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雨 传承文明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丰雨滋 时间:2014-06-25
  大家走出馆门,主动为读者服务。1953年,试办临桂县同化乡农村图书室,成为走出馆门主动为读者服务的典型,受到文化部社文局和中南区文化部社文处的通报表扬。这样的主动服务还延伸到工厂、农村、街道、机关、部队,甚至桂滇铁路工地、青狮潭水库工地等,形成了一个遍布桂林城乡的图书流通网。
  我馆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1950年起,为响应国家扫除文盲的号召,开办了工人夜校和妇女夜校。在馆内及工厂、农村、街道、学校建立读书小组,举办各类读书报告会、座谈会、专题陈列展览,成为重要的宣传教育基地。
  努力开展科技服务。1956年,先开辟科技阅览室,后来又设立参考研究室,集中开架陈列工具书和科技书刊,随时接受读者咨询,协助查寻资料,编印数百种书目索引、资料汇编。深入工厂、农村,开展对口服务和跟踪服务,与武鸣华侨农场、西津水电站等单位建立邮寄借书关系。尤其是在上世纪60年代困难时期,利用科技知识,成功培养出大量的小球藻,并广泛传授了这种技术,此举在桂林地区做出了名声。
  桂林图书馆还充分发挥理论技术优势,除辅导桂林、柳州两专区和梧州半个专区的各类图书馆馆室的业务外,还于1951年创办《广西图书馆简讯》,刊登本馆及全国各地图书馆人的工作经验,沟通信息,翻译介绍苏联图书馆学有关知识,成为当时全国图书馆界仅有的两份馆刊之一,颇受图书馆界的赞誉。
  在“文化大革命”的非常时期,桂林图书馆馆员工置个人安危于度外,及时请来军管会维护安全,保护了人民的知识财产,使桂林图书馆的书籍没有遭受到任何损失。
  
  4 时代福音,培本补元(1979—199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为我国的全面复兴带来了福音。桂林图书馆也迎来发展的春风:各种基础业务工作随之不断恢复,大批社科和文艺书刊得以与读者见面。1980年,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借阅工作向科研、生产服务深化,开辟参考阅览室。开始兴办教学,为我区图书馆界培养了大批图书情报专业人才。藏书建设注重地方特色,全力征集、补充广西地方文献,此时征集到包括(清)罗辰绘制的《桂林山水》(画集)、稀见本《粤璞》、唐景崧手稿、陈继昌手迹《双节堂庸训•应世》、黄华表遗藏在内的第一批赠书。1985年重新开展馆外图书流通点服务,延长开放时间,扩大邮寄借书、馆际互借、预约借书等业务,方便了读者,提高了文献利用率。1988年,成立桂林市图书读者协会,以“读书、交流、成才”的宗旨,每年组织开展各种读书活动。[6]
  
