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西古籍修复人员现状谈古籍修复人才队伍建设的创新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4-06-25
[关键词]古籍保护;古籍修复;人才培养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号文)明确了古籍 保护工作“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的方针。在古籍老化、破损严重 的现 状下,通过对古籍进行科学性的修复来重点抢救濒危古籍已成为古籍保护的第一要务。古籍 修复工作难度大,要求高,技术性强,诚如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陈红彦所说,古籍 修复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学科、一门艺术,不仅需要心灵手巧,需要技能、技术,更需要 中国书籍史、目录学、版本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同时也需要一定的生物、化学、物理知识 。[1]目前,专业修复人员少、高素质专业修复人员紧缺是古籍保护面临的最大难 题。在全国古籍保护计划的推动下,古籍修复工作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古籍修复培训、古籍 修 复职业认证、古籍修复学历专业教育等人才培养工作正在开展或即将启动。
1 广西古籍修复人员现状
目前,广西古籍藏量约50多万册,主要分布在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少数博物馆,共20 多家收藏单位,按“我国现存古籍3 000万册以上,需要修复的超过1 000万册”[1]的比例推算,广西现存古籍需要修复的将近20万册。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专家张平老 师在接受《中国文化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即使按照严重破损、中度破损、轻度破损各占 三成的折中比例,平均一个人一年的修复数量也就在100册左右,但如果碰上严重破损的古 籍,有时甚至一个月也完成不了一册”。[2]按广西现有需修复古籍数量与古籍修 复人员配备(二者比例为20 000∶11),再根据张平老师对工作进度的 估算,要将广西现有破损的近20多万册古籍进行修复约需要180年时间。虽然与其他古籍大 省相比,广西古籍藏量相对较少,但广西地处南方,气候炎热潮湿,霉变虫害严重,古籍生 存环境恶劣,遭损害程度高,古籍修复面临的形势十分紧迫。
根据掌握的现有材料,笔者对广西汉文古籍藏量超过1万册的图书馆和1所少数民族古籍收藏 单位的 古籍修复人员情况进行了统计。
从上表可以看出:一是古籍修复人员老化现象严重。全自治区现有古籍专业修复人员的年龄 大都集中在40岁以上,占82%(50岁以上占30%),40岁以下 的仅占18%。二是人员配备不平 衡。古籍藏量过万的有9所单位,加上1所少数民族古籍收藏单位,10所单位当中只有5所收 藏单位配备古籍修复人员,全自治区现有古籍修复人员仅11人,主要集中在2家省级公共图 书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图书馆)中,其人员配备各达到4人。与2 家省级公共图书馆古籍藏量相当的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仅配备了1名古籍修复人员,且还是 在2007年启动古籍保护计划后才配备的专职修复人员。三是学历层次偏低。在11名古籍修复 人员中,大学本科学历的占36%,专业教育背景与古籍修复人员基本素质要 求有较大的差距。从广西的情况来看,古籍修复人才队伍建设还不能跟上古籍保护工作需要 的步伐。
2 创新思路,加快古籍修复人才队伍的建设
2003年12月,文化部办公厅和教育部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培养古籍修复人才试点 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要“加大古籍修复人才培养力度,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修复队伍 。培养古籍修复人才,可采取‘分层培养,长短结合’的原则,以培养技术熟练的操作人员 为主(主要是高职层次),适当培养一些高级修复人才(主要为本科层次),同时应注意加强对 在职职工的短期培训。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造就一支数量和质量基本满足要求的 古籍修复队伍”。[3]5年多过去了,就广西而言,古籍修复人才队伍的境况仍不 容乐观。因此,在古籍修复人才紧缺的情形下,应该探索新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加快人 才的培养,加强队伍的建设。
2.1 合理设定人员编制
笔者通过了解得知,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藏量超过100万册,善本30万册,配备古籍修复人 员12 人;浙江省图书馆古籍藏量80多万册,善本8万多册,配备古籍修复人员8人;河南省 图书馆古籍藏量50多万册,善本2万多册,配备古籍修复人员2人;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 馆古籍藏量11万册,善本5.7千册,配备古籍修复人员4人。从全国范围来看,各图书馆古籍 修复工作人员配备差别较大,与图书馆其他岗位相比,大家都认为古籍修复人员定编没有可 执行的依据和标准,而且长期以来,古籍修复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古籍修复岗编制多 少仅靠领导一句话。再加上对古籍修复工作的认知误区,很多馆员不愿意选择从事这一工作 ,造成古籍修复人员的流失或空编。根据《文化部办公厅关于申报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的通 知》要求,申报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的单位专职古籍修复人员不少于8人,这在一定层面上 对各单位古籍修复人员的配置作了明确要求。因此,根据什么原则设定相对合理的古籍修复 岗编制来满足和适应具体修复工作的基本需要,是我们应该思考和必须明确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