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大”的迷失,彰显图书馆文化底蕴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万国珍 卢瑞1 王茜 时间:2010-07-05
   摘要:随着我国体制改革、高校的合并与扩招而引发的新校区建设,给高校图书馆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高校中由此掀起了一轮图书馆建设的新高潮。然而,从近些年来我国高校新建图书馆馆舍的情况看,新馆建筑中存在的忽略节约性和实用性问题越来越严重,新馆建筑的面积越来越大,设计越来越豪华,设施越来越先进。因此,新馆建筑在集技术、文化教育、信息传播、民族特色于一体,成为各个学校的标志性建筑的同时,应以科学观为指导,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崇尚人性化设计,走出“大”的迷失,彰显图书馆文化底蕴。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建筑;图书馆建筑;实用性
   
 
    0  引言
    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上海时指出:“抓好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像上海这样的大都市,  自身没有太多资源,而资源消耗量又很大,更应该率先倡导和推广循环。要大力开展资源节约活动,要按照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广泛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形成节约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推动整个社会真正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图书馆的新馆建设也存在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20世纪末迎来各高校合并、扩招而掀起的新校区建设,给高校图书馆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高校正在建设或已经建好的图书馆有100多所。这些新馆舍大都外形美观、设施先进、功能强大、布局实用、地理位置便利、文化气息浓郁,是集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信息传播、民族特色于一体的化图书馆,成为学校的标志性建筑。典型例子有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武汉大学等,而北京大学、上海大学等校的新建图书馆,建筑设计更是模数化和造型相结合的典范,充分显示了图书馆建筑的特点和风貌。高校图书馆能够吸取传统建筑艺术的精髓,形成鲜明的文化特色,反映悠久的,传承古代文明,为读者提供人性化的舒适空间,弘扬健康向上的文化精神,实在是一大乐事,更是一大幸事”[1]。
    但是,笔者认为新建馆舍大多存在追求面积、造型、气势,却往往忽视了资源节约和实用性的现象。为此,笔者谈点不成熟的看法。
 
    1 “大”的迷失
    近年宋,我国许多高校都在“争一流”,图书馆在争“大”。2003年底教育部公布的创建世界一流和高水平高校的名单中就有34所学校榜上有名。争一流是好事,但“争一流”又非一蹴而就。2002年3月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我国的顶尖高校如北大和清华,总体上还处在世界高校体系的百名之外;我们的高校与世界一流高校之间差距不小。可是时下一些大学在追求一流中,都把眼光盯在大学的扩招、扩建、合并以及所谓“大学城”的建设上,弥漫着一股贪大求全的不好风气:理工科大学要办文科,文科大学要办理科。似乎只有办成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才能成为一流。学生多了,于是就圈地建大学城,动辄5000、6000亩地,占用了大量良田。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建和在建的大学城就有50多个。这样重数量与规模的发展,好像在走向一流,实际上,由于质量与水平没有跟上,离一流的目标更远。把一流视为数量规模的发展,是对一流大学的误解,是在“一流”下的迷失[2]。
    这种误解与迷失,也表现图书馆新馆建设上。有人说,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图书馆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新建馆舍多,而且一个比一个大、一个比一个亮丽,其建筑规模与面积只有底线而没有上线。据报道,湖北省近几年建成或正在新建的图书馆不下10家,其中建筑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上的占60%-70%,最大的建筑面积为5万平方米,1万平方米以下的则几乎没有。似乎图书馆越大、越豪华、越亮丽越好 [3]。笔者以为,出现这种状况与《高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对图书馆面积的要求不无关系。比如《高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明文规定:高校图书馆生均面积要达2平方米,生均阅览座位要求是1:4,生均藏书量是80-100册。目前各高校都在扩招,新生数量急剧增长,一般专科学校都有8000-10000人,本科则可达50000-60000人。如此一来,图书馆面积动辄几万平方米乃至10多万平方米了[4]。
 
