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学”的图书分类法异议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4-06-25
【关键词】中图法 写作学 语言 傅斯年 朱德熙
中华民族写作行为历史悠久,写作研究也历史悠久——自从有了文字就有了写作,同时也就有了对写作的研究。对写作的苦苦思索和历史追问伴随着写作行为的成长而成长,直到今天写作研究仍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如今放眼望去那绵延了几千年的写作研究,挂在枝头的已是累累硕果,但是“写作”这棵参天大树却仍处于被“统治”的位置——有足够能力独立的写作学科却仍被列为其他学科名下。
一 图书分类法中对“写作学”的定位
我国现行使用最普遍的图书分类依据是由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编辑委员会组织编写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图法》),1981 年被正式批准为中国图书分类法的标准,为各大图书馆所广泛使用,从1975 年第一次出版到如今已进行了四次改版。对于写作学的划分《中图法》的分类如下:
H 语言、文字
H05 写作学与修辞学——H051 风格论
H052 文体论
H15 写作、修辞——H151 风格论
H152 文体论——H152.1 记叙文
H152.2 辩论文
H152.3 应用文
H19 汉语教学——H193.6 写作教学
这个分类既令人兴奋又令人沮丧——兴奋的是,“写作学”一词被写入了图书分类法中,这标志着世人已认可了写作也是一门学科;沮丧的是,它被归属到语言学之下,成为了语言学的分支。
《中图法》的这种分类观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写作学是语言学的一部分似乎是当前社会的普遍看法。这种观点有待于纠正,因为写作学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不是哪一门学科所能包含了的。
二 傅斯年的白话作文法
这种写作观何以形成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定论?追寻历史源头,我们必然要将目光放回到文白之争的那段历史——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新文化运动彻底摧毁了旧式文言文教育,如何写作白话文成了一批文化先驱共同关注的话题。面对着这一项前无古人的民族事业,新文化运动先驱们以极大的民族热情和谨慎的思考,提出了各种主张建议。其中,有一个人的一篇文章在白话文写作的历史之路上投下了重重一磅——傅斯年《怎样做白话文》。
在“全盘西化”的时代思潮之下,傅斯年先生于1919 年2月在《新潮》杂志第一卷上发表了《怎样做白话文》,提出了他的白话作文观:“一,留心说话。二,直用西洋词法。”
“留心说话”就是“留心自己的说话,留心听别人的说话”,也就是“一面随时自反,把说话的毛病、想法除去,把文学的手段、组织和趣味用到说话上来。一面观察别人,好的地方,我去学他;不好的地方,求自己的解免。”作者认为,如果能坚持这样做可以“不须把笔作字,已经成了文学家了”,因此极力提醒大家“万不可忘了把‘精粹的国语’当作标榜”。这个主张指出了说话和写作的关系、语言和文章的关系,把古人眼中高深莫测的写作融入生活,拉近了写作与现实的距离。但是却忽略了对书面语言的学习,忽略了对古代传统写作理论和优秀典籍的继承。古代写作理论研究历史悠久,其范畴涵盖了章法论、文道论、修养论、文质论、文体论、风格论、修改论、鉴赏论等方面,涉及到了写作主体、写作客体、写作受体和写作载体的思考。它们是古人几千年思考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任何时候都不能丢。而傅斯年先生却恰恰遗忘了这一点,他找到了白话文写作新的学习对象,却又忘了重拾老祖宗的东西。
“直用西洋词法”即作者的欧化观,就是“直用西洋文的款式、文法、词法、句法、章法、词枝??一切修辞学上的方法,造成一种超于现在的国语,因而成就一种欧化国语的文学”。这里的“文法”、“词法”、“句法”、“章法”、“修辞”等都是语言学范畴的术语,可见作者主张学习西方文学语言文字的表达手法。
傅斯年的欧化思想为处于转折时期的中国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它同样也有偏颇性,即忽视了中国语言的本土特色,过渡推崇西洋文学。中国语言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中国文学的发展不可能全部放在对西方的学习上。再者,把对西方文学的学习局限在语言方面偏离了写作规律,因为写作不止是运用语言的问题,它是一个包含多种要素在内的立体系统,有一个动态的过程。
傅斯年的白话文写作观其实也是整个五四时代写作研究特点的代表,对此毛泽东曾做过客观的评价。“五四运动时期,一班新人物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教条,提倡科学和民主,这些都是很对的”、“但五四运动本身也是有缺点的。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的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即形式主义的方法。他们反对旧八股、旧教条,主张科学和民主,是很对的。但是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这种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方法,就影响了后来这个运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