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公武读书思想探析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4-06-25
[关键词]晁公武;读书思想;读书生活
引 言
读书思想包括读书目的、读书方法等多方面的内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读书思想,但往往离不开其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并通过日常读书生活及其著述表现出来。宋朝是中国阅读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人们的读书思想也异彩纷呈。笔者以南宋著名目录学家晁公武为例,对其读书生活及著作进行分析,探析其读书思想,以现宋朝阅读文化之一斑。
1 读书生活
1.1 读书之始于京师昭德坊
晁公武(1101—1174年),字子止,祖籍澶州清丰(今河南濮阳),出生于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在宣德门前天街东第四昭德坊度过了童年和青年时期。晁氏一门自北宋晁迥以进士起家,步入仕途,并以文章擅名天下,经二百年之久,人才辈出。晁公武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有着较好的文化修养。其父晁冲之,世称“具茨先生”,是北宋晚期的著名作家、诗人,受益于著名诗人陈师道,与吕本中为友。因为家世关系而多藏书,又有良好的学术氛围,这一时期的晁公武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在给友人刘兴宗的信中说:“仆少时贯穿群书,出入百氏,旁逮释老恢诡之学,一再终星,其勤亦至矣”,[1]为其以后著书立说打下了深厚的学术基础。
1.2 南渡四川忙科举
靖康之变前夕(1126年),晁公武举家南迁至四川嘉州(今四川乐山市),家中藏书已尺素不存,常恨无书可读,而又仕途连蹙。晁氏一门大多科举顺利,文名早著,自晁迥起,世代为官,对自小在这环境中长大的晁公武影响很大。而身边至亲之中,伯父晁说之以二十三岁中举,堂伯父晁补之中进士时二十六岁,晁公武的弟弟晁公遡也是二十三岁中进士。这些想必都给晁公武造成了一定的压力。这段时间对于科举用书,晁公武一定用力至勤,直至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三十一岁才得中进士。
1.3 官场生涯不忘读书
晁公武自入仕途后至乾道七年(1171年),近四十年,先后知恭州、荣州、合州、泸州,入朝后任吏部郎中、监察御史、国史院编修官、户部侍郎,后又知兴元府,充利州东路安抚使、四川安抚制置使,知成都府,任吏部侍郎,终任临安少尹。晁公武为官兢兢业业、循规蹈矩,曾得朝廷奖谕,诏曰:“卿服在从班,习知德意,乃裁公帑之余,行平籴之政,以复天圣守臣之旧迹,其用心亦勤矣。夫广蓄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此郡国之所先务也。卿能知此,朕复何忧?载览奏封,良深嘉叹,故兹奖谕,想宜知悉”[2]。由于不断迁职,政务繁多,用于读书的时间、精力必然减少,但也有两段时间例外,一是绍兴十四年(1144年)至绍兴十五年(1145年)九月,任四川转运副使井度属下时。井度,字宪孟,嗜书善收藏,尝校刊著名的“眉山七史”。《郡斋读书志》晁公武自序云:“南阳公天资好书,自知兴元府至领四川转运使,常以俸之半传录。时巴蜀独不被兵,人间多有异本,闻之未尝不力求,必得而后已,历二十年,所有甚富”[3]15,因晁公武与之志趣相投,故两人经常一起校勘、刊刻图书,最终井度以全部所藏相赠,成为《郡斋读书志》著录图书之基础。再者是绍兴二十年(1150年)至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晁公武知荣州时,“今三荣僻左少事,日夕躬以朱黄,雠校舛误。终篇,辄撮其大旨论之”[3]15,完成了《郡斋读书志》的初稿。
