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受众阅读习惯之流变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冷冬梅 时间:2014-06-25

  [摘 要]任何时代,阅读对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都具有重大意义。随着中国进入数字化时代,国民阅读发生了急剧变化,数字化时代产生的新媒介第一次真正延伸了人的大脑,同时也反过来影响人们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本文总结了传统阅读与新兴数字化阅读的特征,从阅读载体、阅读内容、阅读方式、阅读理念等方面归纳出数字化时代下受众阅读习惯的变化,最终提出应以“相对主义”的观点看待当今数字化时代受众阅读形态的多元化。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阅读习惯;传统阅读
  
  1 解读数字化时代与数字化阅读
  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以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了一个新的时代——数字化时代。这一时代所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多方面的,它正在全面刷新着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体制。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其著作《权利的转移》中勾勒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时提出,人类获取资源的方式存在三种形式,合称3M,即muscles(肌肉、力量)、money(金钱、财富)、mind(智慧、大脑)。这三种样式分别在不同的时代扮演推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角色。在人类文明的初始阶段,生产力的不发达使得muscles成为获得权力的最重要资源,战争是获取资源的最重要手段;工业社会阶段,money在获取垄断地位时的作用越来越大,有金钱就意味着可以拥有一切资源;进入后工业社会后,生存状态的变化使人们意识到,依靠mind可以创造出难以想象的资源,谁拥有最多的知识和信息,谁就拥有了主动权,不断接受教育、投资学习成为当今人们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方式。
  阅读作为人类特有的文明行为和社会现象,是人类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各种阅读活动不但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而且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发展,伴随着时代的进步,阅读的本质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历史上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对人类的阅读行为和习惯带来革新,如文字、纸张到印刷的进步都大大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识字率的提高、大众报刊的兴起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和塑造着国民阅读的习惯。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日益普及和数字媒体的广泛应用,受众的阅读行为所受到的影响也越来越突出。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互联网和个人电脑在民众中迅速普及,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手机网民数达1.137亿。[1]随着3G牌照的发放,数字化媒介极大地改变了国民获取信息、知识的途径,数字化阅读趋势势不可挡。据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网络阅读率继续大幅攀升,达到44.9%,比2005年提高了17.1个百分点;在报纸读者中,有固定阅读手机报习惯的用户人口规模在251万人左右,占报纸总体读者的0.56%,占人口总体的比例为0.33%;中国国民2007年一年平均自费购买手机报0.11份,人均购买金额0.54元,购买总金额在1.6亿元左右;电子杂志读者规模为227万人,占杂志读者比例为0.77%,占人口总体比例为0.30%。[2]
  在传统意义上,阅读是指文本阅读,即纸质阅读。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阅读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变化,阅读成为信息社会中所有媒介的信息性阅读,进入了“数字化阅读时代”。
  数字化信息传播技术颠覆了以纸质媒体作为唯一阅读方式的传统。信息数字技术衍生出许多广电出版物,互联网的普及使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发生根本变化。数字化时代的阅读不仅指读书看报等传统的纸质文本阅读,也包括对声音、图像的接收领悟以及网络在线阅读和下载浏览。如今书籍出版数量与日俱增,网络信息排山倒海:文字、图片、图像、色彩、声音都成为数字时代阅读的对象。从读书到读屏,当前的阅读包含了视、听、读三重含义,是一种立体的获取信息的方式。
  数字化阅读的物质技术基础是电脑与数字科技,网络阅读、电子阅读、手机阅读这些基于数字基础的阅读方式,统称为“数字化阅读”。一方面,数字化阅读内容具有丰富性,多媒体信息具有便于查询检索、开放共享、节省空间、经济环保、动态可交互等特性,在人们获取信息、知识的途径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当今受众开始使用数字多媒体、超文本,全面调动阅读感官来满足其阅读需求;另一方面,数字化时代阅读环境比传统阅读更为复杂,海量的信息良莠不齐,信息不一定都是知识,即使是知识也未必是文化。与传统阅读时人的大脑充当知识储存器的时代不同,数字化时代需要能迅速捕获有价值信息的信息人,数字媒体连接的是一个多样化的信息空间,受众若想用有效的工具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有用的信息资源,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数字化时代的阅读已成为有效获取信息、获取知识的方式之总和。
  
  2 数字化时代受众阅读习惯之流变
  信息爆炸、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信息传播的网络化对当代受众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造成了影响和冲击。阅读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本质上已经发生变化,具体可从阅读内容、阅读方式、阅读理念等层面进行总结。2.1阅读载体、内容呈现个性化、多元化趋势
  如今是一个图书海量出版、知识“过剩”的时代。数字化时代带来的后现代主义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知识的整体版图,模糊了学科之间、国家之间、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的界限。它在消解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界限的同时,也提升了大众阅读文化的地位。[3]知识界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局面,表现在阅读领域则是进入了细分的多元化时代。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迅速进入了从传统阅读到多媒体数字化阅读的转变。从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及其他阅读器来获取信息,从媒体的形式来说,除纸质介质的媒体阅读外,各种新的媒体阅读方式进一步扩大,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另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显示,国民纸质阅读率从1999年的60.4%下降到2007年的34.7%,首次低于电子图书阅读率,后者的数字是36.5%。新型数字化、网络化阅读趋势势不可挡,国民阅读步入数字化时代,呈现出年轻化、高知化的趋势。 2009年 8月1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头条新闻是:据新闻出版署权威发布,今年我国的数字出版产值达到了750多亿元,首次超过了传统出版业的600亿元。
  一方面,数字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将人们带入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立体虚拟世界。新的资讯和前沿信息来源广泛、内容丰富,信息更新速度快,不论是娱乐休闲还是获取信息,都能够较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数字多媒体技术支持的动画、图片、音乐等多种形式辅助展现信息内容,给受众以视觉、听觉上全方位的感受,表达直观、界面美观、兼顾图文、声情并茂,信息传递更加人性化,且速度快、成本低。
  另一方面,由于名著、文学、专业典籍要求较高的专注程度和理解时间,而数字阅读时易造成视觉疲劳、注意力转移等问题,加之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由此受众对经典、专业典籍的阅读还是倾向于纸质文献,以便进行重点、深度阅读,得以深入思考。
  在非线性、充满链接的环境下,网络阅读只是为了获取一些平面的知识,适合即时性的学习,受众阅读只是在众多信息中筛选所需内容进行拼凑,形成直截了当的答案,是一种机械的复制和增加,而非深层次的思考和体味,更像是一种文化消费行为。与传统阅读载体所具有简便易行、知识思辨性的特征相比,数字化阅读存在非经典化、欠缺文化积淀的问题,而这正是传统阅读之所长。传统文本中存在着一个文化传统,当受众阅读时会进入这个文化传统中思考,从此意义上来说,网络阅读仍然无法替代传统纸质阅读。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