设,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了社会主义文化,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其后,在长达21年的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由于指导思想偏离和对形势的错误估计,造成了两次严重挫折,即三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十年“文化大革命”。搞“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本想促进生产力的大发展,但由于大搞群众运动,不讲科学,不遵重客观经济,结果造成国民经济的大破坏。十年“文化大革命”,由于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基本矛盾的错误认识,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造成了人为的阶级斗争,阻碍和破坏了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使党和国家的肌体遭到空前破坏,整个国家政治局面混乱,经济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多大的发展和提高。它不是任何意义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和浩劫,是严重背离“三个代表”的错误实践,它给我们的教训是极其惨痛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的20多年,是我党的第三个大阶段。20多年来,我党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遵循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取得了伟大成就,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同时发展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在这一阶段,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翻两番”的建设目标提前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空前提高。20多年中,我国国民经济从濒临崩溃到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七,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成倍增长,物质文化生活大幅度改善。这足以说明,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把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放在中心地位,即就是要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胜利和取得巨大成就,才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二)“三个代表”思想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特别是苏东国家共产党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从世纪初俄国“十月革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起,到90年代苏东剧变、苏联解体,既有风起云涌的革命高潮,也有遭受严重挫折的低潮和沉寂状态。20世纪初,俄国在列宁的领导下,以先进文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依靠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工人阶级,从广大群众利益出发,武装夺取政权,成功地进行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第一个作为社会制度的社会主义应运而生。之后,运用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仅用几十年时间,就完成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才取得的经济文化发展成就,使苏联由贫穷落后一跃成为世界二号化强国,1950年与1917年相比,工业产值增加到12 倍, 国民收入增加到12.6倍,这无疑说明这一制度是代表广大劳动人民利益,是受到劳动人民衷心拥护的和广泛支持的制度。虽然还有这样那样的局限和弊端,但它的历史作用是不容抹杀的。在它的引导和促使下,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出现了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发展为多国实践的社会主义革命的高潮。这无不是无产阶级政党解放和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结果,无不是无产阶级政党实践“三个代表”的结果。
然而从60年代以后社会主义运动高潮逐渐转向低潮,到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出现苏东剧变和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到前所未有的重大挫折。苏联共产党及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在顷刻之间解散垮台,被历史的潮流无情地抛弃掉。从深层上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大致有三条:一是固守僵化的经济体制,不求改革,不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优越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如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比例严重失调的经济结构、粗放与赶超型发展战略,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是最终造成苏联经济每况愈下,经济危机产生、引发苏联解体的基本原因。在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下,生产力发展增长缓慢,据前苏联官方统计,1971年—1985年,苏联主要经济指标年平均增长率一直在2%左右,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988年仅为美国的1/4,且其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实际是停滞不前。人民生活水平较低,1988年直接反映人民生活的恩格尔系数为31,是美国的2.4倍。这就背离了人民的根本利益, 会使人民逐渐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冷淡,甚至抛弃。二是在文化上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丢掉了“老祖宗”。主要表现为机械、教条化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从而抹杀了马克思主义的战斗性。在这种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指导下的党,外表强大而本质脆弱,不堪一击。在与西方各种思潮的论战中漏洞百出,迅速败北,最终是党员纷纷放弃这套理论,转向对其他思想的信仰。可以这样说,思想上的破产注定了组织上的垮台。三是广大人民的利益得不到保证和维护。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使党内缺乏民主及应有的监督,党垄断真理,党的领导人搞个人崇拜,对人民群众中不同意见的人实施专政。这严重妨碍了广大人民积极性发挥,压抑了创新精神。加之从勃列日涅夫时代滋生蔓延开来的官僚主义、生活腐化之风,严重败坏了执政党的声誉和威信,使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和苏维埃的信任度越来越低,从而造成社会不稳定,直至广大人民群众抛弃党和苏维埃。党本有机会可以通过改革,来调整群众对党的信任,但由于领导人打着改革的幌子,搞所谓的公开化和多党制,彻底背离了社会主义,使党在面临重大挑战的关头,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陷于孤立和失败,最终为历史所淘汰。苏联的解体和苏共的垮台说明,一个政党符合“三个代表”要求,就能顺应时代潮流,为人民所拥护,违背“三个代表”要求,就会失去人民的支持,被历史所抛弃,导致亡党、亡国的悲剧。
回顾我党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警示我们,无产阶级政党要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永葆社会主义事业的青春和活力,必须高度重视社会生产力问题,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任务,始终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是立党的根基;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创造具有本国特色而又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文化,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立党之柱;必须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不断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立党之源。
二、“三个代表”思想是我党把握形势,面对现实,迎接挑战的重大抉择
科学总结历史,是正确把握现实、开拓未来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共产党从诞生至今,始终担负着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重大历史使命。可以说,经过80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和20多年的艰辛改革,中华民族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并通过改革开放,成功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正不断繁荣富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在新世纪,面对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严峻挑战,我们党能否经受住各种新的考验,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继续作为领导中国化事业的核心力量,带领中国人民在21世纪再创辉煌?这既是历史、现实和未来赋予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任务和使命,也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
(一)从国际政治经济趋势看我党的责任和挑战
当今世界正处在历史的大变动之中,中国也处在历史的伟大变革之时。在新世纪,我们党面临着一系列国际严峻挑战和考验,同时也是难得的历史机遇。主要是:
