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的文化本质和图书馆学研究的文化选择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满花 时间:2014-06-25

    3 图书馆学研究的文化选择

工具论取向的图书馆学研究,仅仅把图书馆视为特定文化的产物。然而,图书馆本身还构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并参与了特定文化的塑造与定型。相应地,从图书馆与社会文化的互动(而不是被动)关系出发,应成为图书馆学研究的自觉合理的文化选择。

    3.1 重视图书馆活动中人的主体性的研究真实的图书馆是在作为主体的馆员(收集、整理)与作为主体的用户(使用)之间的文献互动关系中形成的。除此之外,并不存在什么抽象的图书馆,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建立一个一劳永逸、人人接受的理论体系。

    因此,必须直面现实图书馆文献收集、整理和利用的具体活动和具体过程,探讨作为主体的馆员和同样作为主体的用户在文献活动中所展示的有关文化之表述、组织、认识、期待、焦虑等主体内容与个性特点。例如,通过科学实证与数理统计而得出的“影响因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貌似精确的期刊评价标准。然而,主体人的实际引用行为是十分复杂的,引文动机具有多元化、内在性和情境性特征。此外,还涉及到不同引用主体期刊获得能力的不同。

    因而,必须把影响因子问题放到生动的现实境遇中来考察,由此也确立了人和文化因素在相关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又如,文化被动产物视野下的知识组织,只注意语言系统内部的组织规律,形成了关于词汇与句法结构的形式理解,但却忽略了系统外部的制约因素,在实际操作中举步维艰。事实上的知识组织必须以馆员与用户的互动关系、语境等为成立条件,由此步入内涵丰富的文献认知世界,形成一种“还原”研究,即将一切文献标引与检索问题都还原为文献活动主体的意识、行为和技术等现象的研究。总之,只有重视图书馆活动中人的主体性,图书馆学研究才会成为一种立足于文化本体的世界观,也才会成为一种分解真实图书馆现象复杂性的普遍观念、一种接触图书馆实在的有效规则。

    3.2 重视图书馆活动中民族主体性的研究承认馆员和用户在图书馆行为中的主体性,并不是说个体不受社会历史文化情境的制约。事实上,所有主体都是特定社会或同一历史语境下的主体,强调民族主体性既是重视个人主体性的必然深化,也是图书馆文化建构性特征的逻辑推导。其思路是:不同民族在文化的表述、组织、认识、期待和焦虑等问题上各有个性,由此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建构与反省方式,表现出图书馆的民族性和多元化。然而,晚清以来中国图书馆学长期步趋西方,导致“在世界图书馆学界
很难找到‘中国制造’的有影响的概念、理论、学者和学派”[8],中国图书馆学正在成为一种“无根”的学术。

    学术交流是图书馆学变革的重要力量。

    “坚持中国学术思想的输出,也将是世界图书馆学的福音。没有中国的积极参与(不是学舌西方式的消极参与),世界图书馆学不仅是不完整的,而且也往往是漏洞百出的。”[8]图书馆学研究的一元化取向,使得西方图书馆学丧失了从其他民族思想智慧中获益的机会,不利于自身学术的反省和发展。事实上,西方图书馆学的优势主要源自“客观化”,并初步解决了文献编码与解码一致性的问题。然而,客观化的人工语言是以放弃更多的文化隐含为代价的。而中国古代书目是一种自然语言,将会为西方知识组织提供自我救赎的机会[9]。重视图书馆活动中民族主体性的研究,就是要“最终达到世界图书馆学思想的常态分布:中西融通,而不是西方中心。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图书馆学领域中的中国形象,也有利于保持世界图书馆学的健康生态”[8]。从本质上说,这也将为21世纪人类的和平共处做文献信息(收集、整理和利用)层面上的铺垫。

    3.3 致力于图书馆学成果为其他学科所共享的研究图书馆学在学科大家庭中地位不高是不争的事实。从学科影响来看,图书馆学长期吸收和引进其他学科(如数学、社会学、哲学、经济学)的成果,而自己的成果却鲜见为其他学科所共享。

    既然图书馆自身也构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并具有能动的文化建构力那么图书馆学也一定具有学科自主性。以图书分类为例,分类法一旦成为文化认知的标识,就可以相对独立于被标识的文化,进行自身系统的自组织,直接围绕一套标识符号来思考和交流文化信息,分类结果内在地引领社会文化向自身归依。例如,“英国瓦尔堡研究所(Warburg Institute)图书馆的书籍分类对犹太哲学家卡西尔(Cassirer.E)的文化哲学思想影响很大。该图书馆的书籍分为四个层级。

    第一层级是关于一般的表述问题和符号的本质的书籍,其意旨是从人类学到宗教再从宗教到哲学;第二层级是有关艺术表现的理论和历史的书籍;第三层级是语言和文献书籍;第四层级是人类生活的社会形式———历史、法律、民族等方面的书籍。图书的这种分类编排方式揭示了人类由图像(艺术)到语词(语言)再到意义(宗教、科学、哲学)的思想、文化历程。”[10]事实上,只要突破关于图书馆的被动工具论定位,图书馆学也将成为关于文献收集、整理和利用行为中有关文化表述、组织、认识、期待和焦虑等问题的“主动”研究,其研究角度、视野和成果,也一定能够为其他学科研究提供强有力的学理支持。

    4 结语

图书馆固然是特定文化的产物,但图书馆一经产生又会以自身文献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的独特方式反作用于它所从属的文化,形成强有力的文化建构诉求。从文化建构的视角出发,能够全面、深刻地揭示图书馆的本质,并激发图书馆在“知识传递”的基础上寻求更高的社会文化担当。

    参考文献:

[ 1 ] 黄宗忠.对图书馆定义的再思考[J].图书馆学研究, 2003(6): 2-10.

[ 2 ] 蒋永福.图书馆学话语的谱系学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7(1): 12-16.

[ 3 ] 邱五芳.内容重于传递:图书馆不应回避的社会责任[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7(4): 5-10.

[ 4 ] 转引自:俞君立.中国文献分类法百年发展与展望[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15.

[ 5 ] 黄俊贵.明确图书馆本质体现图书馆本质:从“图书馆”定义说开去[J].新世纪图书馆, 2006(4): 3-6, 11.

[ 6 ] 杜小宁.德里达中国讲演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3: 50-51.

[ 7 ] 范并思.论重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体系[J].

图书馆论坛, 2007(6): 43-48.

[ 8 ] 傅荣贤.论中国图书馆学学术思想输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J].情报资料工作, 2008(1): 34-37.

[ 9 ] 傅荣贤.具体文献在古代书目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对现代知识管理的启示[J].图书情报工作,2007(12): 120-123.

[10] [德]恩斯特·卡西尔.符号神话文化[M].李小兵,译.北京:东方出版社, 1988: 29.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