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县级公共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角色定位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卢敏叶 时间:2014-06-25
  3 县级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角色定位
  
  县级公共图书馆参与非遗的保护,是新形势下历史赋予的一项重要任务。但如何参与,它的角色定位在哪里,这就值得商讨了。笔者前面也提到过,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重点是“收藏”。但是这个收藏还分为“被动收藏”和“主动收藏”。所谓“被动收藏”就是你拿文献来,我放人文库里面;而“主动收藏”则要参与收集、整理、收藏的全过程。定位不同,收藏利用的效果就会大大不同。
  3.1 县级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缺住
  3.1.1 认识不到位。非遗的保护工作是近年的事。对这一工作的认识不到位,不仅是因为图书馆本身理解不透彻,文化主管部门亦如此。一些地方政府出台的非遗保护方案中,竟然没有把图书馆列入参与单位的行列,忽视了图书馆在非遗保护工作中的作用。
  3.1.2 坐享其成,收藏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就图书馆本身而言,由于认识不到位,没有把收藏非遗当成图书馆的一项基本职能,不参与收集、挖掘、整理全过程工作,只等其他单位如文化馆(站)调查、收集、整理形成文字资料之后,再从他们的手中接过现成的资料,放入地方文献专柜收藏。这样被动地接受后期资料进行保管的做法,导致了对收藏的非遗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比如,我县有关南壮民歌、民问小调的资料,尽管文字记载了它的形成年代、历史沿革、发展兴衰,但如果没有亲自深入收集,就不能深切感受到民间歌手现场演绎这一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与感情。
  3.1.3 服务滞后,仍停留在纸质文献的保管上。非遗的收藏内容,包括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图片资料、音频资料、视频资料等。但是就现状来看,收藏单位没有充分发挥现代科技手段来处理各类音像资源,达到“藏”为所“用”的目的。
  3.2 主动介入,全程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县级公共图书馆参与非遗保护工作,承担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开发文献资源、传递知识信息等主要功能。而非遗知识处于一种活态的文化环境之中,作为活态文化的表现形式与文化空间密切相关,其存在形式的特殊性决定了自身难以长期保存的特性。对此,图书馆应当摒弃过去只收藏保管的观念,发挥自身拥有专门人才、先进现代化设备的优势,在资料抢救工作和后续的资料整理、数字化、保存、保护等多方面对非遗进行声音、影像原生态存储,将“活态文化”物化为有形的文献进行永久保存。比如上述民族民间的民歌小调,我们在全程参与过程中,对其进行图、文、声、像相结合的立体方式的记录,以笔录、摄影、录音、录像等方式真实记录下现场考察成果,并将其进行数字化处理,使得这些民间艺术得以保存和再现。
  此外,在本地区申报非遗的工作中,县级公共图书馆应发挥自身拥有本地区政治、文化、历史等地方文献资料的优势,从馆藏地方志等文献资料中对有关非遗的资料信息进行发掘、整理,提供线索,进而参与本地区非遗的田野调查工作,对本地区非遗进行确认、立档、记录、整理。县级公共图书馆在整个非遗保护工作中,要认准了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是被动的只做“保管员”,而是先当“采购员”,再做“保管员”。
  总之,县级公共图书馆参与非遗的保护是一个新的课题,如何参与保护以及保护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收藏只是保护工程的基础,如何协调与其他参与部门的合作关系,又是另一个重要的话题。县级公共图书馆作为当地一个信息资源大库,在非遗保护工作中需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并积极参与其中,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