    2 图书馆建筑缺乏节约性和实用性的表现
    高校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是人们终身学习的第二课堂,又是学校信息中心。因此,图书馆的建筑理应充分体现“用户第一”、“服务第一”和“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许多新建馆舍恰恰忽略了图书馆本身功能的发挥。缺乏实用性的表现在于:选址不当、位置不佳,使得图书馆的读者到馆率下降,文献使用率下降,图书馆的利用率下降:新馆阅览条件很好,可是阅览的读者稀少,“门庭冷落”;结构布局不尽合理,不能满足和体现全方位“藏、阅、借、参、研”结合的大开架要求[5]。
    忽视节约性的表现在于建筑层高、自然防温、防潮、防虫、防霉、防火、防晒、承重(荷载)、布线(强电和弱电)和走向等设计欠妥;承重不达标,藏书格局受阻;布线走向不合理,影响速度和信息传送: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欠佳,主要靠人工通风、采光,每周开放时间70-96h,长时间开着灯、电风扇或空调,层高过低又不通风,减弱了空气的流速,增加了传染病的传播机会。据加拿大的学者统计,人类68%的疾病都与室内空气污染有关[6]。过分追求“美”、富丽和气派而忽视了图书馆本身的功能要求:面积过大而不能充分利用,走道过宽、空间过多造成实际使用面积“缩水”。读者利用图书馆有一定的时间性,在某一时段读者到馆较集中,倘若图书馆楼层过高,读者势必要依靠电梯上下。这样既浪费能源、耗费时间,又不利于读者活动,影响阅读效果:万一遇上意外事故,也不利于读者及时疏散。阅览室设在顶楼或底楼,由于底楼较潮湿,顶楼易漏水且夏季气温高,容易加速电子设备的毁损与老化。
 
    3 走出“大”的迷失,注重内涵建设
    我们既要有“争一流”的雄心壮志,更要有“争一流”的脚踏实地的努力。所谓脚踏实地的努力,就是要做实实在在的事,就是要按照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质要求科学地发展,而不能只做花里胡哨的表面文章。 2005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上,我国一些高校校长就此作了反思。美国耶鲁大学校长莱温也就此谈了他的看法:大学的合并、扩招,在某种程度上是必须的,因为只有具有一定的规模才能更好地发展。但是,“大规模”不应成为高校追求的目标。如果以规模论,耶鲁大学不能算是一个大学校,它只有1.1万名学生: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则只有学生2000余人,而我国一所中学的学生都可能不止2000人。但就是加州理工学院这所规模并不算大的大学,在世界著名的大学排行榜之一——《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9年)竟排在第一位,其原因之一在于“学术声誉”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占有25%的权重,而加州理工学院正是在这一方面卓越超群:他们有6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实际上,世界上有许多一流的大学规模都不大。剑桥大学也只有1.5万名学生,但它的研究生占五分之一。伦敦经济学院是一所5000多人的小学校,但它有5名诺贝尔奖得主,在世界上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科学研究水平、二是师资队伍水平、三是管理水平。
    这说明,高校要真正“争一流”,就应重视“软件”的提升,重在内涵的发展,而决不可仅在数量规模上盲目地贪大求全。一流高校的本质特点不在大小,而在强。大而强,固然好;但如果大而弱,还不如小而强了。图书馆新馆建设同理,重在实用同时节约资源。
    3.1应予修改的高校图书馆工作的评估指标体系
    我们现行的评估指标体系是以藏书量、馆舍面积、阅览座位等固本管理为效益评价的。在21世纪的今天,评估指标体系理应转到以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服务范围、功能与效果等指标体系上来。电子资源的收藏,使得印刷型文献大大减少。虽然图书馆藏书的空间小了,但存储数字化信息的容量却越来越大,因而对网络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图书馆都与校园网相连。校园网为图书馆的信息输出架设了高速便捷的公路,如果说图书馆是装货的车,图书馆的资源就是车上的货。当前,无论是教室、办公室,还是实验室、阅览室甚至于学生宿舍,网络节点无所不在,读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查到图书馆的全部资源信息。这是图书馆阅览室的延伸和图书馆服务的扩展。如此一来就没有必要固守实体图书馆的硬件指标了。
