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界》(1998—2007)载文及作者信息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杨立社 时间:2014-06-25

  
  2.4 核心作者群的分析
  科技人才的数量和其论文质量是衡量一门学科发展程度的重要测度指标之一[1]。按照E·加菲尔德的观点,作者的论文数量与科技成果成正相关。因此,发表论文的数量可以作为评价科技人才的一种依据。
  任何一种期刊的周围都聚集着不同的作者群体,而核心作者群是指在该期刊上发表论文较多,对期刊影响较大的作者的集合体。当一篇论文单独出现时,并不能反映学科的发展规律,只有大批论文形成的文献流才能呈现出规律性变化,核心作者群是形成文献流的骨干力量[4]。他们发挥着导向作用,并不断将学科研究推向新高度。根据普赖斯的理论,核心作者发表的论文数按下式[5]计算:
  N1=0.749(Nmax)1/2
  式中N1为核心作者至少应发表的论文数;N max为统计年段内,最高产的那(几)位作者的论文篇数。只有那些发表论文数在N1篇以上的作者,才能被称为核心作者。在这10年里,作者发表论文的最高数量为17篇,Nmax = 17,从而求出N1=3.08篇。由于论文篇数必须取整数,所以N1值取3篇。也就是说在统计年段内,发表论文在3篇以上的作者才能称为该刊的核心作者。
  核心作者人数为30人,占作者总人数的5.11%,其中有25人来自广西,占核心作者总人数的83.33%;核心作者共发表论文177篇,占论文总数的21.93%。其中有142篇论文来自广西,占核心作者发表论文总数的80.23%。这些数据很好地说明了这部分作者在该刊中的核心作用。
  表6列出了统计年段内在《图书馆界》上发表论文数量在4篇以上的作者的姓名、发文量及其所属单位。我们可以看出发文量最高的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郁青,在统计年段内共发论文17篇,核心作者的应发文数量就是根据郁青发表文章的数据计算出来的。另外武旭、刘俊英、蓝凌云等人的名字也多次出现在作者群中,可见他们对该刊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是该刊发展的主力军和坚强后盾。
  
  2.5 作者的职称情况
  由于受信息来源的局限,本人仅获得了2003—2007年20期共416篇论文作者的职称情况,按照现有数据统计,416篇论文中有194篇来自于中级职称的作者,占论文总数的46.63%;有51篇是副高级职称的作者,占论文总数的12.26%;有20篇来自高级职称的作者,占论文总数的4.81%(此数据仅供参考)。
  
  3 结 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图书馆界》有着明确的办刊方向,对教学、科研的指导性强,作者群、读者群分布比较广泛。作者的单位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和图书馆,这使该刊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另外该刊还较大数量地登载了市、县级图书馆、中等专科学校作者的文章,说明该刊更加关注基层图书情报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的提高。《图书馆界》在服务基层、传递信息、传播经验、培养人才、推广最新研究成果等方面,为推动我国特别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图书馆事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全 华,李铭珊.《地理科学》载文作者群统计分析[J].地理科学,2001(6).
  [2] 王崇德.科学论文作者的研究[J].情报学报,1982(2).
  [3] 宋晓燕,王惠翔.中国环境科学专题文献研究[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1993(4).
  [4] 段 和,史文海,俞 立,胡桂英,孙洪芳.探讨期刊论文发表数量和核心作者群的重要意义[J].临床荟萃,2004(8).
  [5] 邱均平.文献计量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