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采会现实困境及其发展的思考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黄金凤 时间:2014-06-25
 [摘要]梳理图采会的发展历史,认为图采会是为馆配主体各方提供销售、交易与合作平台的创新之举,在解决图书馆大批量采购难题,缓解馆社供需信息不对称矛盾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图采会面临形式单一、内容雷同。现采功能被异化,采购成本居高不下等现实困境。应切实研究并不断适应图书馆藏书建设需求,让图采会模式推陈出新,不断丰富图采会的内容,形成一套与图书馆专业需求相契合的业务理念和行之有效的业务模式,促进图采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图采会 馆配市场 藏书建设 馆配服务 
   
  图采会,又称馆配会、馆藏会,是指专为各级各类图书馆现场采购图书而举办的图书贸易会。它是为更好地满足图书馆馆藏建设需要,增加出版社图书销售机会,为馆配产业链上下游创造效益,实现馆社供需见面,人员沟通交流、增进了解的创新之举。图采会这一会展模式被广泛应用到各种图书订货会中,成为出版发行业以及图书馆界的热门词汇,极大地丰富了馆配市场,为图书馆藏书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目前的图采会仍有许多不足之处,繁华表象背后掩饰不了其潜藏的诸多问题与困境。如何切实研究图书馆藏书建设需求,让图采会模式推陈出新,不断丰富图采会的内容,形成一套与图书馆专业需求相契合的业务理念和行之有效的业务模式,是摆在馆配产业链主体各方亟待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1 市场需求催生图采会 
   
  在信息不发达的过去,图书馆采购主要是通过《科技新书目》、《社科新书目》等书目信息来完成图书预订的,在确认订数后向新华书店发出订单,然后再做手工预订目录,用于查重,减少漏订与重订,其弊端是无法与图书“见面”,选购盲目性大,图书馆界常用“隔山买牛”来形容图书预订采购遭遇的尴尬。 
  20世纪90年代,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图书馆得到应用,图书馆过渡到自动化和网络化时代,为图书采选方式的变革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撑。与此同时,随着国家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力度,各级各类图书馆经费逐年增加,造就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图书馆市场。馆配市场在图书出版发行市场的影响日益扩大,蕴藏着无限商机。然而,伴随图书采购数量的大幅度增加,但各种书目所报道的新书却十分有限,传统的书目预订采购方式已不能适应图书馆藏书建设的新要求,特别是无法满足高校图书馆急于达标所进行的短时间、大规模、突击式采购的需求。 
  20世纪90年代后期,民营馆配商强势崛起,改变新华书店层层报订的图书配供模式,从出版社直接进货,压缩中间环节,创新了馆配市场供书新模式,经常邀图书馆到公司现采,或组团到异地现采。民营馆配商的崛起打破图书市场原有格局,现场采购成为图书采访的重要手段,促使新华书店系统改变过去的营销方式。图采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2 图采会历史与现状 
   
  2003年10月,作为全国图书流通发行龙头企业,新华书店总店为了解决图书馆大规模采购难题,提高图书经费的使用效益,与中国图书馆学会联合在广州、佛山两地同时举办“2003首届全国图书馆新书展示订货会”,为图书馆提供一个资源采集平台,建立一种“集团采购”模式,首创了全国图书馆新书展示订货会模式,即“图采会”营销模式。由于订货会是首次专门为图书馆馆藏图书采购而创办的,在展会策划和各项配套服务方面打破了传统方式,成功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在会场设置无线网络和计算机,随时供图书馆连接单位主机进行查重,方便图书馆采购,因而得到了全国各地122家图书馆前来现场采购,累计采购图书码洋过千万元。2004年“第二届全国图书馆新书展示订货会”和2005年“第三届全国图书馆新书展示订货会暨首届全国图书馆京版新书展示订货会”也采取由总店负责组织货源,中国图书馆学会邀请图书馆现场选购的销售方式,成效显著。 
  图采会的成功举办,为馆配产业链上中下游三方提供良好的销售、交流与合作平台,在满足馆藏采购需求,为出版发行企业创造效益发挥巨大作用,其独特优势开始显现出来:①资源优势:图书品种新而全。图采会作为一个全新的集营销与展示的平台,正在成为出版机构的共识,得到积极参与。②现采优势:实物采购。现场采书,直观性强,针对性高,采选后即可当场配书,到书快,到书率高,短时间、大规模、突出式采购得以实现。③供需直接见面,沟通交流。图书馆可以直观地了解出版发行动态,出版社可以更了解终端市场。此外,其交易方式更为透明,对于馆配商和出版社来说,通过这种形式减少退货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对图书馆而言可以避免以往只能根据馆配商提供的书目单订货的局限,分散对馆配商书目数据强势地位所产生的过度依赖。 
  正是在三届全国图书馆新书展示订货会的示范效应带动下,2006年,图采会这一形式被广泛应用到全国各种图书订货会中,成为出版发行业以及图书馆界的热门词汇,从年初到年末,火爆异常,成为分割馆配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极大地丰富了馆配市场,为图书馆藏书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图采会这一会展经济在馆配市场中得到进一步释放。笔者根据相关资料整理的2006年全国各地举办的图采会,如表1所示。 
  2007年,总店停办了原定于2006年10月举办的第四届全国图书馆新书展示订货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办好2007年北京图书订货会“全国图书馆新书现货看样采购会”,把北京图书订货会图采会办成全国规模的现代化、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图书馆采购订货会。同年4月举办的重庆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书博会)也举办了图书馆新书现采会。至此,全国三大图书展会中的两个举办了图采会,把图采会这一图书现采模式推向高潮。从规模看,有全国性和地方性图采会;从主办主体看,有国有新华书店和民营书业举办;从馆配市场供应链看,有发行集团和出版社举办,等等。 
   
