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明代藏书楼建筑的文献保护功能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宁圣红 王艳翠 时间:2014-06-25
  1.2 天一阁——私人藏书楼的代表
  天一阁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月湖之西,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藏书楼。它的主人是明代著名的私人藏书家范钦。范钦生于1506年,卒于1585年,性喜藏书,每至一地,都千方百计地搜求书籍,到他去世时,藏书总数已达7万多卷,成为浙东地区藏书最多的一家。嘉靖四十年(1561年),他创建了著名的天一阁藏书楼。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是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它起源于河图,其思想文化内涵在《易经》中得以发展和升华。考虑到火灾对藏书楼的潜在威胁,范钦在天一阁的建设中贯彻了“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设计理念,力图以水克火,保护藏书及建筑不被火患吞噬。天一阁的命名即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根据叶昌炽《藏书纪事诗》的记载,“阁之初建也,凿一池於其下,环植竹木,然尚未名也。及搜碑版,忽得吴道士龙虎山天一池石刻,元揭文安公所书,而有记于其阴。大喜,以为适于是阁凿池之意相合,因即移以名阁”。根据这一说法,《龙虎山天一池记》中所引汉人郑玄注《易经》“天一生水”“地六成水”之语,在很大程度上诱发了天一阁的命名。另据王先谦《东华续录·乾隆》卷七十九,“传闻凿池之始,土中隐有字形如‘天一’二字,因悟‘天一生水’之义,即以名阁”。这些说法,充分证明了“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思想对范钦天一阁命名的影响,虽然有近于迷信,但是这起码证明了范钦在藏书楼建设之初即充分考虑了防火的因素。为了贯彻这一思想,天一阁被建设成为二层硬山六开间形式。楼上六间打通为一间,为藏书和阅览之处,仅以书橱作为隔断,以应“天一生水”之说;楼下为厅堂之用,分六间,以合“地六成之”之理。全楼高下广深及书橱数目均为6的倍数。阁前之池亦以“天一”名之。楼下中厅的阁栅里更绘制了许多水纹以做装饰。
  作为一座普通的砖木机构建筑,天一阁的设计处处为了文献保护,处处实现着文献保护。一是防火。天一阁选址科学,位于“月湖之西,宅之东,墙圃周迥”。这样,藏书楼四周皆有空地,还建起了高高的围墙,可以防止邻舍火灾波及。而阁前的天一池常年蓄水,而且相传天一池与月湖相通,故池水终年不涸,有利于火灾的防范。另外,天一阁防火制度严格,“不携星火”登楼。二是防潮。天一阁在避湿防潮上亦有相应的措施,为了防潮,天一阁底层的地面经过特别处理。廊下置条石,房屋内铺设用柏油浸过的方砖,坚固耐久,表面平整,防潮、防尘的效果很好,书橱之下亦各置英石(一种石灰石)以吸潮。紧挨山墙的房间都未放书,以避湿气。阁前后檐上下俱设窗门,二楼更为一大通间,仅以书橱相隔,取其通风透气。在建筑之外,天一阁还有每年曝书的 规定和阁中放置芸草的举措,是以令阮元感叹:“地甚卑湿,而列柜书干燥,无蠹蚀,是可异也。”。三是防晒、防尘等。天一阁楼顶起脊,高高隆起的屋脊有利于倾泻雨水,防止渗漏,又能使室内顶部构成三角形空间,减缓屋顶因曝晒或严寒而对室内气温的影响。前后的回廊,也有利于防晒、隔热和防尘。这样,天一阁将古朴的江南建筑风格与防火、防水、防虫等文献保护的要求科学地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延长文献寿命的良好环境。天一阁也因而成为后世藏书楼建筑争相效仿的对象。
  
  1.3 其他
  除皇史宬和天一阁外,祁承(火業)(“熯”的异体字,音“han”)的澹生堂和胡应麟的二酉山房的建筑设计形式也经常为后人所称道。在祁承(火業)的家书中,可以看出澹生堂的原貌:“只是藏书第一在好儿孙,第二在好屋宇。必须另构一楼,迥然与住房不相连接,自为一境方好。”“今欲分作两层。下一层离地二尺许,用阁栅地板,湿蒸或不能上。只三间便有六间之用矣。前面只用透地风窗,以便受日色之晒,惟后用翻轩一带,可为别室检书之处。然亦永不许在此歇宿,恐有灯烛之人也。”“此楼之制,既欲其坚固,又欲其透风。”从上文可以看出祁承(火業)对藏书楼设计之时,对防范灾变有周到细致的考量。
  二酉山房,原名少室山房,位于浙江,是明朝藏书家文学家胡应麟的藏书之所。据记载,山房“屋凡三楹,上固而下隆其址,使避湿而四敞之,可就日。”可见,山房具有防潮防霉防蠹的功能特点。
  明代优秀的藏书楼建筑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总体而言,比起前代人而言这个时期的公私藏书家在藏书楼设计上考虑更细致,形式更复杂,功能更多样。这使得明及明以前大量的典籍得以保存、保护和流布,为文化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 对清朝和民国时期藏书楼建筑设计的影响
  
