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图书馆馆藏质量评估指标的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4-06-25
所谓“馆藏的组成质量”是指馆藏体系的整体质量,它应该从馆藏组成的内容质量以及结构质量上去考虑。
3.1 内容质量
馆藏的内容质量,主要通过馆藏的学科门类、各种类型图书文献本身的知识情报价值来体现,馆藏的内容质量是科学价值、现实价值与参考价值三者的统一。
对馆藏内容质量的评估,可以从馆藏的深度以及新度上来进行评价。馆藏的深度主要指的是保证一馆重点藏书收藏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重点藏书是根据图书馆的主要任务和主要读者对象的需要进行选配的某些学科、专业或专题范围内系统完整的书刊资料,是馆藏范围中核心部分和主体部分。各类图书馆都要针对纸本文献和电子资源建立特色的重点藏书。而所谓“藏书的新度”是指各学科领域里最新书刊在馆藏总数中所占的比重,即藏书的新颖程度,它是藏书质量的宏观指标。藏书的新度通常从两个方面来体现:
(1)新书率。即新书数与藏书总数的比,写成公式,则是:
新书率=新书(纸本和电子)的种数(或册数)/藏书的种数(或册数)×100%或新书率=半衰期内文献量(纸本和电子的种数或册数)/馆藏文献总量×100%
这实际上也规定了什么是“新书”,我国通常指出版时间在5年以内的书为新书。
(2)藏书的新度表现为书刊中包含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和新工艺的多寡。很显然,所含上述“五新”越多的书就越是新书,包含新书的数量越多的藏书,其新度就越高。而新度越高的藏书,它的质量就越高。
3.2 结构质量
馆藏体系的结构质量,即馆藏体系结构的科学合理程度。藏书结构状况是馆藏评价的重要内容,合理的藏书结构必须能反映图书馆所在地区或所在单位的特点,对馆藏结构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学科门类结构。即各学科门类的藏书比例,这些比例要和本馆读者需求相适应或基本适应。
(2)文献类型结构。主要考察不同类型、不同出版形式的文献比例以及与读者需求相适应的状况。
(3)等级结构。美国的“五级藏书制”提出了藏书结构框架模式,这个模式是按照读者需求种类和保存任务,结合原有藏书密度和现在搜求深度来表示五级藏书的不同标准要求,即完整级、研究级、学习级、基础级、最低级。要考察本馆收藏的各学科各类型文献是否体现了一定的层次级别,这种层次级别与读者的需求类型,需求层次是否相适应。
(4)时间类型结构。按出版物的产生时间,可将他们划分为属于不同时期的馆藏资源。有些学科的藏书,具有从古至今的历史发展的系统性;有些期刊和连续出版物累积几十年以来的完整收藏,成为史料和珍藏。
(5)文种结构。考察馆藏资源的文种比例,分析这些比例是否与本馆读者掌握的语种状况相适应。是否和各语种文献的出版量大体相适应。
(6)馆藏组织结构。指是否采用了科学、标准的分类法,例如国家标准分类法——《中图分类法》,是否归类正确,反映充分,排架准确无误,馆藏是否较好地反映各学科之间的隶属、并列、交叉、相关等关系,馆藏的划分和布局是否充分考虑馆藏的特点和藏阅合一的需要,形成严密的体系,使之既有利于管理,又有利于整体效能的发挥。
4 使用质量指标
藏是为了用,馆藏建设的目的就是充分发挥馆藏的使用效果。馆藏建设的成效如何,馆藏质量的高低,最终要通过馆藏的使用质量反映出来。馆藏的使用质量,受着图书馆藏书对知识信息的提供和读者对知识信息的需求活动中多种因素的制约。就藏书的质量而言,馆藏使用质量,包括满足读者需要的程度,藏书被利用的程度和读者使用后所产生的阅读效果。
4.1 藏书满足读者需要的程度
藏书满足读者需要的程度,可以通过藏书保障率、藏书拒借率和藏书适用率来体现。
4.1.1 藏书保障率。藏书保障率即是图书馆每个读者平均占有的藏书量,或每个读者到馆一次可以获得的藏书的平均数量(不计借阅规则的限制)。其计算公式如下:
藏书保障率=馆藏(纸本和电子馆藏)总数(种数或册数)/读者总数(人数)×100%
它既是从数量角度来评价馆藏文献的指标,又是馆藏文献质量评价的基点。必须先有一定数量方可有质量,数量是质量的基本保证。因此,馆藏文献保障率是评价馆藏文献数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衡量一个图书馆的发展状况或满足读者需求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4.1.2 藏书拒借率。藏书拒借率指一定时间内,在读者提出的合理借阅要求中,未借到书刊的数量占读者所要借阅的书刊总数的百分比。其计算方法如下:
藏书拒借率=没有借阅到书刊的数量/要求借阅的书刊的总数量×100%
藏书拒借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就藏书来说拒借率的高低标志着藏书质量的好坏。根据藏书稳定状态理论,质量高的藏书,其拒借率不应高于20%。
4.1.3 藏书适用率。根据文献的老化规律,其“半衰期”(现时正在使用的文献中的较新的一半的出版时间)平均约为5年。图书的最大借阅年限与期刊引文的最大年限有着相似之处,也是在2到4年后。以当年读者利用图书种数与前五年入藏图书种数的比率来计算适用率,比较合理。因此,藏书适用率的公式可以这样表示:
藏书适用率=当年读者利用图书(纸本或电子)册数/前五年(含当年)入藏图书种数×100%
至于期刊,由于每个馆每年订购的种数(以1种1份为标准)基本是稳定的,除了停刊或因需要增订新刊外,都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的特点。这样,以“种”为单位计算期刊的适用率,就更为准确。期刊适用率=当年读者利用期刊种数/馆藏期刊种数。
4.2 藏书被利用的程度
藏书被利用的程度,可以用藏书利用率(也称周转率)来量化表示。藏书利用率指一定时间内,读者借阅书刊的总册数占馆藏书刊总数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
藏书利用率=藏书(纸本或电子)借阅册次数/馆藏文献总数×100%
利用率高低是对馆藏质量、馆藏结构等方面的综合反映。一般来说,藏书利用率越高,说明藏书越符合读者的阅读需要,说明藏书的知识信息被开发、利用得越充分,其质量也就越高(版本图书馆除外)。反之,藏书利用率低,说明质量差。前苏联规定一般图书馆的藏书利用率要达到140%-300%;日本市民图书馆希望达到400%,而我国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和省级公共图书馆仅达到30%-35%。显然。我国图书馆的藏书利用率是很低的,虽然影响藏书利用率的因素很多,但藏书质量不高,不符合读者的阅读需要仍是一个重要因素。有关专家指出,除负有长期保存任务的图书馆外,应争取藏书的利用率达到75%左右。
4.3 读者使用后产生的社会效果读者使用藏书后产生的社会效果,不同国家的图书馆对此有不同要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凡是能使读者热爱祖国,启迪人生,积极向上,勤奋进取,坚韧不拔,乐于奉献,立志为民族的大业而奋斗,能够推动技术进步、科学研究的开展和生产力的提高,能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促进人类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的,都可以视为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果,馆藏的质量就算高。
下一篇:村级图书馆(室)建设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