——国际政治环境的多极化趋势。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各种力量不断进行着新的分化组合,以美国为首的单极逐步走向多极化。国际局势总体上趋于缓和,世界要和平,国家要稳定,经济要发展,人类要进步,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我们完全有可能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但冷战思维仍然存在,新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还在发展,天下仍不太平。美国以强凌弱,试图称霸全球。俄罗斯依靠其军事实力仍保持一极地位,欧盟凭借区域集团化不断扩大其影响,日本利用日美安保体制实施扩张。我国始终处于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的攻击和遏制之中。特别是美国等始终不断地对我实行“西化”、“分化”的图谋,采取“接触”加“遏制”的政策,加紧运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手段对我进行干涉。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攻势还在加强。
——国际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随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世界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地越出国界,形成国际化的生产和经营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但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强大经济优势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据统计,1997年世界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美、日、德就达到50%,美国为26%,而我国仅为3.5%。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就更低, 排在第81位。在这种趋势中,发达国家处于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则处于不利地位,不仅面临着国家经济和技术的巨大压力,而且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也受到严峻挑战。一些经济发达国家还通过经济全球化千方百计对我国力图阻挠,遏制发展。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不得不长期面对资本主义仍占优势的国际环境,不得不承受国际环境带来的各种压力和挑战,这要求社会主义要建设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创造比资本主义更快的发展速度。当然经济全球化也带给我国有利的一面,有利于我国改革开放,有利于加快国家经济的发展,从而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科学技术革命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革命正在带动新一轮的产业革命。科技与经济结合日趋紧密,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些必将深刻影响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格局,可以使国家和人民拥有更强的能力,但同时也能带来不利的后果。它进一步加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目前,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还处于劣势,科技人才少,科技投入少,文盲人口多,科技体制落后,科技布局不尽合理等。据统计,发达国家每年用于科技研究与开发的支出占全世界的95%以上,科技人员90%左右集中在发达国家。这些都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必须经过长期艰苦奋斗,下决心迎头赶上。
——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趋势。社会主义运动目前处于低潮,但社会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理想制度并没有终结,在经历了曲折之后,将会更加深刻反思自己,认清时代,探寻进一步发展道路。中国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其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的历史走向。因此,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历史性课题。
(二)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看我党的使命和任务
国际形势与国内形势紧密相连,国内形势及大局直接规定着党的使命和任务。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困难和挑战。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实践探索,因此带有很大的风险和挑战,如果把握不好,就可能走入歧途。特别是对于公有制实现形式、经济增长效益和质量、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是改革中的难点,是对我们党提出的新的课题和考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必然带来社会成员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思想政治领域出现不同要求的复杂状况,最突出的是“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这四个多样化对党的建设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具有积极性的作用,但同时也是党面临的新的严峻挑战。不同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必然提出不同的思想道德文化要求,在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利益上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必然对党的性质、指导思想、根本任务、宗旨提出新的挑战。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必然带来明显的自发性、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引导和抵制不力,必然会影响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影响党的组织、作风建设。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也会给党的建设带来难度,社会组织过多过滥,疏于管理,缺乏引导也会影响党的领导和党的事业发展,“法轮功”邪教组织出现,使我们对此认识更加清楚。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必然对于社会管理机构的作用,提出新的要求,有待不断去探索和实践。
——国内文化建设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一是由于社会主义在20世纪末的曲折发展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人们对于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产生了各种困惑和疑问,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对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危机。二是我们在集中精力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还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就是这一现象扩大发展的结果,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了较严重的损失。三是市场经济带给人们思想意识消极作用和负面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假冒伪劣、欺诈活动成为社会公害,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严重冲击,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屡禁不止等,对于这些问题和挑战,我们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高度予以重视并加以解决。
——国内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要求的挑战。我国的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虽然经过不断解放和发展,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其差距如前所述是明显的。生产力的发展还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还得不到较大的满足,国内贫富差距一定范围、一定程度地存在着,与小康社会的发展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如果较长时间维持这种状况,我们党及所领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然受到极大的威胁和挑战。
——党的建设面临的挑战和考验。从总体上说,我们党是有战斗力的,党的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是好的,这是主流,是基本方面。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新的形势下,党内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些问题还相当突出,主要表现为部分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部分党员干部没有经受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一些党员思想僵化、信念动摇、缺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领,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市场经济原则性和党性原则的关系。特别是干部腐败现象,是广大人民群众所深恶痛绝的。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党和政府的形象、威信,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最终为人民所抛弃。值得我们欣慰地是我们党正在着力解决这些问题。
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世界大局和国内大局的发展,赋予了我们党更加重大的责任,使我们党经受着更大的考验。要求我们党必须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极大地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改革党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党的领导也要现代化,使党的目标和职能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党的组织运行机制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政党。尤其是在世界大变动、大转折的时代,新趋势不断展露,新事物不断涌现,必须敏锐把握世界发展的大势和国内发展的大势,紧紧赶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瞄准最新的前沿,在文化的发展方面汲取最先进的营养,在经济建设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在思想理论方面保持开拓创新的精神,在治国理政方面采用最先进的方法和手段。这就是要坚持“三个代表”,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始终保持生命的活力,也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伟大复兴。
