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数据库的非特色现象举例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4-06-25
特色书目数据库是文献典藏机构结合馆藏特色、行业特色而建设的专门文献特色数据库。同样,我们也可以将特色书目数据库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基于馆藏特色的,以地方文献特色数据库为代表;一种是基于行业或学科特色的。在实践中,这两种类型的数据库也出现了融合的倾向,如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的“馆藏中医古籍目录数据库”,就可以看作是建立在馆藏基础之上的关于中医学科的特色书目数据库。
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是最常见的特色书目数据库之一,同时也是在收录标准上最不易统一的特色数据库。如“武汉图书馆藏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中,收入了《张之洞评传》。因为张之洞长期在武汉当官施政,在武汉近代史上占据有重要的地位,所以,虽然张之洞是河北人,其研究资料中多牵涉到武汉,当然可以算是武汉地方文献。然而,张之洞的著作,如《张之洞全集》,乃至在武汉创作的著作的单行本如《劝学篇》等,却又没有当作武汉地方文献处理。在上述书目数据库中,发生在武汉的武昌首义,以及以此为中心的辛亥革命方面的文献,作为重点馆藏得到了一定的反映。但是,该数据库收录了《辛亥革命研究》这样不限于武昌首义的文献,却又将《辛亥革命史料选辑》、《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等作普通馆藏处理,至于如《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这样的文献,当然也就没有收入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了。尽管有理由对此做出解释,但是,过于严格的收录标准不仅会使建设者自身无所适从,也在客观上造成了学科体系的割裂。
复旦大学图书馆的“明清人文集书目”数据库,属于基于学科特色建设的特色书目数据库。其中“清人文集书目”部分,收录了部分出生于清代,卒于民国期间的作家作品。在全部9200多条“清人文集书目”的数据中,至少有一百多条应属于“民国文集”,其中如徐世昌、罗振玉、叶德辉、梁启超、王国维等,更是民国时期的煊赫人物,史学上从未曾以“清人”视之。然而,这些人物在晚清多已成名,其作品也或多或少与晚清文化、时政等有关,研究晚清历史文化,绝不能跳过他们。所以,虽然在历史分期上这些人物属于“民国人物”,但是,从创作时间、学术研究的角度看,将他们的部分著作或著作的部分视作“清人文集”,扩大数据库的收录方位,有一定的道理和必要,也更能全面反映清代文学创作的全貌,这是不能强行用人物的历史分期、严格的定义来规范的。
3 非特色现象分析
由以上个案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大多数的单一选题、特色主题,都可能需要有相关信息予以补充,才能更完整、全面的反映主题。它不以我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这是科学规律。想像一下,没有薛涛的唐代四川文化是不是黯淡了许多?没有梁启超、王国维这两位学术大师的晚清文坛是不是疲弱了许多?我们在建设特色数据库的时候,必须兼顾那些围绕主题内容的信息。以特色主题为基础,以全面、丰富的内容为骨干,才能使数据库在科学研究上更具价值。如果因为建设的是“特色数据库”,就一味地拒绝与之血脉相连的其他信息,数据库将陷入支离的窘境。事实上,从以上简单的个案分析中,我们也可以得知,实用价值高的特色数据库,恰恰不是“纯粹”的“特色”数据库,而呈现出更多的非特色化趋势。
明确这种现象的存在,既有利于理解数据库的建设和应用特征,也有利于以特色数据库的广泛建设为基础,在技术准备、统一人口等方面加强研究和合作,形成特色数据集合,最终形成面对使用者的以数字化信息集合数据库为载体的相对(虚拟)整体,满足不同的信息咨询需求。笔者认为,明确特色数据库中的非特色现象,还可以引申出特色数据库建设的非特色化趋势问题,而这必将是下一步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