    3.2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而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发展观是20世纪50年代后,西方国家化经济迅速增长,出现了世界性的环境恶化、人口膨胀等危机之后,人们经过反省和探索,于20世纪80年代左右开始探讨的人类发展的一种新思路、新理论。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全书以“共同的问题”、“共同的挑战”、“共同的努力”三篇文章概括了当前人类发展所面临的严重危机,指出可持续发展是出路之所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思想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组织所承认和接受,从而开辟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可持续发展时代”’。作为人类精神文明标志的图书馆,理所当然地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新馆建设时,应充分考虑到新馆的使用效果和发展的余地,并注意以下主要原则:
    1)节约性原则
    在建筑设计新图书馆时要充分考虑利用自然光、自然风和自然力,保证图书馆的通风和换气;要节约土地资源;要考虑到图书馆文献资源及电子资源的保管;要考虑到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时间,保证在最短的时间疏散读者;要保证图书馆的所有资源能防晒、防霉、防虫、防湿等。作为高校图书馆,除了要体现2l世纪的时代特色、人文特色,表达尽可能丰富的文化内涵外,更要考虑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考虑土地资源和环境与图书馆建设的可协调发展。
    建筑艺术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艺术,是融先进技术与精美高雅为一体的艺术,是使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发挥到最大限度并相辅相成的艺术[8]。图书馆建筑指标的规范有利于评价图书馆的节约和实用。图书馆建筑指标有:楼层以3~5层为宜;柱网以7.5mX7.5m较为理想;层高以3.6m~4m之间为好:荷载统一在500~700kg之间以满足藏阅结合的需要:阅览和藏书占馆舍总面积的70%左右[9]等等。    2)灵活性原则
    纵观图书馆的史,从古代藏书楼到图书馆,其管理模式大致经历了单一大厅模式、闭架管理模式、管理、藏书和借阅一体化的管理模式等三个阶段。
     21世纪图书馆不只是藏书的地方,更是一个社会的、文化的中心。图书馆的标准设计,应具有较大的空间、统一的柱网、层高和荷载能力,采用轻质隔墙;布局可以灵活变化,组成不同功能的空间,以求适应图书馆多种功能的需求和发展。以大开间集中的块状连通结构建筑模式取代分散、条块分割式的传统结构,加之统一荷载和层高,不仅为图书馆实施开放式的藏、借、阅合一的现代服务方式提供了灵活多变的有效空间,而且为图书馆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将信息、信息服务与传统服务有机结合,为图书馆服务功能的扩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它不仅能使读者更加接近有形文献,方便借阅,有利于图书馆根据读者不同的专业需求、组合不同学科的各种类型文献,而且还可以节约公共通道和内墙面积,提高平面利用率[10]。
    3)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是图书馆建筑的基本原则。作为读者学习和研究的场所,第一,要树立“读者第一”、“服务第一”的思想,一切要从读者考虑。图书馆的面积并不是越大越好,而应根据新时期图书馆的特点和管理模式,与学校的其它基础设施、图书馆馆藏形式的变化、读者使用图书馆的变化、图书馆服务方式的变化相适应,够用、略有功能拓展的余地即可。可以满足图书馆的服务就是够用。第二,各功能空间有机联系,充分体现图书馆的“三个流”,走向明朗,功能明确,三者空间有机联系;不固守截然分开的“三个走向”,让读者可以直接接触藏书,由封闭式的借、还走向开放式的大开架,实现藏阅结合。借用超市管理方法,一站式借还书,既方便读者,又提高藏书的利用率。第三,舒适的环境可以陶冶情操,提高读者阅读的积极性。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时代的建筑,以不同的风貌反映着它所包容的历史信息。“建筑是凝固的”,优秀的建筑本身就有功能。日本图书馆界和建筑界的专家认为:建筑是人造的,反过来建筑也在造人[6]。馆内环境安排也是一种美育的展示,是图书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读者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浙江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集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为一体,在大厅设置甲骨文浮雕和世界著名的数理化公式,在不知不觉中给读者营造了厚重的文化底蕴。第四,当今世界,技术突飞猛进,新馆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各种现代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现代图书馆应是智能型建筑,图书馆设备实行自动化管理,将消防系统、安保系统、监测系统、网络系统、自动化管理系统、空调、照明、供电、电梯设备运行等纳入机监控系统:同时建筑整体与各局部空间要具有一定的安全保障设备,如防震、防火、防潮、防霉、防虫蛀、防空气污染等,能处理突发事件[5]。
 