三、“三个代表”思想对于建党治国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个代表”思想继承历史,立足现实,前瞻未来,从根本上进一步回答了在充满挑战和希望的21世纪,我们党要把自己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建党治国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建设的基本理论。因此,我们必须遵循和坚持。“三个代表”思想首先是在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党建理论的坚持和继承的基础上,从党的性质、根本宗旨、根本任务等方面对新的条件下党的建设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明确的回答。
就党的性质、根本宗旨、根本任务而言,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无产阶级政党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先进组织,“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利益不同的利益。”“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并在其“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还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后,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强调“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唯一真正革命的阶级。”“党是阶级的觉悟的先进的阶层,是阶级的先锋队。”“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严格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只有一个,就是马克思主义。”“它是工人阶级和人类的伟大的认识工具。”他还指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利益就是大力提高社会生产力。”执政党要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执政党最大的危险之一是脱离人民群众。
毛泽东党建理论是马列主义建党学说在的运用和发展。特别是对执政党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强调“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他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的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帮助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他还反复阐明创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必要性,并预示“随着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并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规定为我党的根本宗旨,要求“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执政党建设理论作了系统阐述。强调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核心。”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的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他倡导和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认为只有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了,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深刻分析了我们党“之所以成为先进部队,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群众,正因为,而且仅仅因为,它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它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并且努力帮助群众组织起来,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奋斗。”并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高兴不高兴”和“三个有利于”作为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根本标准。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这些丰富的党建思想,为“三个代表”思想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源泉。江泽民正是在坚持和继承马克思党建理论的基础上,从历史和未来的高度提出了“三个代表”思想,它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本质要求它必须代表着先进社会生产力的方向,即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趋势,必须体现先进文明、先进文化的要求,必须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如此,才能保持党的根本性质不变,才能从思想上、上完全巩固。它全面阐述了党的根本宗旨,为人民谋利益、代表人民根本利益不是空的,必须体现在党要带领人民最大限度地为人民谋取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要带领群众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发展先进文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党的根本宗旨,始终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还把发展先进文化、代表人民根本利益同代表先进生产力结合在一起,进一步明确了党的根本任务的内涵。从这些方面分析,“三个代表”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是一脉相承的体系。
其次,“三个代表”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新丰富和新发展。其创新和发展主要体现在:
(1)它从新的高度辩证地勾画出一个科学完整的党建体系, 把工人阶级政党建设的三大基本要素有机地构成一个整体,三者辩证地连为一体,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它新就新在从三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角度,而不是仅从某一个方面来论述党的建设问题。这是唯物史观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史上的首创,是理论创新,是历史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的高度统一。
(2)它从新的高度概括了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以往的认识, 在决定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条件问题上一直强调党的阶级性、党的指导思想、组织原则是决定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阶级基础、理论基础和组织基础。“三个代表”突破了这一认识,第一次把发展先进生产力与党的性质联系起来,并使之成为决定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重要基础和条件,进而把是否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作为党的性质坚持与否的最根本的判断尺度。我们考察资产阶级在一定时期代表先进的社会生产力,但它决不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就构不成资产阶级的先进性。反之,无产阶级政党如果仅在主观动机或党的宗旨上代表广大人民利益,而在社会发展中不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所谓代表广大人民利益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也就构不成无产阶级的先进性。而“三个代表”既体现了党的阶级性,又体现了党的先进性,它不仅没有忽视和模糊党的阶级性,而是把阶级性具体、充分地贯穿于先进性之中,是新形势下,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的高度概括。
(3)它从新的高度阐述了党的广泛代表性。 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执政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要不要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如何才能做到代表性,“三个代表”强调关键是“代表”,它不是被动地“适应”,而是主动的超前性的“代表”,它代表的是先进社会生产力而不是落后的生产力,是先进文化而不是落后文化;代表的是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而不只是囿于现状;“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仅仅是非根本的、局部的和眼前的利益。并且要“始终代表”而不是被动地此一时、彼一时去适应。这是“三个代表”的灵魂。
(二)“三个代表”思想是新时期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总要求
