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学科单元管理模式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妍 时间:2014-06-25
  3 项目式学科单元管理模式的优越性
  
  类型内容传统管理模式项目式学科单元管理模式产生基础根据组织任务进行专业化分工,有比较固化的结构、流程与方式根据学科用户需求形成,按照用户需求灵活调整工作流程与方式内部管理模式有效的指挥和控制,明确的命令链,限制式管理充分管理,自我管理,目标管理组织形式金字塔式层级结构,上下级关系扁平型,成员间关系平等责任承担个人责任(个人赋予明确的职责和工作内容,以个人身份直接对上级领导负责)除个人对工作负责外,需要共同承担小组责任学习系统由层级隔离和岗位隔离自然产生知识分散,个人拥有知识形成整体上相互联系的知识网络,鼓励知识流动、共享业绩评估以个人为基础的评估体系,量化管理为主个人与小组评估相结合,结果难以量化组织与个人关系强调组织秩序,全局观与整体观,强调一致性尊重个性,鼓励创新,容忍失败从上表可以看出,传统管理模式下,职能部门的工作流程大致如下:任务分解个人领取任务个人独立完成工作工作结果通过组织流程自然整合组织任务执行结束;而项目式学科单元管理模式的工作流程是:学科馆员共同制定目标个人了解小组任务与自己的分解任务通过个人努力与小组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实现小组目标。
  通过对这两种模式下工作流程的认识,我们不难发现与传统管理模式相比,项目式学科单元管理模式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原来被各部门职责所分割开的任务被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任务——学科学术的传播。(2)读者阅读需求的信息、图书馆管理需求的信息都能同时被项目小组所接受,实现了最短的信息流,工作小组能很快地做出回应。(3)项目小组的成员处于工作环境和信息联系之中,横向上有利于成员的参与,纵向上有利于地区、全国、全球同行的交流。(4)以项目小组为基础的组织结构改变了图书馆的管理方式,即由文献知识的粗放式管理结构转向学科专业集约化的管理。
  
  4 在我国高校图书馆应用项目式学科单元管理模式的可行性
  
  4.1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基础
  随着高校用户自我服务能力的提高,对科研学术深层次服务的需求逐渐加深,以指导用户使用资源为主的咨询服务在专业服务需求较高的用户群(教师与研究生)中已逐渐失去市场,促使图书馆必须提供能够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学科知识服务。而在图书馆内部,近年来人力资源逐步实现了高学历化、专业化,一些高素质的人才具备或基本满足学科知识服务的客观条件,对外他们希望提供研究型信息咨询服务,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介入到科学交流和信息传播过程之中;对内则期望通过这种专深的学术性服务,不断发展自己,实现个体对于工作、事业的追求。随着信息环境的复杂化发展以及用户对专业化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单个馆员独立式工作已很难满足用户系统的深层次需求,有必要组建由多种类型人员组成的工作团队,分别负责学科联络、知识组织、情报研究、个性化服务等任务,在协同工作的基础上,提供系统化、深层次的学科服务。
  4.2学科馆员制度的大力推行是保障
  国内早在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最先试行学科馆员制度。北京大学图书馆于2001年成立学科馆员小组。截止到2002年末,国内已有30多家高校图书馆开展此项工作,说明学科馆员作为一种有学科背景的,以学科划分业务工作和读者服务工作的新型馆员,越来越受到读者的欢迎,也受到高校图书馆界的重视。学科馆员制度的普及和完善,将很好地配合这种新型管理模式的运作,为用户提供高效、完善的服务。
  4.3项目管理方式在图书馆的成功应用是动力
  项目管理作为一种效益高、灵活快速、高弹性的组织管理模式,在图书馆日益丰富和不断变化的各项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6]比如在回溯建库、数据库建设、信息咨询服务、图书馆社区服务等活动中的应用。曲阜师范大学过刊数据库回溯建库工作比较成功地完成得益于引入了项目管理思想,有好的项目主管和项目团体以及领导的重视和经费的到位。
  4.4国外高校图书馆成功经验的借鉴
  国外很多著名的高校图书馆都是采用学科单元管理模式,按学科建立分院,每个分院组建学科图书馆,支持特色资源建设及学科个性化需求。[7]比如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都采用学科单元管理模式对图书馆进行管理,这些成功的经验可以为我们国内的高校图书馆开展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5 实施项目式学科单元管理的具体措施
  