  5 抓住机遇,一日千里(1991—2009)
  1991年5月,随着扩建的安新洲新馆舍的竣工开放,桂林图书馆紧紧抓住机遇,以信息化、自动化为依托,使该馆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
  1991年底,先后建立起了中文图书采购、编目、连续出版物管理、参考咨询、图书外借流通等子系统,开始了馆藏书目数据库、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建设。至1996年底,计算机应用已覆盖全馆各业务部门,形成一定规模,使桂林图书馆成为广西第一个将计算机系统应用于业务工作以及与国家大型文献信息系统连接的公共图书馆。1997年,开通了互联网服务,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域名为“gll-gx.org.cn.”),使读者在办公室或家中就能查阅图书馆信息的梦想变成了现实,由此成为广西第一个上互联网服务的公共图书馆,也是当时全国少数几个上网服务的公共图书馆之一。至此,我馆建成了集数据制作、检索服务和计算机培训于一体的图书馆计算机网络体系。1998年,馆计算机网络系统获得文化部该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年7月,馆网站被评为“中国优秀文化网站”。桂林图书馆自动化建设时间短,投入资金少,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业务管理和服务的自动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利用计算机技术,读者在很短时间就能查找到他们所需要的书刊;通过网络,读者无需到馆查阅目录,即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悉桂林图书馆书刊收藏情况;在专题文献信息检索服务上,大大缩短了服务周期,使读者人数迅速增加。
  1997年3月,桂林图书馆经广西科委考核认定为自治区级科技成果检索查新机构,在全国首开了以公共图书馆身份获此资格的先例。利用科技查新,桂林图书馆将信息服务深入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社会服务阵地从区域型服务走向开放型服务。2003年,南宁、玉林、柳州等地用户开始陆续接受桂林图书馆的科技成果检索查新服务。到2008年底,查新项目已由1997年的28项增至427项,累计近4000项,其中多项获得市级、自治区级科学进步奖及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等各类奖项。通过查新,与广西师范大学、广陆数字测控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岩溶地质研究所、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柑橘研究所、桂林南溪山医院等地方科研单位和支柱企业建立了长期、良好的文献信息服务关系。为了更好地为广西各个企事业单位及科研院所服务,从为单位主动查新,衍生出项目情报调研、定题跟踪服务等配套服务。桂林图书馆的固定服务对象桂林三金药业集团公司、燕京啤酒(桂林漓泉)股份有限公司、昊华南方(桂林)橡胶有限责任公司等,都是年上缴利税上亿元的大企业。
  自党的十七大提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来,桂林图书馆认真践行这种文化功能,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中坚力量,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积极参加文化共享工程建设。2002年6月,桂林图书馆被文化部确定为广西省级分中心,成为全国首批试点建设单位,负责广西北部地区的文化共享工程建设。通过文化共享工程,完善了该馆的计算机网络硬件建设,资源存贮空间达到18T,搭建了VPN管理系统,增强了对县级支中心的远程管理能力。在数字资源建设上,建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全文数据库,以及广西抗战文化、刘三姐文化、广西农业科技、广西科普等专题资源,资源涉及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根据文化厅部署,逐步完成桂北地区基层点建设。通过办班、面授、远程辅导等方式,为基层培养了大批技术骨干,提高了基层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通过与各级支中心一道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把图书馆服务延伸到了农村,让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使农民朋友接触到电脑技术,学会利用各类农业、科技、文化等信息。自建信息网页,加强农村对外的宣传与交流,使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走上致富的信息快车道,增强了先进文化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自2006年4月起,桂林图书馆周末公益讲座“桂海讲坛”在固定的时间、地点开讲,向广大群众传播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在此基础上,2007年7月,作为承办单位又参加了桂林市政府着力打造的桂林文化品牌“桂林百姓文化大讲坛”。如今,桂林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这两个重要阵地,已经成为桂林市民不可或缺的“城市教室”。同时,在展览场地紧张的情况下,建起了“桂图展览”,每年通过自办及与兄弟馆共享展览资源等方式,开展摄影展、图片展等多种展览活动。
  为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让更多的人享有图书馆服务,于2003年建成并开放了广西第一个盲文有声读物阅览室。将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延伸到视障残疾人身边,让视障读者在图书馆里可借助现代的语音计算机设备拓展生活空间。2007年5月,桂林图书馆在施行免费阅览的基础上增加了为特殊群体免费办证的服务,2009年7月又推出取消读者借书证工本费、借书证年度验证费等免费服务项目。为方便读者,2008年开通读者网上服务系统,实行网上续借服务,使读者可远程阅读100余万种电子图书和2?000多种3万多册畅销期刊,这些措施的实施,吸引了更多的读者来到图书馆。至2008年底,桂林图书馆年接待读者为70余万人,馆藏总量达228万余册。[6]
  百年了,桂林图书馆能够在百年华诞之时久而弥新,愈加焕发出旺盛的生机。这是几代桂林图书馆人艰苦开拓、锲而不舍的奋斗结果,也是各级领导长期关怀支持的结果。
  百年,对于整个文化的历史长河来说也许只是微波涟漪的一瞬,对于一个文化个体来说则可成就一篇华章,站在时间的门槛上,桂林图书馆应该恪守先辈们一脉相传的宝贵精神,恪守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秉承公共文化服务的理念,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再创佳绩。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走过百年的桂林图书馆,未来必将更加辉煌!
  
  [参考文献]
  [1]抚部院批学司详拟令投考优拔职暨考保送举贡各生捐款开办图书馆缘由文[J].广西官报:排印本,清宣统元年(1909)(36):441.
  [2]广西教育总会会长唐钟元、陈智伟等.广西桂林图书馆募捐启[Z].清宣统三年(1911)二月,桂林图书馆藏原本.
  [3]杨家骆.中国图书大辞典百种之六十七种(仰风楼丛书十种之一):词典馆版:图书馆年鉴(创刊本)[K].南京:中国图书大辞典编辑馆、中国学术百科全书编辑馆合组,民国二十四年(1935)三月四版:31366.
  [4]唐现之.广西省立桂林图书馆之过去现在及未来[N].广西日报(桂林版),1946-09-28(3).
  [5]蒙贤征.桂林图书馆的近况[N].广西日报(桂林版),1947-06-18(4).
  [6]广西桂林图书馆业务办公室.广西桂林图书馆年度总结[R].1980-2008.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