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图书馆的价值重塑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4-06-25
作为中学图书馆管理员,应该了解、熟悉各门课程的内容,为学校教师和学生提供一连串的参考书目或相关的影视图片等资料。如:《荷塘月色》被编入课本后,对原著是有删改的,教师课前要求学生读原著,对比原著和课本形成讨论式的教学,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
4.4 中学图书馆将成为广大教师继续教育和知识充电的能源库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科学在不断分化的同时,又呈综合化的趋势。因而,教师要想透彻讲解和分析某一学科知识,就不仅要“专”,而且要“博”,必须掌握一定的跨学科知识。然而,教师知识结构老化的现象日益凸显,如果不继续学习,就无法完成教书育人这一神圣的使命。图书馆的一般图书和专业期刊能反映当前学术前沿和最新的科研成果等特点,通过它们教师能及时了解到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在新的形势下,以新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手段去培养新一代学生。又能主动对教育教学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4.5 培养学生利用图书馆的能力
信息时代,图书馆更需要发挥引导作用。当前,网络、电视等媒体正与图书馆抢占学生课外活动时间。更令人担忧的是,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对信息的辨别能力不强,容易在海量的信息中“触礁”。因此,应注重培养学生利用图书馆的能力,努力开设文献资源利用和阅读指导课程,不断提高学生对信息的甄别能力,使图书馆成为课程教材改革后学生最愿来的教学场地之一。南宁市二中图书馆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站、宣传栏、校园网等阵地宣传、报道图书馆开展的活动,进行新书推荐,等等。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加强学生对文献资料查询、图书分类、排架以及网络搜索的培训,一方面吸引学生入馆自主学习,另一方面使学生在了解文献的检索、图书的分类方法后更快速找到自己所需的图书。
5 努力探索与新课程教材改革相适应的图书馆技术和服务创新
学校要加大对图书馆的资金投入力度,配置必要的软、硬件设备,营造宁静、整洁、舒适的阅读环境,改变、以书籍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转而“以人为本”地开展服务工作。
5.1 配备和建立一支稳定并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图书馆管理员队伍
加强馆员队伍建设是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长久以来,在不少学校领导和教师眼中,中小学图书馆的工作十分轻松,谁都能干。许多图书馆管理员甚至不是专职的,学校把一些已不胜任教学一线工作的教师和一些从行政岗位换下来的人员、教师家属及一些老弱病残人员安排到图书管理岗位上,图书馆俨然成了“收容所”“干休所”。虽然这些人员不乏高学历者,但所学专业并非图书情报学,管理难度大。而且图书馆管理员工作流动频繁,不利于图书馆工作的持续开展。
今日的图书馆,已由过去传统的文献收藏中心转变成现代化的信息中心,读者的服务内容从传统馆藏借阅向电子信息资源存取发展,馆员从文献资料的传播者向信息资源的导航者嬗变。因而,新形势下的图书馆管理员只有掌握现代技术,才有可能更好地为读者服务。近些年来,南宁二中的校领导十分重视图书馆的建设,招聘专职馆员充实原有队伍,关心馆员生活,大力支持馆员外出培训、交流,馆员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5.2 转变服务理念,开展“以读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服务
在崇尚个性化发展的今天,图书馆须改变“为读者找书”的传统服务模式,建立“为书找读者”的服务理念,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以南宁市二中图书馆为例,使用计算机管理后,无论是为师生办理借阅手续还是检索文献,都大大地提高了效率。每个功能室都设有专门的区域,摆放阅览桌椅供学生使用,学生与馆员能够面对面地交流,这无形中拉近了馆员与学生的距离,学生随时可以向馆员提出意见或建议。图书馆在大厅设有图书采购推荐本,馆员根据师生的推荐及时补充资源。如果某学生想找的书本馆缺藏,市场也无书供应,馆员就与区域内的其他图书馆联系,利用馆际互借为师生解决需求问题。此外,根据寄宿式学校学生长时间在校的情况,图书馆平时开放到学生晚自习结束,周末全天开放,尽可能让学生更多地利用图书馆。
5.3 积极整合纸质和网络信息资源
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图书馆仅靠本身馆藏资源已无法满足师生的信息需求,图书馆更多的扮演了多媒体的信息资源中心角色。但是,在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过度泛滥,质量良莠不齐,如何选择最有用的信息至关重要。馆员要善于捕捉信息,保持对新知识、新信息的敏感性。可利用互联网上提供的免费信息资源,下载、筛选、整合并再次开发,把整理好的文献资料打印、装订成册,方便读者查找借阅,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信息资源。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给中学图书馆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我们应牢牢抓住这一契机,加强馆藏图书建设,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技能,深入开展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为教育教学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嘉毅,常宝宁,王 慧.西北地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22.
[2] 魏国栋,吕 达.普通高中新课程解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