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环保与图书馆生态建设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4-06-25
[关键词]节能;环保;生态;图书馆;建设
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能源、生态环境等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上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后,人们以能源利用和保护的再认识为契机,对建筑的节能环保和生态关系做了重新探索,各国政府、国际组织也为此制定政策并建立建筑节能环保生态设计综合性标准。中国作为能源消耗大国,有限的能源被无节制的索取消耗,造成能源危机,节能环保、生态保护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将建设节约环保型社会作为重要内容,实行限制与鼓励并举的政策,提高建筑物能源利用率和环保生态功能,该措施对图书馆建设的节能环保和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
1 图书馆建筑的节能环保
“节能环保生态型图书馆建筑”就是将图书馆看成一个生态系统,通过设计建筑内外空间各种要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外有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最显著特征是节能,以最少的能源,解决最多的使用问题。过去我国建筑节能问题被普遍忽视,与同等气候条件下的发达国家相比,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要高出2~3倍,公共建筑能耗占总能耗60%以上。预计到2020年,我国年建筑能耗将达10.89亿吨标准煤,这是我国能源发展无法承受的[1]。但建筑能源节约潜力大,按标准建造的节能建筑,不仅节约能源,还可提高建筑的舒适性。建筑师主要通过两种手段实现节能生态环保,一是运用建筑设计手法,二是运用技术手段[2]。
1.1从标准和技术手段上提高图书馆建筑节能
我国第一部公共建筑节能设计综合性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于2005年7月1日实施,这标志着我国建筑节能工作在建筑领域全面铺开,该准则是大力发展节能建筑,制定并强制推行节能、节材、节水标准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实现建筑节能的技术基础和全面推行建筑节能的有效途径,作为建筑节能的一项重要准则,对缓解能源短缺与社会发展的矛盾起到重要作用。此标准对图书馆建筑节能环保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设计、施工图审查、竣工验收等环节执行节能环保标准,鼓励采用新型和高效节能技术和材料,积极应用新型和再生能源等,这是图书馆建筑节能环保工作的科学依据。
1.2建筑设计中体现节能环保意识
图书馆建筑作为人工的自然物和人造的自然环境,产生和发展都来源于人的需求,在建筑、环境、人的相互作用中,最本质、最有决定意义的是人[3]。因此,作为人工环境的设计者,在设计时不能无视自然环境的存在,必须强调节能意识,着眼能源的合理使用和约束过多能耗。图书馆建筑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观念过渡转变的时代,变革直接影响图书馆建筑设计对节能环保的要求,人们喜爱的图书馆建筑都是以它富有创新色彩的建筑体系、建筑材料、建筑技术以及建筑空间设计而得到后世赞美并流芳百世的[4]。社会发展中,节能环保的设计将成为现代图书馆建筑主角,图书馆建筑的节能环保生态设计原则将应运而生。
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将节能环保结合到设计中,在吸收传统藏书楼干燥、通风、向光、隔音等良好建筑传统的基础上,必须顺应时代发展,在外部造型及内部结构中,运用先进建筑设计技术及理念,采用先进节能环保材料,使图书馆建筑达到经济、节约和实用的最大统一。如,内部布局应按大开间、全开放、全方位模式设计,实行统一柱网、层高、荷载,适应现代图书馆管理模式,从过去以功能、空间为单一目标转变为以功能、空间、环境、资源并重的双重目标;对建筑外墙的设计,应科学合理地计算保温层厚度,设计屋面保温及幕墙外保温系统,降低空调系统能耗;合理设计外窗开启扇,在可控条件下实现自然通风,有效利用空气自然对流;设计室外遮阳系统时,应根据阳光强烈程度伸缩并旋转外窗角度,达到最佳遮阳效果,采用室内遮阳帘与电动开启天窗结合的做法,既做到遮阳,同时又实现室内空气自然对流,等等。
1.3节能环保生态型建筑是图书馆建设的理想追求
节能环保生态型建筑是人与建筑、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建筑,建筑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又要保护好周围环境,即对自然环境索取要少,负面影响要小,注重建筑的节能环保生态设计和可持续发展,体现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古代藏书楼多以私人为主,只要不漏雨不潮湿就行,图书馆建设也自然局限于以藏书为主的观念,节能环保生态理念难以体现。随着时代发展,古代藏书楼演变为现代图书馆,建设指导思想转为以读者为主,要求图书馆建筑既要满足人们高层次的文化、情感相统一需要,又要符合节能环保生态型建筑标准。由于图书馆建筑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对生态环境或多或少会产生影响,但关键是要尽可能地将负面影响最小化,如,在建设中尽量注意保护土地和植被,尊重地形地貌和建筑地域的生态环境,并与环境形成自然协调关系,对自然资源采取少废多用,包括节约土地、能源和材料的选择,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和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等原则[5]。
2 图书馆建设的生态环境
节能环保生态型图书馆建设,从规划设计到施工结束,需要以生态观念从建筑物整体生态需求上进行总体构思。早在20世纪60年代鲍罗•索勒瑞已开始关注节能环保生态与建筑之间的关系,最早将节能环保生态环境同建筑学结合,并创建了城市建筑生态学理论,将建筑和生态合为一体,认为建筑必须同所在的场所、建筑材料以及使用者的生活有机地融为一体[6]。
2.1地域文化和地理环境协调统一的生态环境和选址造型
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的人民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体力和脑力劳动创造的,并不断得以积淀、发展和升华的物质和精神的全部成果[3]。图书馆建筑作为文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以凝固的形态传承着历史,传承着文化,见证了人类历史的沧桑变迁,它既可反映国家和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实力,又可体现地域文化特色。作为地域文化结晶的图书馆建筑,是地域文化在物资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具体体现。
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图书馆建筑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应协调融入设计之中,同自然景色一起发挥作用,因此建筑选址时应考虑周边环境,造型不仅与周边建筑相统一,而且要与整个环境风貌和谐统一,使图书馆成为大环境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扩建工程方案构思中,用生态建筑理论指导图书馆设计,强调对生态环境保护利用,设计充分考虑广州气候特征,建筑物与环境、朝向相适应,满足了生态循环要求及节能观念,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充分尊重城市整体规划与周边环境及建筑的良好契合,规划内古木参天,绿意盎然,绿化生态环境优越[7]。又如苏州图书馆选址于原市人大市政府大院,院内古树名木、鸟语花香、小桥流水尽显吴地特色,是一处典型的江南园林式图书馆理想场所,体现了当地文化特色,该馆园中有馆,馆中有园,书香园林,典雅端庄,蕴涵浓厚的历史人文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