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重点高校图书馆网络参考咨询工作比较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4-06-25
3.1.3 读者留言簿和BBS。图书馆建立读者留言簿或者读者论坛,收集读者对图书馆的意见和建议,并为读者与读者、读者与图书馆之间提供一个开放式的交流平台。
3.1.4 建立学科馆员制度。西安交大馆从2000年起就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在主页上设置“学科馆员”链接,公布学科馆员的联系方式。目前高校图书馆网络参考咨询馆员多由传统的参考咨询馆员兼任,考虑到高校图书馆用户有着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专业知识素养,笔者认为应该借鉴西安交大的经验,建立学科馆员制度,不同的学科问题由具备专门知识的学科馆员来负责,当然这些学科馆员不一定是常驻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可以由不同学院资深的教授兼任,因为他们有着深厚的学科背景,图书馆所要完成的工作是定期对这些教授进行图情知识培训,使之具备做网络参考馆员所需的图书馆学知识。
3.1.5 开设全校性网络信息检索课程和在线讲堂。仅靠1小时的新生入学教育或者不定期讲座是无法对用户进行系统、有效培训的。高校图书馆应以开设选修课的形式,扩大用户培训的范围,对某些检索需求较高的专业可开设必修课。也可采用“在线讲堂”形式,将培训资料做成网页课件或视频动画存放在图书馆网站上,用户可以随时打开学习。
3.2 借鉴国外图书馆开展网络参考咨询工作的经验
3.2.1 远程视频虚拟合作咨询服务。通过虚拟现实技术、音频会议技术建立远程虚拟合作参考咨询系统,利用视频会议、可视电话会议、网络电视等手段,馆员不仅可以接收用户提问,还能听到其声音、看到其表情,用户可以体会到与馆员面对面交谈和观看实际操作的感受。美国加州大学科学图书馆的“科学参考桌”服务系统、南佛罗里达大学图书馆的“Florida Distance Learning Reference Center”服务系统就是采用了上述形式[7]。国内高校在这方面的工作虽然已经起步,但往往是作为参与馆,而倡导馆多为公共图书馆,所以各重点高校图书馆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主动进行资源共享,争取早日实现24小时每周7天的联合参考咨询服务。
3.2.2 加快网络参考咨询工作的规范化。1)栏目设置规范化。网络参考咨询台服务栏目的设置应该规范化,一定要包含诸如email咨询、实时咨询、网络导航、FAQ等常规项目,而电话咨询和其他的非网络参考咨询服务项目不应该包含在内。2)构建读者满意度评价体系。读者满意度评价体系,可以很好地衡量用户对网络参考咨询的满意度。3)建立相应的网络参考咨询经济模型。这种模型的建立,将能很容易地评价网络参考咨询的经济性、优点、缺点及成本该如何分摊等[8]。
3.2.3 Question Point服务。Question Point系统是OCLC与美国国会图书馆合作,对合作数字参考服务(CDRS)管理系统进行二次开发,更新了成员馆背景资料库,为知识库增加了检索与浏览功能,形成的一个面向全球图书馆以及信息机构,使其能分散地接受读者的网上咨询,同时又能接受来自于全球其他图书馆咨询请求的专业的合作虚拟咨询服务系统[9]。Question Point的各个成员馆可以利用本馆资源回复用户的提问,或将自己无法回答的问题提交到Question Point系统的Global Network中,系统将问题转发到最适合回答该问题的成员馆,由该馆来回答这个问题,由此实现了全球合作的虚拟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
[1] 复旦大学图书馆主页[EB/OL].[2009-06-11].http://www.library.fudan.edu.cn/.
[2] 武汉大学图书馆主页[EB/OL].[2009-06-13].http://www.lib.whu.edu.cn/.
[3] 西安交大图书馆主页[EB/OL].[2009-06-15].http://202.117.24.163/.
[4] 中山大学图书馆主页[EB/OL].[2009-06-17].http://library.sysu.edu.cn/.
[5] 北京大学图书馆主页[EB/OL].[2009-06-20].http://www.lib.pku.edu.cn/.
[6] Linda Berube. Digital Reference Overview. A Issue Paper from the Networked Services Policy Task Group. http://ukonl.ac.uk/public/nsptg/virtual/.
[7] 初景利.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研究[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58—59.
[8] 胡 娟,李永芳,刘彩娥.利用Question Point开展虚拟咨询服务[J].现代情报,2005(6):107—110.
[9]李 院.Question Point系统与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J].图书馆工作,2004(2):28—28.
上一篇:老龄化时代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与对策
下一篇:图书馆俄文科技期刊的开发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