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学”的图书分类法异议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4-06-25
几千年的文言写作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写作理论,它们所涉及的不仅是语言文字的表达,还有其他种种方面——既重视文本研究,也重视人本研究;既有静态研究,也有动态研究。我国古代对文章写作的理论研究可谓琳琅满目、成果丰厚。魏晋南北朝时期,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挚虞《文章流别论》、刘勰《文心雕龙》等专著的出现标志着写作理论学科体系的基本建立。唐宋至元明清又产生了大批“文话”类专著、教材,如陈骙《文则》、真德秀《文章正宗》、谢枋得《文章轨范》、李涂《文章精义》、陈绎曾《文章欧冶》、吴讷《文章辩体序说》、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唐彪《读书作文谱》、吴曾祺《涵芬楼文谈》、林纾《春觉斋论文》等等,它们都丰富和充实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古代写作理论研究体系。
其中,刘勰《文心雕龙》是这些古代写作理论研究的集大成者。《文心雕龙》全书共50 篇,“文之枢纽”的5 篇总论是关于文与“道”关系的哲学探讨;“论文叙笔”的20 篇文体论是对诗、赋及其他各种文体源流、写作特点和规律的理论总结;“剖情析采”的24 篇创作论,除了关于如何使用语言的6 篇外,其他篇目是对写作主体的素养、写作与时代社会的关系、批评态度和方法、古代大家、文学史等方面的论述——如此全面的研究体系代表了古人写作理论研究的辉煌成就,《文心雕龙》真无愧于“体大虑周”(章学诚)的评价。
纵观古代所有的写作专著或教材,我们可以发现,以《文心雕龙》为代表的古代写作理论研究,已系统探讨了写作主体、写作客体、写作受体和写作载体等写作理论问题,它们既重视文本研究,也重视人本。这样的研究特点就实现了对写作理论的动态研究和系统研究,充分考虑了写作是一个动态过程和立体系统的规律,而不是像傅斯年他们那样只作文本的静态研究,只考虑语言的表达技巧。可惜的是,在五四时期“全盘西化”时代思潮之下,汇集了古人几千年历史思考的这些宝贵的写作文化遗产都被否定了。
四 现代语言学家的写作理论研究特点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傅斯年“欧化”理论主张统领了我国20 世纪20 至40 年代的白话文写作理论研究,朱德熙、夏丏尊、黎锦熙、叶圣陶等一大批现代语言学家们的写作理论研究都不同程度地带有傅斯年白话文研究思想的痕迹。
纵观朱德熙等语言学家们的作文教材、著作,如朱德熙《语法、修辞、作文》(1984 年,上海教育出版社)、《作文指导》(1952年,开明书店);黎锦熙《新国文教学法》(1951 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叶圣陶《国文百八课》(1935 年,开明书店);夏丏尊、叶圣陶合编《文章讲话》(1938 年,开明书店);夏丏尊、刘薰宇合编《文章作法》(1935 年,开明书店),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发现它们都以西方的语法、修辞为指导作文的法宝,也都缺乏对古代写作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如朱德熙《作文指导》有六章:第一章,“主题”;第二章,“结构”;第三章,“表现”;第四章,“词汇”;第五章,“句子”;第六章,“标点”。其中第四章有四小节:词性、词义、双音词、杜撰的词和成语;第五章有五小节:长句子、被动式、倒装句、词序、虚词;第六章有七小节:句号、顿号、分号、疑问号和感
叹号、引号、删节号、破折号—— 一部指导如何写作的教材几乎是一部讲述语法、修辞知识的教材。
五 小结
傅斯年先生及现代语言学家们对写作学的发展所做的贡献是巨大的,但是他们对语言知识的过分依赖却无形中把写作引入了一个误区:写作就是语言的问题。《中图法》中的分类、社会上的看法与这些历史人物的思想有一定的关系。
当代写作理论研究在古代传统写作理论的熏陶下已是硕果累累。写作研究队伍日益壮大,并出版了一大批写作专著;特别是20 世纪80 年代以后,写作学有了自己的学术组织,如中国写作学会、中国应用写作研究会、国际汉语应用写作研究会等;有了自己的学术刊物如《写作》杂志、《应用写作》杂志等;很多高等院校开设了写作公共必修课;很多学校建立了写作学硕士点或专业,如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以全新的姿态来对待写作学的学科定位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编辑委员会.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四版)[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2]欧阳哲生.如何做白话文.傅斯年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3]毛泽东.反对党八股文.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朱德熙.作文指导[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