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图书馆职业价值论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红 时间:2014-06-25
  2.3支持社会教育
    图书馆教育功能古已有之,图书馆自创立之日起就与教育有一种不解的情缘。“在中世纪时的西方,寺院图书馆曾是培养僧侣的主要场所;在我国封建社会,图书馆是书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著名图书馆学家杜威认为图书馆应成为民众的大学,图书馆员就是另一种老师。曾经担任《公共图书馆》杂志编辑的玛丽·依琳·阿亨宣称:“公共图书馆是知识最广博,同时又是十分慷慨的老师,还可以说,公共图书馆是知识最丰富的学校,是民众唯一的真正大学”。1897年,第3届国际图书馆大会在英国伦敦召开,公共图书馆的教育职能成为大会讨论的热点。中国近代由于受社会教育思潮的影响,图书馆的教育功能日益增强,甲午战争失败之后,国人经过冷静地思索终于悟到:国运兴隆仅靠坚船利炮和少数精英无济于事,教化民风,开启民智才是兴邦之策。所以民众的社会教育受到高度的重视,呼吁创办公共藏书楼者不乏其人,要求将图书馆视为教育设施的也大有人在。梁启超提出图书馆事业“与学校教育而不悖”。沈绍期强调图书馆的性质“不在培养一二学者,而在教育千万国民,不在考求精心学理,而在普及国民教育”。社会教育专家马宗荣认为:“图书馆在教育上占重要位置,已允为各国教育家所公认,就社会教育上说,图书馆的效果其最著者,当推国民图书馆。

  2.4援助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就是指那些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具体讲就是在社会发展中经济收人、竞争能力、社会地位、权益维护等均处于劣势的人群共同体。据统计,目前我国弱势群体最多可达到1.8亿人,占据全国人口的14%,而且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人,弱势群体的规模将有增无减。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国家图书馆开始了对弱势群体的服务。1931年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图书馆学五定律》中第二定律“书是供所有人使用的”奠定了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理论基础,这期间加拿大、美国、英国、苏联等国家提升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工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49年通过,1972年修订的《公共图书馆宣言》,国际图联1958年通过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标准》,1959年通过的《公共图书馆建筑标准》以及1973年颁布的《公共图书馆标准》均可视为图书馆援助弱势群体的制度规定。20世纪末,网络资源的出现,处于弱势地位的社会成员缺乏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财力,“信息鸿沟”绵亘在“精英”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正因为如此,许多国家为弱势群体提供电脑和网络服务,开展终身教育活动,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提供个人和社区发展信息。图书馆强烈地意识到援助弱势群体提高个体发展能力的责任。
  3图书馆职业价值的实践
  3.1敬业尽职
    敬业尽职是对所有行业从业人员的共同要求,而并非图书馆从业者的特质。这里所要强调的是,对图书馆职业价值的深刻理解是敬业尽职的前提。敬业是图书馆从业者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尊重和热爱。图书馆职业不但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也有着高深的学问,是一个有尊严的职业。尽职是对图书馆职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一种职责。只有“敬业”,才能“尽职”,也只有“尽职”,才能体现职业的价值。从事图书馆职业活动,既是对社会承担向公众提供资源的职责和义务,又是对从业者个体价值的肯定和完善。敬业尽职“承载着强烈的主观需求和明确的价值取向。这种对图书馆职业的社会使命认同的主观需求和服务的价值取向构成从业者实践活动的内在尺度,规定着职业实践活动的价值目标。如果一个人有了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尊敬和热爱,他就能够从职业人士的角度来理解职业行为可能带来的心理压力。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岗位格尽职守,他就能够在职业活动中担当职业责任。
  3.2精业勤励
    “图书馆专业教育的兴起说明图书馆职业的从业人员必须掌握这个职业必备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技能,也充分说明图书馆职业的背后存在着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图书馆职业的“专业性”,决定了从业人员必须精业才能实现其职业价值。图书馆从业人员通过对图书馆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搜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分析与服务能力,这些能力是图书馆员完成其社会使命的核心能力。古人云“业精于勤”,任何教育虽然离不开知识的传授,但教育总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只有在图书馆各种实践工作中勤奋努力,才能熟通业务,做到对信息能力的积淀和升华。如果我们所从事的工作能进人如此境界,从业者从中感受到的决不是谋生的辛劳,而将是实现职业价值的快乐。
  3.3创新开拓
    创新是当今世界范围内职业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创新才能推动图书馆职业的发展,创新才能使图书馆职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面对新的信息环境,图书馆人改变了以往的信息搜集手段、信息组织整理方法、信息处理和信息分析与服务方式,积极应用新技术,提高服务效率,改善服务质量,最大化地实现其职业价值。从20世纪60年代末研制的机读目录格式(MARC),到60一70年代引进的大型联机数据库,再到80年代开始的集成化图书馆系统,直至叨年代开发的数字图书馆,这都是图书馆职业集团创新的结果。这种奋进、创新的职业态度,将使用图书馆职业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永不言败。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