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初探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吕东 时间:2014-06-25
又如武汉大学图书馆,从2000年开始实行学科馆员制度。图书馆组建了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理学、工学、信息学和医学6个学科工作组,共设置了34名学科馆员,对口负责本学科师生的信息服务工作,规模比较大,也较有特色。 
  学科馆员制度在一些重点高校实施效果较好,许多经验值得学习、借鉴。但其他大多数图书馆,由于馆员素质的局限和信息资源的不足,学科馆员开展的工作范围和支持力度不是很大。“在一片大张旗鼓宣传学科馆员的形势下,我们有必要对这个热潮进行冷静分析与思考。”[7] 
  1、人员素质的差距。图书馆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偏低,人才引进困难且流失严重。虽然学科馆员都是图书馆的技术和业务骨干,但真正既懂专业,又精通图书馆业务者不多。受自身素质的局限,学科馆员无力实施信息开发,难以实现学科咨询和用户培训的有机结合,更谈不上深度服务。学科馆员很难融入对口院系的教学科研中去,尽管很多高校图书馆聘请图情教授协助学科馆员的工作,但互动效果并不理想。 
  2、管理体制的制约。学科馆员基本都是兼职的,在担任学科馆员工作的同时,还要承担检索、咨询、教学等工作,无法有效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并且,由于归属各个部门,学科馆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也存在障碍,管理起来存在很大难度,这对学科馆员制度的开展极其不利。 
  五、思考和建议 
  学科馆员制度很有现实意义,代表了图书馆由“资源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的发展方向,它的建立有利于高校文献信息服务的学术化和专业化。建立学科馆员制度,选拔、发展和培养高素质的学科馆员人才,为他们提供物质和资源保障,让学科馆员全身心地投入到院系的学科建设中,为院系的学科发展和壮大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是中国建设一流大学的一流学科所必需的支撑。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需要一定的条件,而目前我国高校在用户素质、馆员素质、馆藏资源等方面差别很大。因此,实施学科馆员制度应兼顾国情、校情及馆情,积极稳妥地推进,只有将其纳入正确的轨道,才能保证其健康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林.国际图书馆发展态势[J].图书情报工作动态,2002,(6). 
  [2]李春旺.国内学科馆员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知识,2004,(2). 
  [3]孙素云.试论高校图书馆实施“学科馆员”制度的措施[J].云南图书馆,2002(1). 
  [4]张敏.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现状与改进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5]张志莲.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研究综述[J].晋图学刊,2008(6). 
  [6]郭依群,邵敏.网络环境下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职责的扩展——清华大学图书馆案例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5). 
  [7]应慧芳等.对学科馆员制度的冷思考[J].情报资料工作,2006(1).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