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之间的关系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高晶 时间:2014-06-25
  在传统图书馆的服务过程中,往往是通过合理建设馆藏、开发文献资源及运用丰富服务手段为读者提供周到的信息服务。首先,图书馆要依靠认真细致的读者调查来了解阅读需求和阅读倾向,据此确定入藏图书的品种和数量,使馆藏文献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其次,通过对馆藏一次文献进行二次文献、三次文献的加工,开展定题、专题信息服务。同时,利用丰富多彩的服务手段来吸引各个阶层的各类读者。 
  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转变的突出特征就是工作重心从收藏向获取转移,从文献描述向文献传递转移,从提供文献线索向提供分析加工后的信息产品转移。在数字图书馆条件下,图书馆的信息环境和内部机制将发生重大变化,随着传统馆藏内涵的扩大和丰富的虚拟馆藏的引入,图书馆必然要在原有传统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服务内容和服务手段。在这个过程中,数字图书馆不仅要发展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方式,还要推出更多的基于网络环境的服务手段,来拓宽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范围,形成多元化服务的态势。从服务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这样说,数字图书馆既有继承与扩展的关系,又涵盖了传统图书馆诸多内容。 
   
  3.并存关系:数字图书馆和传统图书馆短期内仍无法相互替代。 
   
  图书馆收藏文献、书刊资料具有悠久的历史,随着科技的进步,图书馆收藏文献的品种不断丰富,除印刷型出版物外,数字化文献出版物也成为图书馆的收藏对象,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图书馆的发展,还会有这样那样的新生事物,因此,那种认为图书馆要转型,纸质文献要消失的诸多说法是毫无科学根据的。美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兰开斯特是无纸社会的积极鼓吹者,被视为图书馆消亡论的代表人物。但到了90年代中期以后他改变了初衷,他在“关于无纸社会的再思考”一文中写到:“从以纸为载体过渡到以电子为载体的交流令人神往。然而随着过渡的实际进行,我对其发展和意义变得不再热情满怀,并且在过去的几年甚至变得敌视。” 
  事实上,不论是纸质,还是电子化的形式,其实都是信息的载体。一种载体很难一下子消失,载体的存在和消亡都必须取决于社会对它们的依赖程度、需要程度。尤其在网络、计算机尚无法普及的很多地区,纸质文献仍然大放异彩。尽管数字图书馆是图书馆最终的发展方向,但我们可以看到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数字图书馆和传统图书馆并存的现象肯定会持续下去。究其原因,一是既然纸质文献不可能立即消失,那么众多以纸质文献为主要馆藏的图书馆就有了用武之地;二是传统图书馆有着数字图书馆所没有的优势。安静清新的阅读环境,浓厚亲切的人文氛围绝不是敲打键盘可以得到的;三是传统图书馆所开展的特色服务是数字图书馆相形见绌的,这是因为在图书馆与读者友善的接触中产生的服务效果,数字图书馆通过屏幕或者界面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吕芸芳,程斌.“超星”数字图书馆的创举.图书馆建设,2002.5. 
  [2]卢共平,汪善建.论数字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图书馆建设,2002.3. 
  [3]程妮.冷观数字图书馆热潮.图书馆建设,2002.5. 
  [4]唐克文.数字图书馆发展模式分析与研究.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3.2.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