1.4 致仕归乡与书为伴
乾道七年(1171年)七月,晁公武罢临安少尹,回到嘉州府文乡,直到孝宗淳熙初年(1174年)去世,在嘉州度过了他的晚年时期。没有了官场俗务的应酬交接,又有了充裕的读书时间,多年为官又收购了不少藏书,晁公武对自己的著作进行了梳理。尤其对《郡斋读书志》做了大量的修订补充,终使之成为一部目录学巨著。
2 读书目的
宋朝改革和完善了科举官僚选拔制度,取消门第限制,扩大了科举取士的人数,并且提高了考中科举特别是考中进士后士人的待遇。这些大大刺激了人们的阅读积极性,功利性读书非常盛行,“书中自有黄金屋”即出于此时。大部分人读书的目的是登科中举,这些决定了他们做官后难以继续勤奋读书,反而容易沉迷于花天酒地、声色犬马之中。晁公武早期读书也曾有浓厚的功利色彩,但随着对儒学研究的深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逐渐成为了晁公武的读书目的,这决定了其在漫长的官场生涯中仍能继续钻研学问。
晁公武读书目的深受孔子六艺的影响,而对汉晋以来的儒学流派尽行摈弃。他认为,孔子之教:“其义理之富,至于不可胜原,然其要片言可断,曰修身而已。修身之道,内之则本于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外之则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汉承秦后,六艺皆出于灰烬之余”,学者“各尊其师说,而伐其异己者,党枯骸,护蠹简,至于忘父子君臣之分,争辩不少屈,其弊甚矣。迨至晋魏之后,此弊虽衰,而学者徒剽贼六艺之文,饰其辞章,以哗众取宠,而不复有明道之意,无以议为。及唐之中叶,海内乂安,士稍知宗尚经术,而去圣愈远,异端并兴……释、老、申、韩之说,杂然满于六经之中,虽与汉儒之学不同,而其失一也……皆不能操修身之道,反刻意于章句。是以迢迢千载之间,悖缪乖离,殊途而同归。至此其极,悲夫!”[3]1。
另外,宋朝政府主张尊孔重儒,但承唐俗,对佛道两教也持支持态度,各地烧香拜佛、炼丹服药者不在少数。许多读书人受此影响,对佛道之书非常青睐,读书目的为修行来世、得道成仙。晁公武高祖晁迥即推崇佛学,《宋史•晁迥传》云:“迥善吐纳养生之术,通释老书,以经传傅致,为一家之说”[4],“致政后,辟小园,号‘养素园’”,“多阅佛书,起密严堂”[5]。但晁公武仍能坚持自己的读书目的,指斥释老:“掊击百世之圣人,殚残天下之圣法……于是乎礼教大坏,戎狄乱华而天下横流,两晋之祸是已”[3]479,在子部总序中又言:“神仙服食之说盛,释氏因果之教兴,杂然与儒者抗衡而意常先之。君子虽有取焉,而学之者不为其所误者鲜矣”,“况二教无意于世,不自附于圣人,若学而又失之,则其祸将如何? 故存之以为世戒云”。[3]409晁公武近四十年的官场生活,既弹劾过别人,也曾遭人嫉恨;既有朝廷的奖掖,亦有罢官降职的遭遇,这一切使晁公武对名利的追求逐渐淡薄。从青年时期读书具有强烈的功利色彩到晚年历经宦海沉浮,读书逐渐成为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直至辞官归隐,完全沉迷于读书之乐趣。此时,读书对于晁公武来说,已完全由实现人生目标的工具手段转变为生活的组成部分。
3 读书方法
3.1 读书需广博
晁公武出生于有浓厚文化气息的书香门第之家,从小受到祖、父辈及家族文化的熏陶,家中又有藏书二万余卷,所以他阅读的书籍极为丰赡。这从《郡斋读书志》收书情况也能略知一二。《郡斋读书志》流传下来有袁本、衢本之别,两本各有优劣,学者孙猛以衢本为基础,校以袁本,成《郡斋读书志校证》一书,较为系统全面,为近人研究《郡斋读书志》所必备。除去重复,袁本实收书1459部,衢本收书1468种,《校证》收书1492种。其所著录图书基本包括了南宋以前我国古代的重要典籍文献,尤以搜罗唐、五代、北宋、南宋初年的书籍较为完备,几乎每部书都有解题,虽然有部分图书为后人所补充著录,但也能看出晁公武读书涉猎之广。
上一篇:论高校图书馆的阅读享受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