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古代文献收藏活动与文化价值观的关系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崔国芳 时间:2014-06-25
  [论文摘要]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着极其灿烂的文明。我国古代文献收藏活动的发展体现了文化价值观的发展。研究古代藏书活动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打开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密钥,并且有助于当代文明的完善与发展。通过对中国古代藏书活动的阐述,分析了文献收藏活动与文化价值观的美系,以期对现代的文献收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论文关键词]文化价值观;文献收藏;文化意识;中国 
  我国是设置图书典藏机构和管理人员最早的国家之一.老子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然而,在漫长的岁月中,先哲智慧凝结而成的文化典籍绝大多数却没有被保存下来由此可见.文献收藏活动作为社会现象和社会观念的一部分.同样会受到时代的冲击.并深深地根植于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之中.我国古代文献收藏活动就深受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1文化价值观 
  文化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刘焱鸿先生将文化大致分为物质层次、制度层次、习俗层次和思想价值层次…。价值是文化的最高层次和核心层次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因而也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中西文化的不同.古今文化的不同.最根本的是价值观的不同。文化的社会作用.最主要的是价值观的作用”。 
  文化价值观体现的是主体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对客体的意义性的评价.是社会群体所选择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总和特定的文化意识形态统摄人的思维和价值实践.这也就必然体现相应的行为模式。文化价值观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形式上,真正成为可以进行社会交流的社会意识.它不仅作用于个人.更多地作用于社会.甚至成为一定社会的精神导向文化价值观念是诸社会观念的灵魂和核心.一定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就是这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那些人和群体、阶级的社会评价与社会理想.是特定文化的核心内容。我国自古以来,以土地为主要依托,农业对我国的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由于人们长年聚集在一起耕作、养殖.导致我国人民崇尚集体主义。因此,我国的文化建立在家族制度之上.称为“农耕文化”。西周时我国就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同时产生了最初的集体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西汉文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中国的文化确立了儒家的核心地位。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道德规范的自觉能力,人的价值通过“日三省吾身”来表现.从而形成了中国人的内倾性格。儒家同时认为:“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兄弟也,朋友也,五者天下之道也。”主张“三纲五常”。详细地规范着人们日常的行为举止、等级观念。在中国儒家思想中.社会是个等级差序格局.“三纲五常”是这个格局的行为准则所以.中国人形成了特有的文化价值观:重权威、轻事实;重集体、轻个人等.这一切具体表现为大一统的观念…。 
  2文化价值观与文献收藏活动的关系 
  2.1文化价值观决定文献收藏活动 
  文献收藏活动源于文化价值观.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文献收藏活动。 
  文献收藏活动起源于“原始记事”.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文献收藏活动始于商朝。据专家统计,商朝为我们留下最早的文献——甲骨档案(考古出土有10万~l5万片)。而龟甲受雇知识用于占卜,并契刻占卜文字I5_这就足以体现我国在奴隶制社会其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神权色彩封建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开始改变.神权色彩淡化。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使得文献收藏活动具有新的特点。 
  第一.儒家经典成为主要收藏内容。儒家的道德观成为文化价值观的主要取向汉以后.“独尊儒术”导致儒家经典成为统治者信奉的政治学说.儒家的独尊使人的思维方向集中在道德伦理上.对哲学、自然科学的发展极端忽视。梁启超说:“中国先析虽不看轻知识.但不以知识为出发点.最主要的是人之所以为人之道。”怎样才算得一个人?人与人相互有什么关系?道德观成为中国文化价值体系的主流。加之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导致学术上因循守旧倾向颇盛,“言必称尧舜”、“言必称三代”是中国古人的立论习惯而政治上的士以通儒为官.官以儒术治民的循环往复更加剧了儒家的独尊统治者为了统治而对儒学的肆意篡改.使儒学早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儒学.而逐渐发展成维护统治的儒教、儒经.成为只可考究不可辩驳的正统宋明以后,此风尤烈,并在清朝达到鼎盛,以致考据、校勘、辑佚之学迅速形成,藏书、版本、目录之学蔚然成风,著述以修史为主,显少创新。虽然这种文化价值上的取向造成了文献收藏的不平衡.严重遏制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但它极大地推动了文史研究.对保存历史文献、承袭历史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第二,政治上的集权专制,必然带来文化上的专制,具体体现在文献收藏的单一性上。秦灭六国以后.各国文献史料汇集于秦部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焚烧除秦国以外各国史书及私人收藏的各种文献及诸子百家之书“焚书坑儒”成为我国文献收藏史上的浩劫,对文献的收藏造成巨大的损失。公元前206年.项羽火烧阿房宫.除部分文献有萧何接收外,其余书籍都荡然无存。汉初“独尊儒术”、“废除百家”,在此环境下,幸存的“诸子百家”书又遭到摧残。直到汉武帝的时候.才广开献书之路.这时候的藏书基本属于官府收藏或宫廷收藏东汉的文献收藏基本承袭了西汉的遗志,而且收藏内容更加丰富.除宫廷收藏以外,在宫廷之外建立了不少保管图书典籍的机构.如石渠阁、麒麟阁等。同时,私人收藏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并在此基础上出现了许多“校书大家”.刘向与刘歆父子即为典型。在加上造纸术的发明。汉代收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这就足以说明这种单一的文化价值观严重地遏制了我国的文化发展.导致许多珍贵的文献失传.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 
  第三,重藏轻用的封闭式藏书活动。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推崇的始终是精英教育而非大众教育。“为学”不离“从政”,“学而优则仕”是中国教育的宗旨之所在教育逐步受科举制的支配最终走向八股化在这种“问学为求官”价值观的指引下,文化素质分级严重。文献能够流通的范围有限。此外,文献作为文化涵养的代表.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图书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利用的禁地,不许百姓染指。这种价值观也直接影响到私家收藏,以致形成一种文化垄断风气。图书典籍只能自己用,或藏之供之,进一步加剧了文献垄断。还有.一部分不识字或者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为了附庸风雅.而进行文献收藏活动。在他们眼中.书并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而被大量收集,只是为了体现其身份的工具。因此,他们也只是藏书而不读书 
  第四,收藏了相当一部分宗教书籍。修身养性的价值观导致收藏了相当一部分的宗教书籍道家强调个体的完善自由.与儒学形成互补。印度佛教传人中国后,与士大夫修养身性的思想互相渗透.直接影响了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这些正可以使人在书海里得到心灵的平静与协调.修身养性。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