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息共享空间实施要素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奇 时间:2014-06-25
  以IC理念为指导,改进管理制度、优化人员配置和完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尽管IC是一个新生事物,但是它代表着图书馆的发展方向,不仅是强有力的硬件配备,软环境中的制度完善、人力资源配置,以及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相应变革才是IC建设顺利进行的关键。
        3、IC理念下图书馆服务。
  3.1  IC理念下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
        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式是一种“以用户为中心”理念的创新实践,是动态更新的一站式服务。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为用户信息需求和学习提供一站式服务平台;提供图书馆员、计算机咨询人员、多媒体专家等的专业服务;提供用户研究和学习所需设备资源环境;提供用户培训服务,培养学生学会寻找、评价和使用信息,提高学生的信息和计算机素质。通过用户培训可以使用户更好地了解IC,利用IC资源进行学习和科学研究。
  3.2 信息素质教育服务。
  IC下的信息素质的培养已远远超越了传统“图书馆利用教育”以及一般的“文献检索与利用”的范围。IC服务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和信息技术技能培养作为目标,在人们信息素质、信息能力的提高上起到了关键的作用,IC具有开放自助性、主动建构性、互动分享性和舒适激励性的特点,这些都是传统信息用户教育所不具有的。信息共享空间正是这种推广协作式信息素养教育的最佳起步场,它的兴起为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创新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图书馆应该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创新信息素养培养方式,推进信息素养教育发展。
        3.3 IC理念下服务空间的拓展——大学生终身信息用户服务机制。
  基于虚拟环境信息服务,我们可以把用户服务在这种虚拟的服务空间上得以拓展,即开展大学生用户的——终身信息用户服务机制。如果将大学生按终身用户发展,通过虚拟空间接受在线环境服务,服务空间会无限延伸,服务群体也会大大拓展,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率也会大大提高。
  4、结束语。
        国外的IC理论研究与建设实践的快速发展,IC在国内还算是一个新鲜事物。但是,IC对于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愈发重要,“信息共享空间将是人们最终的学习场所”“构建高校的信息共享空间将是未来图书馆与技术结合的最好的服务模式”,积极开展IC理论的本土化研究以尽早构建符合我国国情而具有切实指导意义的IC理论体系,来推动和保证我国IC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曾翠.盛小平.国外信息共享空间研究进展,情报杂志,2009,(12).
[2] 苏建华.苏贵民.利用IC理念改造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现代情报,2010,(8).
[3]陈琳.信息共享空间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研究,现代情报,2009,(7).
[4] 杨铮.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构建研究.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
[5] 陆宝益. 我国Information Commons(IC)研究进展述评.图书与情报,2009,(5).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