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市级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刍议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0-07-05

[摘要] 从图书馆所处的两大时代背景——市场与信息社会出发,阐述了新型的地市级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中心馆制,以及这种体制运行下形成的地市级图书馆的特征。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 管理体制 改革  
 
  1、 我国地市级公共曰书馅必须建立全新的管理体制

  图书馆管理体制是管理机制、管理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三个方面的统一体。管理体制是一个有机体,它也必然随着社会的而调整、改变。

  1.1 现有公共目书馅管理体制

  国外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前苏联为代表的“集中式”,另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分散式”。“集中式”的管理体制是从中央到地方都有正式管理机构对图书馆的行政与业务进行统一领导。在“分散式”的管理体制下,国家和备级政府部门都没有建立图书馆行政业务管理机构,各图书馆根据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自发的协调。

  我国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属于纵向结构,继承了“集中式”的绝大部分特点。各级公共图书馆受文化职能部门的直接领导,与科研、教盲等其他系统各级图书馆横向联系及协调很少。

  1.2 建立全新的地市缀公共目书馆管理体制

  笔者认为,地市级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的改革,一方面应纳入本地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中,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信息职能;另一方面要保留“集中式”综合管理的优点,吸收“分散式”自我协调的长处,从而建立一种“中心馆制”的管理体制。其目的是将图书馆的建设融入当地的信息建设与经济建设中,在政府职能部门的宏观管理和综合管理下,强化地市级公共图书馆的中心协调能力,以图书馆业务工作为纽带,以机技术为手段,加强本地区内各级公共图书馆。各系统、各类型图书馆之间的协作,形成新型的地市级图书馆网络。

  这种新型的管理体制,从纵向结构看,在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图书馆管理小组,将地市级公共图书馆确立为本地区的中心图书馆,各县级市公共图书馆为二级分馆,下辖区、乡镇公共图书馆力三级分馆。从横向结构看,各级公共图书馆分别担负起与所在地其他系统、其他类型图书馆的横向联系。这样纵横交错形成完备的地区级图书馆网络。

  图书馆管理小组根据本地区信息建设和经济建设的要求,制定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制定图书馆法规及其他条例规章,起宏观的作用。

  中心图书馆负责牵头执行发展规划,反馈法规条例落实情况,成为地区图书馆事业协调中心;统一本地区公共图书馆业务,对藏书进行调控,实行统采统编,编制地区性图书馆联合目录,成为地区书目中心;根据本地区图书馆发展规划、计算机网络建设情况,数据库引进项目、发展方向,成为地区数据库控制中心;负责本地区图书馆从业入员的业务辅导和在职,成为地区图书馆人才培训中心。

  二级分馆和三级分馆在中心馆的指导和协调下,一方面加强与其他类型图书馆的横向联系,做好其他系统图书馆藏书结构、人才结构、技术开发等业务调查;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集约优势,重组图书馆内部结构,提高办馆效益。如可以萎缩图书馆采编部门,加大各馆信息开发的力度。例如,深圳市图书馆正在实施的图书馆信息工程就是通过什算机网络连接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实现统采统编,建立地区性联合数据库,实现深圳地区资源共享,现巳发展了各类型成员馆52家。南海市也形成了以南海市图书馆为中心的乡镇图书馆网络。

  1.3 “中心馆制”的优点

  将图书馆事业发展纳入本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使图书馆事业在一个整体目标下实现本地区内协调采购,甚至统采统编,可以避免资源重复浪费,并实现图书馆业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快本地区图书馆事业现代化建设和网络化建设。也有利于实现图书馆社会分工,开展通借通还服务,提高利用率,方便读者使用。

  2、 新型地市级图书馆网络的特征

  新型地市级图书馆在本地区范围内.各类型图书馆必须要形成一个有序的组织结构网络,即“中心馆制”下运行的图书馆网络。各成员馆根据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要求和自身特点,各有侧重协同发展,旨在发挥图书馆事业整体效益,适应时代的需求。该网络在运行管理上有以下几个特征:

  2.1 网络成员馆协同发展,经费来源渠道不空

  该网络是在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领导小组下,包括各级、各类型、各系统图书馆而形成的有序的图书馆事业体制。各成员馆的藏书结构、人员结构、经费来源、服务对象、发展状况都有所不同,中心馆根据本地信息、经济建设的要求和各成员馆的特点,指导协调各成员馆的发展,避免出现各自为政、无序竟争,造成人财物上的重复浪费。

  但是,由于各成员馆的事业经费仍保持现在的来源渠道,但可将其中一部分经费,如购书款集中到中心馆统一使用。这就需要各成员馆统一认识、更新观念,摒弃本位主义。在实践中,某些地区性网络已经成功地实现了这一步,深圳地区五个成员馆的购书都是由深圳市馆一手“包办”,南海市乡镇图书馆网络中各成员馆的购书费、设备费都统一集中在南海市网书馆。

