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化不是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对我国图书馆产业化理论的质疑
1 引言
随着市场在我国的,商品经济的意识也渗透到图书馆领域。一些人以图书馆经费短缺为借口,提出了图书馆要走产业化道路的观点,像《产业化是图书馆的发展方向》(见《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3期)、《产业化: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见《情报杂志》2001年第5期)等文章,似乎给图书馆指出了一条“生路”。其实,这是把图书馆引向死亡之路的一种错误观点。
2 产业的内涵与范畴
在中,产业有estate(财产、地产)、property(财产、资产)和industry()等名称。产业其实是一个集合体,很难给出一个完整的定义。《大百科全书(简明版)》对产业就这样解释:生产物质产品的集合体,包括农业、工业、运输业等部门,一般不包括商业。有时专指工业,如产业革命。有时泛指一切生产物质产品和提供劳务活动的集合体,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服务业、文教卫生业等部门。在我国,产业被划分为三大类,其中的第三产业分流通和服务两部分,共4个层次。图书馆则属于“为提高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也即是部门,它同“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一样,需要以财政拨款的方式来维持其生存和发展。产业等于经济部门或,图书馆的公益性、文化性和社会教育功能决定其不能走产业化道路[1]。图书馆产业化意味着改变了图书馆的属性。
3 图书馆的类型、属性与职能
图书馆按不同的划分标准有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以及同一类型的图书馆在办馆规模、效益、整体素质以及管理水平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但是,图书馆均属于非赢利性和公益性文化教育机构,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提高公民素质,提高社会效益[2]。图书馆职能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界定,但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事业具有其自身的客观。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信息,开发智力资源是所有图书馆共同的职能[3]。
虽然不同性质的图书馆有不同的服务对象和任务,但图书馆产业化在概念上是不能成立的,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即使是有偿服务,也不是任何图书馆都可以开展的。图书馆产业化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在理论上不成立,在实践上不可行。
4 无偿服务是图书馆事业发展永恒的主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修订公布的《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明确规定:公共图书馆应当完全以公家经费支付,并不允许向其为之服务的任何人收取直接费用。为了达到其目的,它的大门应当向一切社会成员自由平等地开放,而不管他们的种族、肤色、国籍、年龄、性别、宗教、语言、地位或教育程度。国际图联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颁布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指南》也指出:图书馆必须向公众免费提供因特网的检索服务,使所有的人不管经济状况如何,都可以使用载体的信息。世界各国的公共图书馆都是根据这一规定开展服务的,如美国的图书馆主要由联邦和州政府的税收支持;新加坡则规定,所有的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均免费向读者开放[4]。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图书馆更应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无偿服务。
在国外,有偿服务主要是指以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服务设施为依托的咨询性服务或劳务委托性服务,而常规的服务并不实行有偿服务[5]。在国内的,公共图书馆办理各种证件都是免费的,读者免费存包、免费上网检索、免费获取图书馆编印的宣传品或出版物[6]。
无偿服务是图书馆始终不渝的方针。阮冈纳赞曾说:(作为图书馆人)你的任务就是利用书进行服务,服务是你的天职。不需要什么奖赏,不要踌躇,不为成绩而讨好,向前走,不为酬劳。所以,作为图书馆人,一定要保持和发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 有偿服务是无偿服务的拓展和补充
对于有条件的图书馆,在做好读者服务工作的同时,开展力所能及的有偿服务,如复印、定题服务、课题检索等是允许的,但像文献检索(为读者提供文献线索)、咨询等属于图书馆服务范畴的项目则不宜收费。而且,有偿服务只能收回成本(事实上有的图书馆购买用于创收的复印纸等消耗材料也在经费中报销;不存在成本费问题),而不能以营利为目的。因为开展有偿服务的人员、设备、场地等都属于国家的有形资产,而有偿服务的项目却是未经工商管理部门批准的,也没有办理税务登记。这样,有偿服务就不尽合理了。有人认为图书馆产业化是实现馆员劳动价值的具体体现。事实上图书馆员的所谓“无偿服务”并不是义务劳动,国家是给了我们服务费(工资)的,而服务费则来源于纳税人的税收。
市场经济并不等于社会各行各业都要市场化。我们不能在不适宜推行市场体制的部门和单位,实施产业化经营,更不能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简单地看成一切都是赤裸裸的金钱交易[7]。
热衷于“图书馆产业化”的人,对图书馆收入低微表示不安,要开创出一条“钱”路来。但是,图书馆产业化是对图书馆公益性的否定,是本质的改变。图书馆产业化后,就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图书馆了,一切的管理模式、政策等都得跟着改变。