  以天一阁为例:从国家而言,清乾隆编修《四库全书》,特派寅著赴宁波了解天一阁的建筑情况,以仿其藏书之法,设计藏书阁。后来修建成的内廷四阁和江南三阁均在不同程度上仿造天一阁建造。首先仿造天一阁建造的,是文津阁。此阁从建筑布局、规模大小、营造方法到书架款式都与天一阁大体相同。这种仿效,是皇室对天一阁藏书方法和建筑形式的高度认可。而在乾隆为其后建造的文源阁所作的《文源阁记》中,开篇之语即为:“藏书之家颇多,而必以浙之范氏天一阁为巨擘。”皇室的推崇无形中为天一阁起了一种推广和宣传作用。民间的私人藏书家于是群起效尤。卢址的抱经楼、甘熙的津逮楼、吴引孙、吴筠孙兄弟的测海楼、徐时栋的水北阁、黄澄量的五桂楼乃至后来的山东省图书馆等藏书建筑都在整体或局部上模仿了天一阁。
  
  3 对今天图书馆文献保护和建筑设计的启发
  
  在今天看来,明朝藏书家藏书楼在文献保护方面的经验仍然是颇有借鉴意义的。但是,现代的图书馆和当年的藏书楼在功能、服务对象、服务方式、收藏内容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今天要实现建筑意义上的文献保护不能全盘照搬前人的经验,必须比照现实的情况加以继承、改造和发展。
  (1)首先必须要重视文献保护,预防性文献保护的效果远远要好于抢救性的修复。如果能在藏书建筑设计之初即充分考虑文献保护的因素,即能极大延长文献的使用寿命,减省修复文献的费用,提高文献的利用水平。
  (2)应努力寻求文献保护措施与建筑艺术的平衡点,二者应该是协调一致的。现代许多的图书馆建筑试图成为城市的标志和亮点,试图以通透的大玻璃幕墙等方式来追求一种明朗的视觉享受。但这种设计对文献来说,却是有相当大的危害的。所以,在建筑设计上,不宜过度追求艺术审美。这种说法并不意味着大玻璃幕墙的使用是错误的,或者文献保护措施与建筑艺术设计注定是冲突的。实际上,如果能对二者的平衡有很好的把握,一定会有优秀的建筑产生。天一阁即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3)图书馆建筑的选址非常重要。应尽量避免在潮湿、低洼、污染严重、或附近有易燃易爆建筑物的地段。尽量选择有良好通风、适当日照、良好绿化、地势较高的位置。
  (4)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拓展了文献的内涵,图书馆的收藏内容也较以往有所不同。光盘、磁带、胶片、唱片等多媒体文献与纸质文献有不同的保存保护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在建设图书馆时首先要进行明确的功能分区,在方便读者利用的前提下,不同载体的文献尽量保存在不同的空间,以保证文献保护措施的实施。
  (5)尽可能通过自然节能的方式来实施文献保护。比如,自然通风有利于除湿防霉防蠹。为争取适度的日照和自然通风,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为建筑物各功能空间设计良好的朝向和采光通风条件。尽量减少空调等消耗不可再生能源设备的使用几率。多选择导热系数小的材料来建设和装饰建筑物的外墙。
  (6)在节能的前提下,充分考虑现代技术在文献保护中的应用。比如:火是书厄之源。为了实现对火的防范,要求根据消防部门的严格要求,确保烟感或温感防火自动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的完备与正常工作。要设置防火门、防火墙,以实现建筑物层与层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的隔断。在综合布线时,要考虑到图书馆用电的长远要求,为之留有余地,避免超负荷运转造成失火。
  (7)文献保护还要考虑到人的因素。现代的图书馆是对外开放的,人流量远远多于当年的藏书楼。但是,文献适宜的保存保护温度都是比较低的,而过低的温度可能会影响读者的阅读感受和工作人员的工作情绪,甚至危及他们的健康。应参照人以及建筑的温度承受能力来寻求与文献保护的平衡点。在人员流动较大、文献较少的区域,多考虑人的需求。在密集书库等文献集中而鲜有人至的场所,多考虑文献的温度需求。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