    3.3图书馆工作人员与新馆的设计
    由于一座新馆建造是百年大计,因而图书馆工作人员一定要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来。这是防止图书馆建筑欠缺实用性的关键。目前出现的两种倾向值得引起注意:一是图书馆工作人员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建筑设计部门设计时不采纳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意见,打击了图书馆工作人员有限的参与积极性。
    笔者认为,只要图书馆工作人员稍稍学习一些建筑知识,结合图书馆实际工作的需要,与建筑专业设计人员一起,在从事新馆建筑设计中,共同调研、共同探讨、共同设计,处理好建筑体量与平面指标、建筑风格需要与实用、通风与人工换气、印刷型文献与电子资源所占面积比例、强电与弱电走向等关系,就一定会设计出美观大方、合理适用的新馆。在此,笔者建议,在《图书馆法》或《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中增加有关图书馆建筑的条文,对图书馆工作人员不积极参与新馆建筑而造成图书馆建筑的缺陷或建筑设计人员不听从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合理化建议而造成的缺陷都要追究责任,并以此相互监督,相互促进。
 
    3.4人性化设计与图书馆文化底蕴
    图书馆新馆舍的建设,必将使图书馆馆舍面积、设施条件方面得到很大的改善。与新馆建设相配套的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的同步进行,新馆建筑将成为在21世纪网络时代实现高起点的资源共享的重要支撑条件。作为21世纪的高校图书馆,除了有一定的规模和较好的外部造型外,更多的应考虑面积、规模与节约、实用的关系。新馆既要与学校的发展规划相适应,也要与校园的整体风貌协调一致。在图书馆内部结构上,根据本地区或本校的专业特点设置组成各具特色的专业用房,为读者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如工科院校可按院系或专业组织阅览室,提供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项目的研究用房,从而体现工科院校的服务特点,使人既从宏观上感到图书馆的规模和气魄,又能从微观上体会到图书馆的方便和安全。
    1)印刷型文献与电子资源并存的格局
    众所周知,图书馆是从“以藏为主”的“藏书楼”到“藏用并重”的面向公众开放的、提供借阅服务的传统图书馆,再到以电子化、自动化等技术手段搜集、整理、重组文献的当今数字图书馆、网络图书馆。从古代的结绳、甲骨文、青铜器、绢帛、简册发展到印刷型再到现在的电子文献,文献在这条漫长而曲折的变革之路上,经过了多少代人的奋斗才有了今天。在20世纪未曾有人预言21世纪是无纸的世纪。笔者以为,图书馆馆藏的载体形式丰富多彩,除了传统的印刷型文献之外,各种电子文献、网络数据库等非印刷型文献成为其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阅览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大有取代传统文献资料的趋势。若干年后,图书馆将变成印刷型文献的博物馆,取而代之的是电子图书馆,并成为数字化的集散地。那时候人们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办公室,无论是在教室还是在实验室,都可以完成现在必须到图书馆才能解决的问题。只要鼠标轻轻一点,您需要的文献即刻展现在您的面前。图书馆的功能更趋完善,作用也无其他机构可以取代。因此,我们要建设以印刷型文献与电子资源共存、逐步形成以电子文献为主的文献资源建设格局。在两种文献共存的时期,读者对文献和知识信息的需求,在习惯于以印刷型为主的同时,对电子文献和网上信息的需求和依赖会越来越强。因此,图书馆建筑既要满足图书馆当前功能的需要,又要适当考虑将来图书馆功能发展和延伸的需要: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到为读者提供简捷、方便、灵活的印刷型文献借阅空间,另一方面还要特别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网络通信设施的配置,为读者提供电子文献、网络信息查询和阅读的有效空间,并为将来图书馆的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高校图书馆建设要针对高校的发展进行合理的规划,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确保服务无限和开放灵活,充分体现21世纪图书馆的时代特色。
    2)服务读者与格局
    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读者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读者多方面的需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新馆设计理念,一方面营造舒适、良好的人文环境,另一方面体现一切为了读者,把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延伸到无限的服务中去。现代服务方式以“人”为本,而非以“书”为本。要将这一指导思想贯串于图书馆建筑设计的各个环节,彻底摆脱封闭、保守、被动地对待读者的旧观念。因此,无论在整体结构和布局的设计上,还是在服务方式和手段的运用上,都要充分体现图书馆的开放性,使读者便于接近和使用,才能适应新时期广大读者对文献、知识、信息需求的广泛性、时效性以及方便、快捷、高效地获取各种信息的要求。新馆建筑用模数式大开间,利于今后根据工作需要而灵活组合,改变传统图书馆建筑空间布局,运用三统一模式灵活组合,构筑藏、借、阅、参合一的藏书布局。例如,深圳南山、宁波大学园区等图书馆,充分体现和适应了现代图书馆功能发展的需要。
    3)智能化设计与弱电布线
    现代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技术对图书馆工作的渗透,促使图书馆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图书馆的智能化功能越来越强,各种网络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这同时也给传统的图书馆格局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图书馆建筑必须考虑弱电系统的布线工程。有人将图书馆的弱电布线比喻为图书馆的神经系统,笔者完全赞成。因此,图书馆建筑不必过长、弯道不必太多、走廊不必过宽,否则,将会影响图书馆的弱电布线,影响使用效果。简洁造型,大开间透亮的格局较利于弱电工程实施。
    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新馆建设只有从“大”的迷失中走出,才能彰显图书馆的文化底蕴。
 
文献:
[1]夏鸿.新世纪、新图书馆、新理念[J].现代情报,2004(2):119—121.
[2]江:曾培.“一流”下的迷失[N].劳动报,2004—08—24.
[3]黄孟黎,图书馆建筑面积越大越好?——从现代图书馆的发展趋势看图书馆建筑面积闭.图书馆建设,2004(1):68—72.
[4]普通高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OL/DB],http://www, cernet.net.
[5]韦仕江.缺乏实用性:高校图书馆建筑的反思[J].河池师专学报,2003(1):91—93, [6]王元忠,张玉霞.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1):68—72.
[7]文君主编.当代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L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84.
[8]潘亚英.浅谈高校图书馆的建筑[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3(1):93—95.
[9]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S].JGJ38—1987.http://google.net.
[10]沈玉雯等,高校图书馆形象设计[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1):120—122,
[11]康健等.高校新校区图书馆的建筑设计[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3):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