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政党要完成肩负的使命,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问题,这直接关系着党的前途命运和党所领导的事业的兴衰成败。“三个代表”思想是在新时期对全面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总要求。首先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就是始终成为“三个代表”,这是我们面向21世纪党的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原则。它要求我们党必须从时代的要求和党所肩负的重任出发,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紧密结合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最新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的实际,紧密结合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紧密结合我们党员干部队伍发生的重大变化,针对党的建设同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地方,针对党内在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存在的不符合甚至违背党和人民利益的问题,围绕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要体制创新、思路创新、方式方法创新,努力把党建设成为更加坚强有力、更加生机勃勃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要把“三个代表”的要求落实到党的各方面建设中去,落实到从严治党中去,落实到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中去,落实到培养和选拔年轻干部中去。并把“三个代表”作为检验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标准,检查我们在贯彻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时,在从事的各项事业中,是不是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符合的就毫不动摇地坚持,不完全符合的需要调整补充的就积极调整补充,不符合的就勇于实事求是地纠正,以利于我们的改革和建设不断向前迈进,充分体现党的先进性和时代精神。使党真正成为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党,真正发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的核心作用。
其次,对党的执政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我们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执好政是党的建设的中心内容。我们的执政地位是历史赋予的、人民赋予的。我们党能够执政、并且能够执好政的基础,从根本上来说,就在于“三个代表”,在于党的先进性和代表性,这是党长期执政的基本条件,直接关系党的执政地位,关系党的事业的前途和命运。执政党最大的威胁就是因自己的落后而失去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这要求党必须走在时代的前列,永远保持其先进性,要把先进性同执政及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实现紧密相连,进一步提高治党治国的水平,不断解放和发展我国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推进社会发展;不断建设和发展面向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育“四有”公民,弘扬民族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提高执政水平,巩固执政基础,也才能无愧于历史赋予的执政地位。
再次,对党的各级组织、党员及党的领导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三个代表”不仅要求我们党作为一个整体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而且也要求各级党组织、每一个分子都具有先进性。它要求党的各级组织要深刻领会把握“三个代表”的精神实质和要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三个代表”上来,统一到全面正确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上来,要结合自己所在地区、部门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善于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及时发现和研究前进中的新问题、新矛盾,努力改进各方面工作,做“三个代表”的积极组织者、实施者和推动者。全体共产党员要以“三个代表”要求为标准,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群众、个人与组织的关系,为国家和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党的领导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三个代表”的要求能不能落到实处,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能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切实认识肩负的责任,善于观察世界大势,正确把握时代要求,始终保持党的优良作风,自觉接受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堂堂正正做人,勤勤恳恳工作,做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模范,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的模范,做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模范。
(三)“三个代表”是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行动指南
“三个代表”不仅体现在党的自身建设中,而且也体现在党所领导的一切工作中,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和全过程,是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行动指南。古今中外历史表明,落后就要挨打,生产力不发展,综合国力不强,国内就难以稳定,在国际上就没有发言权,就没有地位。因此,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首先必须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我们的根本任务。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我们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要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要牢固确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切实重视科技创新、科技人才的培养及科技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时代,要认真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积极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对于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领域,要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充分发挥科技在促进生产力发展中的重大作用,真正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其次,必须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建设和不断创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的发展。“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牢牢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大力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鼓励支持一切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先进的思想道德,大力提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广大党员的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大力发展事业,培养大批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实现落实广大人民利益的高素质人才。
再次,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尤其要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挂在心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谋群众之所需,千方百计地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要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去,搞改革、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一切为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任何脱离群众、任何违反群众意愿和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这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
面向21世纪,我们应当站在时代发展高度来过去和展望未来,用“三个代表”思想正确认识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清醒地把握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和前途。应当在世界社会主义的艰难曲折中,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并以此来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总之,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回顾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深入思考我们党以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深入透析我们党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回答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新课题,对新世纪党的建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项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是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行动纲领。把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和新的任务,归结为“三个代表”,使我们在世纪之交的重要时刻,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面向新的世纪,只有始终坚持“三个代表”,始终当好“三个代表”,我们党就能更加坚强、更加团结、更加兴旺发达,我们党所领导的事业就能取得更大的胜利,创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