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古代文献收藏活动与文化价值观的关系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4-06-25
2.2文献收藏活动影响文化价值观
人的存在不仅是社会性的存在.而且是一种文化性的存在,因此.人的需要、欲望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价值意识和价值观念及价值观既与一定的社会生活相联系.也与一定的社会文化相联系.并由此构成了一定的社会文化价值意识形态。人类个体通过个体与群体和社会的互动.形成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的社会关系网络在文化价值观决定文献收藏活动的同时.文献收藏活动也影响着文化价值观.推动着文化的发展。
文化价值观作为社会观念的组成部分.同样受到时代的冲击.打上时代的烙印。从我国的古代文献收藏活动就可以窥见当时的文化价值观。由上文可知,文化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因此,文献收藏活动对文化价值观的影响.直接体现在对文化的影响上。即对文化的繁荣发展上的促进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社会动荡,导致相当数量的王室所藏书籍大量流失民间.文献的流失为当时的士阶层对文献的需求提供了便利条件.再加上此时的典册趋于完善.士阶层最终拥有了统治力量。同时。私人收藏文献出现,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出现了“学在私人”.孔子即为其代表并且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学术史上的繁荣——“百家争鸣”。诸子本都是周王朝的官员。后来周朝衰微.诸侯强大,周朝王官失其官位而流落民间。这些人一边讲学,以便游说诸侯,希望可以得到诸侯的重用。学术也有此走向了民间。
西汉官府收藏空前丰富.而且进行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系统整理。《太史公自序》:“汉兴,萧何辞律令,韩信申军法,张仓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见矣”。《三辅黄图》:“未央宫游石渠阁,萧何所造……藏人关所得秦之图籍”。可见西汉之初已注重收集文献,并建专室典藏。在此基础上出现许多“校书大家”,其中刘向《别录》、刘歆《七略》是第一次对战国至西汉学术文化的系统总结.为我国的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又一次动荡时期。频繁的战争和政权的相互交替.宫廷秘史和衙门的文献典籍便大量散落于民间.加上私家收藏的发展,为文献的广泛利用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其中突出的表现是“私家修史”,为后代撰著了大量有价值的著作。“九品中政制”、“谱牒之学”也盛行于此。这为我国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内容。
隋唐时期.政局稳定,经济发达,官府收藏达到了顶峰,并构成了完整的收藏体系.对档案典籍有特殊的保护作用。除此之外隋唐时期佛道典籍收藏出现空前的发展。从隋代开始,用官费从事写经事业。唐代寺院藏书制度日益精密,除收藏佛经外,还收藏其他类图书。如道家图书、医书等。这都为寺院藏书提供了便利进一步扩大了文化的范围.使得文化不再仅仅局限在传统文化心情的表达领域.还扩展到了对心灵的修炼方面.即出现了修身养性的价值观。
两宋时期.虽然一直在不安定中度过.但文化学术却有空前的发展印刷术的开始与发展.学者印书更加容易。除了各朝皇帝多方寻求文献外.新编纂的书与大规模的补写.使得最主要的图书馆——崇文院藏书达八万余卷.可见其规模之大。此外.还专门设置收藏皇帝御制文献书籍的机构.各级各类机关普遍设立了保管档案文献的收藏机构这实质上是文献收藏活动、收藏方式的一种变革.以后历朝开始沿用此方式。
元朝尽管收藏文献数量多.但是管理不善.收藏质量不高。在明代.档案收藏库房有一定的数量.有名可考的档案库就有三百多个.著名的中央档案库除皇史成外还有后湖黄册库。明代私家收藏成风.其中影口向最大的要算范钦的天一阁,这在我国的文献收藏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文化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清代是我国文献收藏活动变革最激烈的时期。满清人关之后首先沿袭了明代的全部藏书.最初官府收藏在内阁、翰林院、国子监等地.但后来为了编纂需要。康熙、雍正时期大量收集全国各地的书籍并仿照天一阁模式修建了多处官府藏书处。《四库全书的修成标志清代官府藏书的体系建立。江南的文崇阁、文汇阁、文澜阁构成我国封建社会末期的藏书体系.是最完善、最丰富的机制清代的私家藏书也比较发达.尤其是江浙一带.私人藏书对图书馆的收藏贡献也比较大。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文献收藏活动的重藏轻用、重文轻理现象.与我国传统的文化价值观是息息相关的。文献作为文明的产物,其使命就在于流通和共享,而我国古代文化价值观却严重地影响和阻碍了文献信息的流通与传播,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学文化的进步.这一点需要我们引以为训。我们应该树立积极的、开放的文化价值观.努力建造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社会机制.并提供能够操作的运行模式.进而让文献信息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
上一篇:建立以人为本的图书馆管理理念
下一篇:浅谈图书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