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传统伪书与现代伪书的异同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娜 时间:2014-06-25
  3.2 不同之处
  3.2.1 诬善。在古代,书籍有时是政治斗争的工具,因此,有些人造作伪书,是为了诬毁旁人。如《涑水记闻》,是后人假司马光之名痛抵王安石。而在现代,书籍已很少是政治斗争的工具。
  3.2.2 政治逃禁。古代有的处于独断专权统治的没落时期,大批文人学者因受所处年代的体制束缚,如“文字狱”或各种政见、称谓的忌讳,使得大批著书不能以真正的名义流传,不得不改题作者,遂成伪书。而在利益充斥的今天,这种情况并不多见。
  3.2.3 伪书管理缺位[7]。在古代,图书出版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体制,在这一环节中出现伪书一般都是无意作伪。大体可以分为几种情况:因篇中有某人名而误题,如《周髀算经》一书,当属汉人作品,原书作者不详,后人因起首有“周公问于商高曰……”的话,遂误为周公所作;因书中多述某人行事或言论而得名,如战国西汉时代的《孝经》一书,不但不是孔门著作,而且不是先秦遗书,乃汉儒抄袭《左传》,易以己见杂凑而成,后人因为里边讲曾子的话及曾子所做的事很多,就以为曾参所作,实为大误;不得主名而臆推妄题,如《难经》,是中国医学界最有名的古书,当系东汉末三国时人所作,因为扁鹊是战国时代最有名的医生,非他似乎不能有此杰作,于是后人因摸不着主名,便算作他的名下了;本有主名,不察而妄题,如《越绝书》,作者不愿标明主名,故意在书后作了四句隐语:“以去为姓,得衣乃成。厥名有米,覆之以康”,我们依这句话,可推出作者姓袁名康,但后人不察,以为书中多记吴越之事,因孔门弟子中,只有子贡曾到越国,就指为是子贡所作,大错而特错了。
  在今天,这种作伪一般都是有意作伪。大多数出版社是在明知道自己出版的是伪书的情况下,为了牟取经济利益,仍然让伪书问世的。书号本是自然形成的资源,但在目前却变成了出版社的资源,并且在需求的推动下被市场化了。但假如没有对买卖书号这一潜规则的默认,我们就看不到出版市场的繁荣,很多现在能出的好书就出不来。某著名出版社的一位编辑认为,出版社的资源、利润分流到书商手里,实质是国有资产的流失。
  
  4 传统伪书与现代伪书在辨伪方法上的比较
  对于传统伪书的辨伪方法梁启超总结出大体以下有六种:
  (1)从著录传授上检查。古书流传有绪,其有名的著作,在各史经籍志中都有著录,或从别书记载他的渊源。若突然发现一部书,向来无人经见,其中定有蹊跷,如先秦书不见《汉书·艺文志》,汉人书不见《隋书·经籍志》,便十有八九靠不住。
  (2)从本书所载事迹、制度或所引书上检查。书中与事实文句,只有后人征引前人,不会前人征引后人,这是显而易见的。犯这类毛病的书,当然是靠不住,如《史记》载元帝、成帝时事,司马迁无论如何长寿,决不能见。故知《史记》有一部分靠不住。
  (3)从文体及文句上检查。文体各时代不同,如《黄帝素问》长篇大段的讲医理,不独三代以前,即春秋间也无此文体。用《论语》《老子》等书便可作反证。故此书年代,可定为汉,最早亦不过战国末。
  (4)从思想渊源上检查。各时代有各时代的思想,如《列子》里头有“西方之圣人”等语,其中和佛教教理相同者甚多。故知决为佛教输入后作品,决非庄子以前的列御寇所作。
  (5)从作伪家所凭借的原料上检查。造伪书的人,不能凭空一个字一个字创造,况且他既依托某人,必多采某人之说以求取信,但仍会露出马脚,如《古文尚书》把荀子引《道经》的“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和《论语》的“允执其中”连凑其来,造成所谓“十六字心传”,但意义毫不连属。
  (6)从原书佚文佚说的反证上检查。已佚的书,后人伪造。若从别的书发现所引原书佚文,为今本所无,便知今本靠不住,如司马迁从孔安国问故,《史记》释《尚书》皆用孔义。东晋晚出《古文尚书》孔传,文字和释义都不同《史记》,故知决非安国作。
  对于现代伪书的辨伪方法民间反伪书第一人姜汝祥总结出了一套“三看一查”辨伪书的方法[8]
  一看。看“著”还是“编”,“编”的书慎选。书有“著”“编”之分。“著”是指书的内容都是作者原创(如有引用,会在文中标明);“编”是指书的内容非原创,是编辑人员搜集的资料,整理后完成的内容。“主编”“编著”和“编译”都属于“编”。
  二看。看版权页的英文说明,版权页无英文说明或说明不完整的外文书可能是假书。版权页应该注明该书的英文书名、作者、版权、时间等,没有的慎选。但现在的假书已经开始在这一页造假,编写假的版权,所以即使版权页的标注齐备,也不能就确定书为真书。
  三看。看目录和内容。目录或内容属典型中国文风的外文书可能是假书。—般假书的目录结构和具体内容带有典型的中国味道,而外国图书的语言一般是跳跃式的、轻松活泼的。这一点与传统伪书中第三、四辨伪方法有类似的地方,都是从文风、思想、文体上来辨别。
  一查:查询英文书名和作者。英文书名或作者在亚马逊书店(AMAZON)或Google上搜索不到的—般是假书。
  
  [参考文献]
  [1] 梁启超.梁启超论清学史两种[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
  [2] 史玉娜.伪书现象及治理对策[J].中国出版,2005(7):58?—59.
  [3] 梁启超.梁启超国学讲录二种[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4] 毛凌文.伪书脞语[J].图书馆论坛,2004(8):203—204,214.
  [5] 曹 英.伪书成因与治理再探讨[J].中国出版,2005(7):56?—57.
  [6] 陈 实.伪书在管理文化领域跑马圈地[J].每月杂谈,2005(10):72.
  [7] 汪修荣.伪书现象的反思[J].八仙桌,2005(3):54—56.
  [8] 姜汝祥.三看一查辨伪书[J].中国防伪,2005(5):46.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