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络图书的发展历程及特征看其发展趋势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林政 时间:2010-07-05
摘 要 随着技术的,时代的到来,图书情报的工作也步入网络图书情报时代。从网络情报的基础理论来讨论其发展趋势以及在的发展现状。网络图书情报是高科技知识发展的表现形式,只有继续对网络情报工作进行研究和深入的实践,才能使我国立足于信息网络图书情报的强国之林。
关键词 网络 图书情报 信息技术

1 图书情报的发展
(1)勃兴时期。科技历程进步推动的图书馆情报事业源于19世纪,由于科技的进步、的发展,大学图书馆也纷纷建立,从根本上冲破了封建社会藏书楼的旧模式,确立了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20世纪50年代,科技发展对图书馆的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使经验图书馆学显露出严重的局限性。以谢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引入信息论及相关理论,以信息交流的模式解释图书馆的活动,建立了情报学,使图书馆工作增加了经验气息,多了一些科学成分,同时出现了大量学派,发现了大量的图书情报理论、基本原理和图书情报活动的发展,世界图书情报学也进入了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2)停滞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图书馆事业进入了调整时期,由于社会经济与技术的种种因素使得图书事业出现了难以琢磨的时期,图书情报事业的研究出现了停滞不前的局面。
(3)发展与变革时代。20世纪90年代以后,信息技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图书情报事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信息环境发生的根本性变革,信息存储数字化与信息传递网络化和商业化信息机构的信息服务体系迅速兴起。数字化与网络化是信息处理机化发展到信息社会的产物。数字化网络技术的发展完全动摇了传统图书馆活动的基础。但图书馆学理论必须考虑从基础理论与概念到应用学科,核心技术与方法的整个理论体系的重新构建问题。以往开展信息服务,首先要建起馆舍,并大量购买资料,而这需要的巨大投资与信息服务的微薄收入不成比例,因此信息服务基本由政府或慈善机构出资承担下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信息服务收益的增加,信息服务机构开始多样化,一批市场化运作的信息服务机构应运而生。
(4)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了文献资源走向信息化。图书馆情报演变成了信息资源的建设时期,被称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文献建设理论彻底摒弃了自给自足的思想和文献收藏的整体观念。它推动了文献共享的进程,确立了资源观念和特色观念。20世纪90年代初,当世界大多数国家还在对信息记录、传播的手段和方式所带来的变化始料不及的时候,美国率先进入了图书馆的研究阶段,而且还在进行大规模的文献资源普查和文献资源布局的大讨论,而在讨论的过程中,美国图书研究馆协会(ARL)就将成员馆的资格和定级标准确定为根据其对计算机网络资源的检索质量来决定,而不是图书的采访质量来决定。在1991年ARL的成员馆中就已经有了80%的馆规划和实施了强调获取而不是拥有的政策;服务和资金再分配,电子网络图书馆基本成形,美国最先进入电子网络图书情报时代。到1995年以后,诺大的地球一夜之间变成地球村落,文献资源建设理论充分占有文献资源,所不同的是文献资源建设强调了信息建设的整体意识,应该说这在当时是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的。
2 网络图书情报的特征
与现代信息技术日益密切结合是当代图书馆学情报学工作发展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
(1)图书馆学情报研究的革新与发展受信息技术影响较大。现代信息技术是电子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多种技术的综合,计算机技术大大提高了人类生产、加工、存储和检索信息的能力,通信技术扩展了人类获取和传递信息的途径;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的信息技术相比它对图书情报工作的主要意义在于,信息的记录方式不再是模式的和线性的,而是数字化、非线性的。数字信息媒体可随机存取检索,可交互式组织再现和可快速远程传递等卓越优势。这种区别是本质的,不仅改变了信息载体的表现形式和信息形成方式,决定了图书情报机构所能采取的信息工作方式,同时极大地活跃了社会信息交流,增强了广大用户的信息需求,表现了图书馆学、情报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日益紧密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图书情报理论紧密结合,创造了交叉发展的学科优势。
(2)网络情报的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存储与信息组织的网状化。图书馆的基础是书刊文献信息资源,而网络情报的基础是数字信息资源。信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支柱,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导致了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与日俱增,反之社会的进步又促使信息生产量的飞速增长,网络的普及和电子出版物等新型手段使得信息的发布和使用更便利。这样的形势对网络图书馆来说,信息的收集费、外理费和存储费也相应不断增大。从图书存储信息的度量单位由KB、MB到GB、TB至PB就是一个网络图书馆拥有海量存储的好例子。网络图书馆的存储介质由传统的纸质转变为多种媒体、数字信号,可以处理多种媒体的信息如文字、声音、动画三围体、虚拟空间等。目前常用的电子图书馆采用的文件格式有TXT、DOC、PDF、HIML、SGML、XML、WAV、GIF等。数字化资源是电子图书馆的物质基础,是图书情报学所要具备的,包括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有些媒体信息仅对其数字进行处理是不够的,需要图书专业人员进行信息内容加工,便其之间各种关系相互勾连,读者更易找到电子资源,信息的组织形式从原来低张的顺序,线性方式变为直接的网状方式。