  3 图采会现实困境
   
  伴随着图采会扎堆出现的,是形式、内容、产品同质化的现象,与此同时,一年到头各种名目的图采会不胜枚举,重复的展会消耗图书馆、馆配商和出版社有限的人力资源,增加成本支出,采购成本居高不下,产生了诸多问题与困境。 
  3.1 营销理念没有突破传统图书订货会的运作模式,形式单一、内容雷同  图采会作为专门为图书馆现采图书而举办的专业展会,然而并没有突破传统图书订货会的运作模式,颇有“新瓶装旧酒”之感。目前大多数图采会还只是为了抢占市场,为销售而销售,为利益而销售,强调码洋多寡,展会中名目繁多的书目缺乏必要的整合,没有按图书馆采访习惯进行学科分类,发至各馆的参展书目信息严重滞后,展区也没有从藏书建设发展的角度进行整合,遵循和服务于馆藏采购,给采购带来很大不便。在组织形式上重场面不重细节,强调“大规模”、“全品种”,一味求全、求大,但由于场地及组织能力限制,往往只集中一批大出版社图书,产品同质化严重,而图书馆很需要的地方小出版社、专业性强和馆藏价值高的图书却不见踪影。各种图采会之间的差异性并不明显。 
  3.2 图采会现场采购功能被异化 
  图采会之目的在于打造馆社信息交流与图书交易的平台,通过现场看样采购,采访人员可以直观地了解图书内容,采购到符合馆藏需要的图书,避免预订仅看书名不了解图书内容的弊端,所谓“有用没用”,一看便知。然而,随着图书品种的大幅度增长,在一个动辄就有十几万品种的图采会上,由于展会通常只有短短的2至3天,采购人员在短时间内要完成数量庞大的采购任务,根本无暇细看每本图书的真实内容,只能凭书名及图书外观匆忙选购,图书质量难以保证。在2007年北京图书订货会图采会上,某某学院图书馆“一行四人,拿着两个扫码器,不到一天的功夫已经选了近两万种图书”。也就是说,每人平均一天选了5 000种,如按每天工作10小时计(中间不能休息),每人每分钟要选8种,这样的选书,质量如何保证?然而,这种选书方式并非个别现象,在图采会上经常看到在一排排书架前一人拿书,一人扫条码,采集器的声音响个不停的情景,实际上形成了另一种形式的“隔山买牛”,根本看不到现场采购的优势,现场看样采购的初衷完全被异化。 
  3.3 图采会售后服务问题突出 
  图采会普遍存在组建临时性的组织机构,展会一结束便就“曲终人散”,馆、社联系也就基本停止,不能建立起供需联系的长效机制,后续服务的机制、效率和质量都难以保证。同时,展会上出版社提供的书目与实际出书不相符,图采会结束几个月出版社都没能提供货源,导致馆配商配供时间延后,出现到货率低、到货周期长、回款问题日益突出等现象,由此引发馆配主体间的相互不信任,对今后的合作造成不良影响。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