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悟本”现象看中国出版业改革后的出版导向问题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4-06-25
导向正确,是基于中国特色出版业本质特点的内在要求。但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编辑出版业把关不严,从而引起的导向危机。
2.传统文化丢失的文化工业环境下,要传播优秀民族文化,重建主流价值观。
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的优秀思想文化成果,已经成为世界思想文化宝库中的一笔重要财富。保护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既是我国出版工作的重要方面,也是中国了版业生存和发展的深厚的文化根基。
3.图书出版经营要有社会责任意识,进而体现公益性。
出版者既有社会责任又有市场责任,但社会责任是主要方面,社会责任体现为导向,市场责任体现为经营。两者应合二为一,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出版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社会公器,它要向公众传播社会发展的各种信息,以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公众,进而体现一种公益性。
4.利益驱动导制一味迎合市埸和受众,文化快餐化。
出版业转体改制后,出版企业要想在出版市场上站得一席之地做大做强,必需要有利润,这也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和生存之道,利益驱动在所难免。文化赢得读者,才能赢得市场,一味的迎合大众的需求,文化逐渐变为快餐文化。
5.出版业需要培养精品意识,提升阅读品质。
商品是靠品质的提升吸引消费者,图书商品更是如此。目前,全国出版物品种每年均大幅增长,其出书品种已在数十万种之多。但是又有多少图书品种适应了读者的需求呢?事实上,目前图书市场的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这早已引起出版界的担忧。有识之士认为,靠品种的增长不是出版企业发展的途径,出版行业依靠精品、锻造品牌才是正确的发展道路。
6.重视出版安全,才能确保文化安全,出版者应培养安全意识。
出版安全需要加强市场监管,加强对出版物的选题管理和内容审读,坚持“三审制”,对没有放开的出版环节要切实管住管好,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文化安全。
四、小 结
出版关系到一个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弘扬,关系到时国家的政治稳定,文化安全。出版业既是先进文化的建设者和传播者,也是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和实现者,对促进经济增长、增强综合国力、参与国际竞争、培育民族精神、提高人的素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等,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先后下发了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关于加强文化产品进口管理和文化领域引进外资的有关规定等几个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当前深化出版体制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创新过程中,鼓励什么、允许什么、禁止什么的若干重要政策界限,为更好地深化出版业改革提供了保证。因此中国出版体制改革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参考文献:
[1]巢峰:《中国图书出版业滞涨现象》.中华读书报.2005.01.26;
[2]周蔚华、闫伟华:《出版体制改革的深层逻辑》.国际新闻界.2010.07。
上一篇: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媒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