有人把图书馆的有偿服务看作是产业化的雏形,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不的,也是极其危险的。有偿眼务是无偿服务的补充和拓展,与产业化不是一回事,也没有必然的联系。
图书馆产业化后,要遵循活动的法则,如申请营业执照、办理税务登记、交纳各种管理费等。这洋,人员、设备、场地等一切人力、物力、财力都不能占用国家的,得自己解决。否则,就有不正当竞争和腐败之嫌,而这一点在鼓吹“图书馆产业化”的文章中却被忽略了,他们一方面主张图书馆走产业化道路,另一方面又要求政府增加投资,这是何等的荒谬。其实,所谓“边际效益”就是图书馆的灰色收入,是制度不健全,损公肥私的产物;实现最大的“边际效益”就是利用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为个人(集体)谋取更多的非法收入。
为了杜绝图书馆的腐败现象,避免图书馆利用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做无本生意,国家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对图书馆的经营活动实行财务和人事监督管理。
7 产业化不是提高图书馆社会地位和吸引人才的手段
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一些有名的图书馆并没有实行产业化经营,但社会地位很高,可见,产业化并不是提高其社会地位和吸引人才的手段。
图书馆社会地位的提高,有赖于其在社会中的形象和所做的贡献,而形象的好坏则取决于服务质量、管理水平、人员素质、借阅环境等。图书馆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心目中知识和文化的殿堂,图书馆吸引大众的一是其丰富的馆藏,二是其免费服务[8],此外还有优雅的借阅环境。在硬件建设方面,需要国家加大投资力度,而图书馆经费投入的力度,取决于国家的富裕程度。只有国家富裕了,图书馆才能发展,社会地位才能提高,才能吸引人才。人才的吸引及其积极性的发挥,馆领导的素质至关重要。一个好的领导应该认识到:廉政建设,可以凝心;严格管理,可以凝威;关心职工,可以凝情;团结合作,可以凝力[9]。
港澳高校图书馆的职员都认为,图书馆是大学的支持系统,应该考虑的是如何服务于学校,如何服务好读者。他们实行的合同聘任制和专业馆员严格的晋升制度,使得职员形成一种自愿服从,积极向上的自觉行为[10]。图书馆事业的伟大作用就是守望与拓展人类的精神家园,如何管理这些家园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我们应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上面[11]。
8 化是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图书馆史是一部发展史,具有与时俱进的鲜明特点,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图书馆的发展,经历了由闭架借阅到开架借阅、由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由手工编目到机编目、由人工管理到计算机管理的发展过程。目前人类社会已进入了因特网时代,信息传递之快令人们尝试到了科技进步的甜头。网络化是实现资源共享的最佳途径,是图书馆发展的方向。
图书馆的发展,无论何时何地都没有背离其公益性,相反,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图书馆的投入犹如水涨船高。据统计,我国公共图书馆的财政拨款,1995年为65829万元,到1999年增加到115830万元,年平均增长15.6%,远远高于国家经济增长速度[12]。我们没有理由和权利舍弃公益性,变图书馆为租书馆之类的营利单位。有人将“探索非赢利性公益单位谋取最佳经济效益的途径”理解为走有偿服务或产业化之路,这是片面的,是市侩思想在作怪。其实,所谓“谋取最佳经济效益”并不是指直接的经济效益,而是指间接的经济效益。比如,图书馆为某科研项目查新,发现该项目已被申请专利,那么,该项目的研究就应停止,从而可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可见,图书馆虽然没有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却可以挽回经济损失。这就是在网络化环境下,图书馆充当的重要角色。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后,它带给社会的将是无穷的财富。
9 结束语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虽然的确需要图书馆开发和生产信息产品,但这只能看作图书馆服务内容的拓展和深化,把它作为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点是错误的;同时,把图书馆与读者的关系比作与顾客的关系在理论上也是错误的,在实践上也将是有害的[13]。图书馆有其自身的性质和工作规律,产业化背离了其固有的社会属性,因而是行不通的。正如杨元生同志指出的那样:图书馆信息化、市场化、企业化、产业化等概念的提出,是理论脱离实践的一种表现,是学风不正的反映,是作者在缺乏深入论证与事实依据的情况下随意提出来的,因而不具备规范性与科学性,难以产生实际应用效果[14]。
【文献】
1 舒和新.产业化意味着图书馆的消亡.图书馆建设,2003(1)
2 马恒通.图书馆:能产业化吗.图书情报工作,2001(1)
3 沈怡.图书馆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的思考.情报资料工作,2000(6)
4 同1
5 高仕源.市场经济对图书馆行为的影响.图书馆,1999(3)
6 邹华享.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摭谈.图书馆,2000(6)
7 陈长华.评几种图书馆价值论.图书情报知识,2002(2)
8 王忠红.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定位问题的再思考.图书馆,1999(6)
6 彭碧玲.领导行为与凝聚力.图书馆论坛,1999(1)
10 翁永卫.具世界先进水平的港澳高校图书馆.图书馆论坛,2000(6)
11 刘二灿.图书馆学研究的逻辑.情报杂志,2003(3)
12 屈义华.图书馆经营浅论.图书馆论坛,2003(4)
13 赵云亭.关于两个“第一”的一点看法.图书馆,2003(4)
14 杨元生.图书馆信息化等概念辨析.图书馆杂志,19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