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信息环境下中小型公共图书馆优化馆藏结构的思考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4-06-25
[关键词]优化馆藏结构;信息环境;中小型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其立身之本是馆藏资源,它是一个图书馆开展各项服务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随着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普及,图书馆馆藏结构由传统的印刷型文献发展到 了电子型文献、网络型文献,其空间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 并存的态势。在新的网络时代下,衡量一个图书馆的价值远不只是看它的藏书的多少和规模 的大小,还要看其馆藏特色、资源开发、检索体系等。因此,在新的信息环境下,优化馆藏 结构,尤其是中小型公共图书馆优化馆藏结构的问题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1 中小型图书馆馆藏结构面临的困惑
馆藏资源结构是指图书馆馆藏体系中不同藏书成分、不同学科内容、不同收藏水平的藏书间 的关联组合形式,它反映藏书体系各部分的有组织形式及相互关系,规定着为同学科、类型 、水平的文献在藏书体系中所占的比例[1]。它们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构成整体的 馆藏模式。
1.1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馆藏的困惑
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资源是经过图书馆搜集、整理、存贮并标有图书馆特殊收藏标记符号的 馆藏文献。它强调文献的拥有权,图书馆必须通过对文献的“拥有”才能提供服务,图书馆 文献资源局限于以印刷型为主的馆藏文献。在实践过程中,大多数中小型公共图书馆 一方面购书经费紧缺,一方面追求“小而全”的采购模式,既不能增加应有的知识信息量 ,还造成人力,财力负担,另外也没有藏书体系的评估和文献资源建设的整体目标。长 期 以来中小型图书馆对开展馆藏文献评估认识不足,我国图书馆定级评估标准也没有对该项工 作设置相应的评估分值和具体的评估办法,因此对文献缺少宏观调节和总体控制。诸多方面 的因素从不同的环节、不同的角度 ,不同的层次直接影响到馆藏资源结构上的变化和走向,甚至使之失去平衡,并最终导致馆 藏体系的价值取向发生偏离。
1.2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馆藏结构面临的困惑
在新的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馆藏资源强调的是“存取”,是通过网络获取的虚拟馆藏,电子 信息资源作为非纸质资料成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图书馆通过“存取” 可以节省大量的购书经费,可以省去文献加工维护的环节,可以节省图书馆建筑的空间和存 储设备的空间。另外,虚拟馆藏更新速度非常快,使用便捷。但“存取”这一模式也存在着 可靠性和安全性差,受文献提供方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政策等因素的制约[2]。
2 新形势下的中小型图书馆发展状况
目前,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发展极不均衡,东、中、西部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小型图书馆的差 异更为明显,图书馆的馆藏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呈现地域性差异。部分落 后地区的中小型图书馆,馆藏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图书资源稀缺,新书资源几乎枯竭。在剔 除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假大空书籍外,有价值的文献寥寥无几,即便是有一定的购书经费 ,由于文献种类不断增加,书刊价格不断上涨,而购书经费却保持在原来的水平,这导 致新书越来越少,畅销书很少能在图书馆找到踪影。而昂贵的网络建设、数据库建设更是需 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以柳州图书馆为列。地处广西中北部的柳州虽然是广西的工业重镇,但广西在华南沿海地 区属于欠发达地区(近期国家发布《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广西列入西部地区),柳州图书 馆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的市级图书馆的发展水平有着明显的差距。柳州市图书馆于1956年 恢复图书馆建制,基础薄弱、馆舍面积小,又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停滞不前的十年,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才有了新的发展。陆续建起 了11367平方米的新馆舍,增设了地方文献阅览室、少儿图书馆阅览室、电文文献阅览室、 古籍文献阅览室等特色阅览室,截止2008年,经过50余年的积淀现拥有各种载体的实体文献 总藏量为83万余册(件)。
馆藏结构种数册数占本馆总藏量
的百分比中文图书22676552591263.36%中文刊物439111865914.3% 古籍及民国文献—513886.2% 地方文献(书、刊)5745163011.93% 外文图书5796293233.5% 电子文献77078609447.56% 其他—280203.15%馆藏文献以中文图书为主,其中文学类占中文图书总藏量的30.78% 、艺术类占8. 24%、经济类占12.11%、历史地理占12.34%;其次是中文刊物,通俗、科普、休闲消遣型 刊物占全年总订购量的39%以上。虚拟馆藏文献相对薄弱,仅购买了清华同 方数据库,馆藏特色文献的数字化正处在起步阶段。
另外,虽有83万多册(件)的实体馆藏,但能提供外借 的只有中文图书,其中有近12万为社科样本藏书,不予外借,加之大量的图书陈旧破损。这 种情况难以满足读者的借阅的需求,读者抱怨新书少,好书难觅是常有的事。
3 优化中小型图书馆馆藏结构的思考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网络环境中,图书馆馆藏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注重数量指标 ,文献学科覆盖率为目标的馆藏结构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小型图书馆应探索出适合 自身的发展馆藏结构战略[3]。
3.1抓住机遇,用好政策
以党的十七大“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益性文化服务建设乡村的 文化设施建设”的方针政策为契机,以2008年11月1日起施行的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国土资源部、文化部共同批准发布《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为依据。积极与政府职能部门勾 通,争取政府加大购书经费投入。
新实施的《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是公共图书馆建设项目科学决策和合理确定项目建设、投 资水平的全国性统一标准,是编制、评估和审批公共图书馆建设项目建议书及可行性研究报 告的依据,是有关部门审查公共图书馆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和检查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尺度。 该标准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3.1.1确立了以服务人口为主要依据,确定公共图书馆建设规模的原则。今后公共图书馆的 规模大小,不再完全取决于行政级别,而主要依据服务人口。服务人口在20万以下的,建设 800至4500平方米的小型公共图书馆;服务人口在20万至150万的,建设4500至2万平方米 的中型公共图书馆;服务人口在150万至1000万的,建设2万至6万平方米的大型公共图书馆 。以服务人口为主要依据确定公共图书馆建设规模,是公共文化服务“以人为本”“普遍均 等”“惠及全民”原则在公共图书馆设施建设上的具体体现,符合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规律 , 也符合国际惯例,它将为构建覆盖全社会的普遍均等的图书馆服务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3.1.2形成比较系统的基于公共图书馆建设现实水平且具有一定前瞻性的控制指标体系。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未来5至10年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规模控制的主要指标,如人均拥有公共 图书馆藏书0.6至1.5册,千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坐席0.3至2个,千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 6至23平方米,同时还提出了公共图书馆每平方米的藏书量、单个阅览坐席占用面积、使用 面 积系数等基本测算指标。为了增强适用性,标准还引入了服务功能、文献资源的数量与品种 以及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三个因素,对公共图书馆的建设规模加以适当调整。一系列控制指 标 的形成,不仅使“以服务人口为主要依据”的原则得以具体化,使公共图书馆建设的藏书量 、购书经费规模控制有据可依,有章可寻,而且对未来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评 价、发展目标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