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图书馆非师范专业文献资源建设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潘桂芳 时间:2014-06-25
  3.2调整馆藏结构,建立多种载体文献保障体系
  根据非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图书馆馆藏结构,建立多种载体的文献体系,是非师范专业文献建设的有效途径。
  3.2.1根据专业设置,调整优化馆藏结构。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馆藏始终坚持“读者第一”的宗旨。师范院校图书馆收藏文献要以学校重点学科和新兴专业建设为主,兼顾其他学科学术性和前沿性文献的收藏。新兴专业大多是非师范专业,其馆藏文献是图书馆文献建设的重点,图书馆要积极跟踪专业教学导向,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采集文献。同时还要注意吸纳新专业领域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成果的书籍和电子文献的入藏,以保证非师范专业文献的实用性、完整性和连续性,满足师生对教学和科研的文献需要。
  3.2.2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多种载体文献体系。非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生产、管理、服务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重点面向基层的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从根本上说,要求毕业生具有丰富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适应工作岗位快等特点。图书馆必须依照非师范专业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确定需要的文献类别、内容和形式,建立多种载体文献体系,为教学和科研提供切实有效的文献信息保障。
  纸质型文献建设要求“专”而“精”。纸质型文献是读者学习最有效的资源,因此图书馆的纸质型文献资源一定要“专”,即所入藏的图书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适合非师范教育的需求,可有效地帮助学生增长专业知识和技能。随着纸质书籍和期刊价格的不断上涨,以及书刊种类和数量的不断增加,面对有限的图书购置费,非师范专业文献的入藏还应体现出“精”,即收藏的图书和期刊的质量高。为此,应重点加强对专业图书、核心期刊、新创期刊和外文期刊的入藏。专业图书理论基础深,适用范围广。专业核心期刊具有质量高、内容新颖、信息含量多、传播速度快等特点,能反映专业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有助于师生进行学术研究。新创专业期刊和外文期刊有助于扩大师生的视野,满足教学和科研的双重需要。
  电子文献建设要求“新”而“广”。电子文献多以数据化的形式出现,信息量大,能及时地反映学术研究的前沿动态,适合非师范专业发展的需要。因此,电子文献在馆藏中的地位与作用日趋重要。但对于经费有限的师范院校图书馆来说,合理购进电子文献是关键。其原则上要体现出“新”和“广”,即采集的电子文献信息要新颖,具有学科知识面广,学术性强,适用范围广的特点。在采集电子出版物和相关数据库等电子资源时,既要考虑广大师生的阅读需求,又要考虑图书馆的硬件设备条件。电子图书的采集,建议订购系统管理平台好的电子出版物,如超星、中数图电子图书。引进全文期刊数据库,可通过订购和租赁的方式,选择学科覆盖面广,专业水平高的数据库,如CNKI数据库。由于期刊文献信息有一定时效性,因此在保证期刊数据库信息完整性和连续性的前提下,应以当年出版、发行的数据为主要采集目标,及时为师生提供学科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等前沿性的文献信息资源。另外,Internet网络上信息浩瀚无边,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宝库。师范院校图书馆应注意网上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加工和开发,充分利用网上免费资源来弥补非师范专业文献馆藏不足。
  3.3建设特色馆藏
  《现代汉语词典》对“特色”的定义是“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由此可见,师范院校图书馆馆藏特色,就是图书馆自身具有独特的馆藏结构,在某一学科和专业领域的文献资源形成一定规模和系统,文献结构合理,内容丰富,专业性强,保存和利用价值高,重点收藏突出,体现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多我全,人全我新”的特点。特色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积淀,建立非师范专业文献特色必须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课程设置,特别要围绕非师范专业重点学科的专业建设,收集各种不同载体的文献信息,形成较为完整的文献体系,并根据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及时调整更新,始终保持文献信息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同时,要极大地调动馆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深化馆藏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强资源利用的信息反馈,努力实现非师范专业馆藏资源与本校实际情况的最佳结合,使文献收藏特色充分显现。
  
  【参考文献】
  [1]何莉娜,蔡国春.我国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发展的历史回顾[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报,2007(4).
  [2]马启花.新形势下师范院校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策略[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21).
  [3]邓梅.师范院校图书馆如何为教学改革服务[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