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西古籍修复人员现状谈古籍修复人才队伍建设的创新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黄艳 郭玉玲 时间:2014-06-25
  2.2 实行结构化组配
  古籍修复人员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对古籍修复人才选拔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在现阶段可能 很 难寻觅到具备所有基本素质的人才,因此,在选拔和配备古籍修复人员时,可考虑实行结构 化组配来解决这一难题。如通过人员在知识、年龄、专长、性别等因素上的差异性进行结构 组合,通过人才优势互补形成人才效益。在知识组合上对古籍修复所涉及的专业背景实行交 叉组合,如古汉语、古文献、历史等文科类背景与生物、化学、物理[JP2]等理科背景的结 合;在 年龄结构上形成梯次,老中青结合,通过“传、帮、带”形成技艺和经验的传承;在个人兴趣特长的 搭配上,可考虑配备具有书画刻印技能和爱好收藏的人员;在性别选择上不能一味趋向 女性。
  2.3 建立业内奖励机制
  虽然各单位对古籍修复工作有数量和质量上的要求,但由于古籍修复专业技术性强,一般情 况下,单位内很难通过一个非专业的外围组织对其进行考核评价,古籍修复质量和修复人员 的技 术水平难以界定。长期以来,古籍修复部门成了一个“默默无闻”的地方,成果得不到体现 ,技能 层次没有区分,干好干坏一个样,不利于才能和成绩的彰显,不利于古籍保护工作的开展和 进步。国家古籍 保护中心可考虑通过建立业内奖励机制来促进人才的培养。如组织开展古籍修复技能或古籍 修复成果评比等活动来发现人才,表彰人才;通过采用项目申报得到经费支持的方法来汇 集和展示修复成果,调动古籍修复实践研究的积极性;通过树立和表彰古籍修复的典型来发 挥榜样力量,提高古籍修复人才的影响力。
  2.4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是贯穿古籍保护计划的重要工作,也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成功的重要保证。为建设 合理的人才梯队,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开办了古籍修复普通班、高级班、研修班,是新中国成 立以来培训古籍修复人员最多、培训时间最长以及培训专家最集中、水平最高的一轮大规模 培训。 国 家古籍保护中心还将和北京大学中文系联合申请设立“古籍鉴定与保护”专业方向,届时 从中专、大专、本科到研究生阶段的关于古籍鉴定与修复的全程学历教育将基本成型。[1]除通过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外,笔者认为还应根据古籍修复的特点进行人才的培养:一是对 古籍修复大师进行保护和嘉奖,提倡沿袭和发扬“师徒”制式的传统,鼓励他们进行“技艺 传承”;二是要求国家级的修复中心对古籍修复技术滞后的省进行帮扶,承担 相应的人才培养任务,采取现场跟班学习的方法,使修复人员在老师指导和实践中提高修复 水平;三是借鉴医疗系统做法,向国家级修复中心申请修复专家“出诊”修复,这样既可以 解决实际问题,又可以传授修复技艺。
  2.5 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古籍修复工作难度大,因此,改善修复人员的工作条件,为修复工作营造一个宽松、舒 适、有序和充满文化氛围的工作环境十分必要。可以通过配备规范、齐全的修复工具保障修 复工作的顺利进行,引进先进的修复技术设备来增强修复工作效率。可以通过调动古籍修复 人员的积极性,增强其工作自豪感,从而促进修复人员不断地加强学习,提升自我素质。
  [参考文献]
  [1] 翟 群.古籍修复是一门学科[N].中国文化报,2008-07-23(001).
  [2] 师 哲.任务重,人手少 古籍修复尚需解决四大问题[N].中国文化报,2005-06- 20(007).
  [3] 曹千里,葛怀东.古籍修复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6(2):70—73.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