  

2.2 学会型组织与机网络并存

  网络化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社会化表现。而以地区图书馆学会为中心组建起来的学会型网络,为图书馆事业整体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它通过馆际互借、联合编目等合作方式缓解了社会对图书馆整体化需求的矛盾。计算机互联网络联接了各个图书馆,图书馆事业从自动化走向计算机网络化,网络化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形成学会型网络与计算机网络并存的局面。

  广东省公众信息网(视聆通)已与Internet网联通,目前已接通广东省8个地级市、部分县级市和全国7个省市。通过视聆道网可以随时查询网上任何图书馆的信息,如广东省馆、广州市馆、深圳市馆、佛山市馆、江门市馆、东芜市馆等。广东省文化厅已成立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管理办公室,就全省公共图书馆网络建设工作进行部署,联机编目已进入试用阶段。

  2.3 重组图书馆内部结构,强化中心馆的协调功能

  图书馆的工作部门大致可分力采编、流通、阅览、咨询、信息服务、技术保障等方面,现行每个图书馆在业务机构设置上大致都是相同的,就地区范围来看,某些部门工作量不满,造成了一定的人才浪费。由于地区间图书馆协作较弱、各馆图书采购的重点与范围也大致类似,一方面由于经费限制,图书馆个体收藏匮乏;另一方面图书馆群体重复订购,造成经费浪费。而在“中心馆制”下的图书馆网络则要促使各成员馆各尽其责,发挥整体效益。抛弃“大而全”、“小而全”的思想,以效益为标准,通过各自内部人才,机构重组,发挥各自优势达到整合效果,实现资源共享。

  中心馆应发挥自身入才、文献、技术上的优势,强化其协调功能,在文献布局、数据库建设。编制联合目录、网络化建设、人才培训等方面发挥协调作用。下级分馆要充分利用中心馆的各项服务,在本地区开展特色服务,发挥他们与基层紧密相联的长处。例如,在中心馆里加强采分编人力,强化其功能,使之成为地区文献采编中心。各成员馆则弱化采编部,这样不仅可以协调地区文献分布,建立地方联合目录,统一工作标准,还节约厂人力、物力,进行信息开发服务。

  2.4 坚持一馆两业.统一社会效益和效益

  图书馆是社会公益事业,强调的是社会效益。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较力落后,绝大多数图书馆面临着经费不足的根本性问题,图书馆行业实行的“以文养文”、“有偿服务”都是创造经济效益的方法。多年实践证明,它是图书馆发展的源泉之一,它不仅补充了事业经费的不足,改善图书馆办馆条件,坚持“一馆两业”,要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不能牺牲社会效益来获取其他经济效益,不能改变图书馆的公益性质。图书馆传统的基础性服务工作,如外借、阅览、参考咨询应坚持无偿服务,以社会效益为日的。以开发文献资源。人才资源、设施资源为手段,提供深层次服务可进行有偿服务,如剪报、专题服务、信息眼务、外语培训、电脑培训、软件开发、网络服务等。

  2.5 发展社区服务,扩大围书馆服务功能

  在我国由于经济原因,许多地区没有图书馆或某一地区范围内图书馆数量太少;大多数图书馆实行封闭管理,固守阵地,坐等上门,读者利用图书馆受到时间、地理位置等客观条件的制约,造成了读者没书看、图书馆没人用的双重浪费。在建设“中心馆制”下的图书馆网络的同时,各成员馆,特别是中心馆和二级分馆应大力推行社区服务,以联合办馆、设立馆外服务站、流动书车等形式,大力发展社区图书馆。地市级公共图书馆发展社区图书馆有以下的积极意义:

  (1)顺应建设社区文化的需要。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提出要搞好社区文化。繁荣社区文化是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公共图书馆作为专门文化单位,应发挥文化功能,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2)充分发挥图书馆功能的需要。发展社区图书馆实际上是图书馆功能的延伸,是图书馆服务的扩大。通过社区服务网点,变阵地服务为社区服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盲目服务为有效服务。
  (3)完善图书馆网络,发挥整体效益的需要。图书馆网络的备级、各类型成员馆通过发展社区图书馆,可以有效地扩大网络的范围,地市级图书馆网络成员越多,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机率和可能性就越大,文献使用率就越高,图书馆网络整体效益也就发挥得越好。

  佛山市图书馆在这方面迈出了探索性的一步。他们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完善的设施,每年举办报告会、讲座、名片欣赏、会等文化活动60多场次,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营造文化氛围。采取多种形式,和部队、老干所等单位联合办馆,满足广大市民的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 谭祥金广东省图书馆事业的现状与前景.高校文献信息学刊,1996 (3)
  2、 黄宗忠图书馆学导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