(3)信息检索智能化与图书情报传播的网络化。目前,传统的网络图书情报服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图书馆利用因特网为各类读者提供不同的网络化信息服务已成为当前趋势。网络图书馆的信息可用超文本技术使信息互连,把网络以目录的形式组织起来。使用户更能按类目浏览。网上知名的图书馆主页均有通过分类目录、目次索引提供访问。而利用传统的方式查询是远远不能解决在网络图书中正确、准确查询信息问题,只能借信息检索的智能化来解决。
3 网络图书情报的趋势
(1)规范化的受控语言继续存在和发展。当语言开始应用与检索的时候,就有人提出规范化的情报检索语言寿终正寝,当网络时代到来时,特别是面对因特网海量的信息。也有人提出情报检索语言将成为昨日黄花。事实上不管自然语言应用技术如何发展,规范化的受控语言都会有继续存在的必要和不断发展的空间。面对因特网的信息检索,查全率已不是有效衡量检索的指标,而检索率却显得无比重要。规范化的检索语言将是保证检索率的重要手段。
(2)分类语言主题、主题语言和自然语言将一体化。分类语言和主(题)语言作为两大规范语言体系,结构、功能上有较大差异,由于检索语言结构功能的优化,分类语言和主题语言经历了一体化的过程,称之为分类主题一体化。规范语言和自然语言在标与检索中采用了两个不同方式也各有各自优缺点。实现分类号(类目)、规范化主题词和自然语言入口词汇的相互转换,实现这一目标将有利于推动自动分类和自动标引技术的运用。
(3)自然语言技术将广泛应用并不断优化。规范化情报检索语言将继续存在和发展自然语言与情报语言的一体化,但并不排斥自然语言检索技术的优化和推广应用。在一个检索系统中可以并行使用情报检索语言和自然语言,称之为“混合系统”。也有一些检索系统独立使用自然语言检索,称之为“自然语言系统”。自然语言也有广泛的应用市场,包括吸取情报检索语言的控制技术,同样也可在检索技巧上优化。
(4)情报检索语言化、网络化。情报检索语言利用电子机编制与管理技术已发展成熟。如今绝大多数的分类表和词表都利用计算机辅助编制,实现了编、管、用一体化。即使是传统的情报检索语言都有电子版,这不仅使情报语言编制与维护的工作量大量减少,而且更加,更加合理,更主要是电子版的情报检索语言易于与计算机结合为一体。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情报检索语言上网已成为必然趋势。
(5)自动标引、自动分类技术不断完善并已实际应用。自动标引、自动分类技术研究开发的并不短,各种实验系统不断研制出来,在许多关键技术上均有大的突破,但多年来自动标引技术是“机器鸟”,其外形很逼真,但终究飞不上天。也就是说自动标引和自动分类技术还停留在实验室中。尽管如此,对自动标引和自动分类的研究却始终没有停止。随着技术的发展又有了更强大的需求推动力,已有迹象表明,自动标引、自动分类技术与搜索引擎技术结合将有良好的前景。
(6)情报检索语言国际化、标准化、兼容化。因特网把世界各地的距离缩短了,世界变成“地球村”。世界范围内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已经成为时尚。在这种背景下,情报检索语言的国际化、标准化、兼容化日显重要,有利于消除网络信息检索的障碍。尽管如此,情报检索语言的国际化、兼容化取得了许多不可忽视的成就与进展,但面临新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4 网络图书情报的现状和发展
1982年中国正式联入因特网,尤其是1995年万维网(www)出现后,海量的电子信息资源犹如狂风暴雨从天而降,面对因特网上的信息海洋,图书馆进入了电子网络时代。我国网络情报的发展和建设均晚于美国等发达国家,1993年我国第一次引进网络图书馆的概念,开始对国外网络情报理论的翻译和学习,1997年我国才开始实践。
2000年起,国内网络数字图书情报研究不断走向深入,开始向技术性研究及相关领域扩展。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信息的内容的组织、管理、存储方面,这些研究工作对我国网络情报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几年来,国家支援的几个建设项目已形成将对我国网络情报起到主要的促进作用,但我国网络情报建设中存在着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网络图书的理解还存在误区,国内不少建设项目把网络情报工作片面化地理解,如某网络图书情报仅是馆藏图书的数字化。第二,网络图书馆建设相对单一,尚有待于各方面的支持与密切合作,还需要计算机界、通讯网络工程界、出版界、图书馆界及其他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协作。第三,我国网络情报中侧重技术的解决,相关问题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我国网络情报工作在规划上比较丰富,但尚在起步阶段,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应用有限,因此,比较偏重于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而对法律、政策问题涉及较少。第四,人才、技术、合作应是网络图书建设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我国人才短缺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不仅表现为技术人才短缺,知识理论型人才也奇缺。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