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4-06-25
2.2.1 政策基础。与公共图书馆不同,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内部机构,高校母体是其主要服务对象。尽管地方农村文化建设对高校图书馆的参与有迫切的需求,但如果没有国家政策的支持与引导,图书馆的参与则缺乏政策的合理性与驱动力,难以统一认识,进行有连续性的建设。
2002年2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二十一条规定:“有条件的高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这一规定明确了高校图书馆除具有“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职能外,还具有服务社会的责任。
200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各行各业都要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充分发挥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作用,加大城市经济对农村的辐射,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资源对农村的支持,加大城市科技、教育、医疗等方面对农民的服务。要形成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导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知名人士、志愿者对乡村进行结对帮扶,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浓厚氛围。”上述指导思想,规定了高校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职责,也提供了图书馆对口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基础。
2.2.2 理论与实践基础。图书馆的社会职能研究认为社会教育是图书馆重要的社会职能,社会中的每一个公民都有平等的权利利用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进行学习,获取知识。国际图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校图书馆宣言》在“学校图书馆的目标”中指出“应当在整个学校或更大范围内,提高促进图书馆的读书活动、馆藏资源建设以及服务工作。”在“运行与管理”中指出:“学校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必须向全校范围内的所有成员提供,并能在地方社区范围内进行运作。”图书馆界对面向全社会开放服务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新农村建设是图书馆服务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些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可以成为这一工作的理论指导和具体借鉴。
2.2.3 思想基础。目前,地方高校图书馆在自身发展与地方的互动的关系上形成一个共识,就是在依托地域特色培育图书馆特色的同时,要发挥馆藏与信息技术优势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以河池学院图书馆为例,通过组织馆员进行“图书馆特色培育大讨论”活动,明确了图书馆应立足地方,发挥馆藏与技术优势,以地方基层图书馆共建、特色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为切入点服务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发展思路,在思想上统一了馆员的认识,为参与新农村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
2.2.4 馆藏基础。地方高校图书馆是区域性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如河池学院图书馆馆藏图书60万册,电子图书45万册,引进《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斯普林格外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等中外文各类全文数据库7种,自建《刘三姐研究文献数据库》《黄庭坚研究文献数据库》《桂西北作家研究文献数据库》等特色数据库4种,馆藏无论种类、数量还是质量,在河池市都是首屈一指的。丰富的馆藏资源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新农村建设坚实的物质基础。
2.2.5 技术基础。相对于地方而言,高校图书馆具有先进、完备的技术设备。如河池学院图书馆拥有先进、完善的文献信息服务技术,可实现各类文献资源的收集、加工、检索、管理的自动化,二次文献的开发,提供书刊流通、参考咨询、电子资源查寻、文献传递等多层次读者服务。图书馆拥有网络服务器、大容量磁盘阵列、电子阅览室等先进的信息服务设备,以河池学院图书馆网站为平台,24小时向读者提供馆藏检索、数据库检索、电子文献下载浏览、随书光盘阅览、视频点播等全方位的网络文献信息服务,日点击量达到4000次以上,是地方网络上知名度访问量较高的站点。先进、完善的现代化信息服务技术与手段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技术基础。
2.2.6 人力资源基础。高校图书馆拥有一支学科全面,知识结构均衡、重视学习的专业人才队伍。如河池学院图书馆全馆专业技术人员大专以上学历占95%,员工队伍熟练掌握文献信息的组织和管理、网站制作、网络信息服务设计,专题数据库开发、数字文献资源收集与整理、自动化系统管理等专业技术工作,且馆员多来源于地方基层,大多有基层农村生活与工作的经历,熟悉地方农村情况。掌握现代信息服务技术和了解农村基层情况的高素质人才干部队伍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基础。
3 更新观念,拓展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3.1 继续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明确目标
全体社会成员平等获取信息,有利于推动全社会的和谐,符合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地方高校图书馆应当更新观念,践行平等服务,向农民读者开放,为农民朋友创造平等获取知识的环境和权利。在目前正开展的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中,地方高校图书馆应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为新农村服务的责任与目标。地方高校图书馆只有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敢于冲破不合时宜的观念束缚,与时俱进,大胆探索,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一展身手。
3.2 向农村延伸与拓展服务
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主要方式,应是其服务的延伸和扩展。馆藏借阅、文献传递、信息引导、参考咨询、读者辅导与培训是地方高校图书馆的主要服务方式。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图书馆必须走出学校将上述服务向广大农村延伸和拓展,通过送书下乡、捐赠设备,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进行“三农”信息服务等形式为农村读者服务。
首先,地方高校图书馆应通过定点帮扶、结对共建形式建立图书馆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长效机制。其次,将文献信息资源、技术设备和人才队伍的优势,通过基层文化机构将服务延伸到农村。具体的措施有:在乡镇文化站、图书馆设立借阅点,选择适合农民读者的农业实用技术书籍,定期送书下乡;举办农村信息员培训班,使他们掌握“三农”信息的采集和发布信息的技术;搜集、整合适应当地农村需要的“三农”信息,通过农村信息员发布至广大农户;利用学校、图书馆(文化站)等阵地,开展农民信息技能培训;收集最新农业科技影像资料,利用自己图书馆网站、乡镇文化站电教室或网络设施,宣传科学种养和科技致富技能;宣传《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大纲》,配合政府在农村开展科学素质教育活动,加快推进新型农民培养、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向纵深发展。通过图书馆信息和读者服务的延伸拓展,提升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进而促使农村经济增长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为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下一篇:浅谈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库的开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