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绽思奇 时间:2014-06-25

摘要:随着国家政策的积极扶持,近几年来西部民族地区积极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农村公共服务有了较大改善;但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农村公共服务投入总量不足,农村公共服务主体单一,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制不健全等。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体制的原因,也有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因素。这需要进一步改善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制度环境,构建以公共财政为基础、以农民需求为导向、以多元供给为辅助的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制。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

  一、西部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供给现状
  (一)基础教育相对落后,普九质量低下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多为国家级、省级贫困县,地方教育经费短缺问题突出,教育事业发展缓慢,“普九”质量未完全达标,师资总体素质不高,队伍不稳。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为例,2007年全州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6.7%,临夏市和其他县的50个乡(镇)基本实现了“普九”,占全州乡(镇)总数的36%,“普九”乡(镇)的人口覆盖率为44.6%,初中入学率达到57.8%,青壮年文盲率为10.45%。劳动者人均受教育年限为3.1年。全州现有危房14.86万平方米,占中小学校舍建筑面积的15.13%。尽管临夏州的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实现“普九”目标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全州12-14周岁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仅为57.8%,初中教育普及率低;师资供给严重不足,教育质量较差;校舍资源严重不足,教育经费短缺,教育基础设施供给不足,教育投入不足等。
  (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足
  西部民族地区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农村道路、饮水安全问题、排水设施、能源通信基础设施等有了大规模的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公路网密度普遍偏低,仅为东、中部的22%、33%左右,其中甘肃、西藏、青海、新疆、内蒙等省区路网密度均低于10公里每百平方公里,无法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和农民出行要求。农村公路路面质量也很差,技术等级低,特别是一些偏远山区的农村,路面损毁严重。“十一五”期间国家投入1000亿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但是,全国现阶段有紧迫修路要求和修理价值的村庄共100万个,每个村庄需要修建2至4公里硬化路面,资金缺口巨大。一直以来,农民筹资、以工代赈是农民参与农村公路建设的主要形式,尤其是以工代赈在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构成中占绝大多数份额,但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取消了“两工”,依靠农民筹资筹劳建设农村公路陷入困境。
  在西部农村,由于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城乡分割的社会体制等多种因素制约,饮水问题一直困扰着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着农民的生活。虽然全国各地都在开展农村自来水村村通工程,但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不高,以甘肃省东乡民族自治县为例,仍有将近一半的村庄没有通自来水。西部农村饮用水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水和水质污染程度严重。自来水生产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下,供水质量没有保障;农村生活垃圾和粪便未经处理,乱堆乱放;绝大多数乡镇企业和农村集体企业大量排放超标污水。
  (三)医疗卫生资源匮乏
  由于医疗资源过分集中在城市、大医院,西部民族地区医疗人员缺乏,卫生技术水平低下,医技、诊疗、手术能力较低。医疗机构建设发展迟缓,医疗体系不健全,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质量欠佳,设备陈旧,服务周期长,无法满足农民的看病需求。在西部民族贫困地区的农村,医疗现状就是“小病扛着不医治,大病卫生院无法治”,村公共卫生服务主要指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贫困农村居民卫生服务可及性和可得性较差;卫生资源配置严重失衡,乡镇卫生院运行艰难,村级卫生室又以私人运营为主,财政资金几乎触及不到村级卫生室。同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合作医疗基金规模小,解决不了大病保障,从而降低农民参保率,并使基金的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减弱,形成恶性循环。
  (四)社会保障水平落后
  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不完善,保障水平相对较低,社会化程度不高,地方政府扶持力度较小、保障范围面狭窄等诸多问题。以甘肃省临夏州为例,农村低保人数达到41.33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23.7%,城市低保人数达到9.2万人、占城镇总人口的35.8%。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和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4万人、23.74万人、4.96万人和1.37万人。但占总人口的比例相对较低。
  二、西部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经费严重短缺且资源配置不合理
  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有着直接的联系,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与改善公共服务的支出呈正比例关系。虽然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下,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经济有所发展,但是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缓慢,西部民族地区改善公共服务经费严重短缺。而国家转移支付的相当一部分资金存在多头管理、层层滞留、挪用、浪费严重的现象。西部民族地区财力资源配置也不合理。本来应该由政府提供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资金,但是由于地方政府的经济薄弱,导致公共服务不能有效供给,严重影响了当地群众的生活质量。
  (二)地方政府职能的“缺位”
  我国城乡公共服务供给的二元体制使西部农村居民,难以享受到与城市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地方政府未能正确认识公共服务的重要性,缺乏公共服务供给意识。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基本上都非常贫穷,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压力比较大,很容易只重视经济发展,忽视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长期以来,政府财政包揽供给城市所需要的公共服务,而许多由农村基层提供的公共服务,费用要由农民承担,缺乏公平公正和均等化供给的理念。地方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财权与事权不对称也导致职能弱化,甚至丧失。
  (三)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大都处在高寒、缺氧、缺水等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严重制约了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由于民族地区整体落后,需要政府投入的项目很多,地方政府在安排财力时难免“捉襟见肘”。如甘肃省东乡县、积石山县等县级财政的自给率还不足15%,基本上都属于“吃饭财政”,根本无法保障乡村基础设施的改造。西部民族地区落后的地方经济无力担负起公共服务供给的重担,我们把公共服务投入的责任交给了没有经济承受能力的县级政府,使投入责任与投入力量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显然属于行政决策上的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