  5.1转变思想
  有一个美国学者认为:“没有观念就没有信息”,“支配信息的是思想,而不是信息本身”。思想观念的更新对做好图书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要做好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变革,图书馆需要上下一致,勇于创新,打破清规戒律,用务实的眼光看待图书馆的发展与未来。所有馆员都必须意识到,图书馆的生存环境在变化,图书馆的功能在提升,图书馆管理的变革势在必行,图书馆中的人则应适应变革,调整自我。领导者明确了变革的目的,并让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组织都能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产生变革的共识。项目式学科单元管理模式要求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团队意识,培养协作精神,形成一股合力为用户解决问题。
  5.2人员建设
  人是图书馆管理中的主体。在新的管理模式中,图书馆对人的管理必须从基于部门和岗位的管理过渡到基于团队和项目的管理。对人的管理不再是简单的人员分配,而是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图书馆必须针对馆员的个性,正确把握角色分工和技能互补问题。图书馆的领导者及团队的领导者应为团队成员提供及时的时间支持、经济支持、选择支持和管理支持等。图书馆由此必须形成新的角色意识、新的行为模式和新的评价机制、人才培养及激励机制,基于协作和参与,调动馆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个人在团队中的作用。
  5.3合理授权
  尽管团队组织的内部关系是人人平等的,但是却不能没有领导,团队需要决定的问题如:如何安排工作日程,需要开发什么技能,如何解决冲突,如何做出和修改决策,决定成员具体的工作任务,并使工作任务适应团队成员个人的技能水平。所有这些,都需要团队的领导发挥作用。团队领导的特点是建立信任并激发团队合作;辅导并支持团队做决策;开拓团队才能;建立团队认同感;充分利用成员差异;预知并影响变革。团队领导主要是促进团队健康成长,为成员创造表现机会,当成员需要帮助和支持时会全力帮助。因此,作为团队领导者应该懂得合理授权,适时放弃对过程的控制,从领导者的角色转变成组织者、协调者。[8]
  5.4科学的绩效评估与奖酬体系
  传统的以个人导向为基础的评估与奖酬体系必须有所变革,才能充分地衡量团队绩效。个人绩效评估、固定小时工资、个人激励等等与高绩效团队的开发是不一致的。因此,除了根据个体的贡献进行评估和奖励之外,管理人员还应考虑以群体为基础进行绩效评估,利润分享,小群体激励及其他方面的变革,来强化团队的奋进精神。[9]图书馆的奖酬体系应有所变革,以鼓励员工共同合作,而不是增强员工之间的竞争气氛,组织中的晋升、加薪和其他形式的认可,应该给予那些善于在团队中与其他成员合作共事的个人,这并不意味着忽视个人贡献,而是使那些对团体做出无私贡献的个人得到其应有的报酬。
  
  [参考文献]
  [1]石同生.论图书馆组织结构创新[J].图书情报工作,2003(8):107?—?109.
  [2]曹志梅,孙杰.图书馆构建新型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6):27?—?31.
  [3]吴凤玉.学科知识服务团队及其管理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5(10):84?—?86.
  [4]李春旺.学科化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6(10):14?—?18.
  [5]向冉.图书馆团队管理的构想[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2(1):39?—?41.
  [6]曲晓玮.图书馆项目管理应用初探[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5):21?—?23.
  [7]卞立宇,马伟峦.中美高校图书馆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之比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6):94?—?95.
  [8]刘小玮,靳红.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管理模式探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6(2):209?—?211.
  [9]kevenlw.图书馆项目管理的模式和方法[EB/OL].[2007-5-27].http://publishblog.blogchina.com/blog/tb.b?diaryID=2230259.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