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跨区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评估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4-06-25
二级模糊综合评价结果为:
A1=W1·R1=[0.035,0.285,0.423,0.257,0.000],A2=W2·R2=[0.035,0.297,0.538,0.126,0.004],A3=W3·R3=[0.059,0.274,0.464,0.182,0.021]。
三级模糊综合评价结果为:
A=W·R=[0.038,0.288,0.473,0.197,0.004]。
多级模糊评估结论:
(1)对所选区域的跨区域应急能力评估结果表明,3.8%的专家认为很理想,28.8%的专家认为比较理想,47.3%的专家认为理想,19.7%的专家认为不太理想,0.4%的专家认为不理想。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两个区域的跨区域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综合评估等级为理想。
(2)从一级及二级模糊评价结果还可以得出跨区域应急管理系统中较弱或较强的环节,例如通过对灾后利益再协调方面的评估结果为:A34=W34·R34=[0.100,0.100,0.375,0.400,0.025]。
从中可以看到最大隶属度对应不太理想,这就说明跨区域合作过程中的利益协调能力还需要加强。据此可以事先制定共同的规章制度确保突发事件合作区域各自利益得到保障,事发现场组建利益协调职能部门就地及时协调,灾后共同上一级政府出面协调个别不合理之处。
而伤员转运能力评估结果为:
A24=W24·R24=[0.060,0.273,0.535,0.132,0.000]。
最大隶属度对应很理想,说明这方面做得很好,因此当两个区域中一个区域发生性质严重、伤亡人员较多的突发事件而需要周边某个区域协助时,根据此评估可以合理选择要合作的区域。
3结论
(1)本文用基于I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跨区域应急管理的实际情况,构建跨区域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并建立评估模型。该模型不仅能够进行预评估以作为区域自发组织应急合作机构的依据,还可用于改进政府跨区域应急管理活动现状的评估,发现跨区域应急管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及时作出改进措施,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2)通过选取的两个区域对本方法进行实例验证,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证明该评估方法能得到专家的认可,可操作性较强。
(3)评估结果显示选取的实例实际情况为理想,这与广东近年来对跨区域应急管理的重视是密切相关的,事实证明,2009年广东省对甲型H1N1的控制效果明显高于控制SARS事件效果。
参考文献:
[1]Link L E.The anatomy of a disaster,an overview of HurricaneKatrina and New Orleans[J].Ocean Engineering,2010,37(1):4-12.[2]付晓东.论跨区域公共危机事件的防治[J].学习与实践,2009(4):40-47.[3]邹逸江.国外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现状及经验启示[J].灾害学,2008,23(1):96-101.[4]Jennifer Wilson,Oyola-Yemaiel.The evolution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the advancement towards a profession in the UnitedStates and Florida[J].Safety Science,2001,39(12):117-131.[5]刘红芹.公共危机管理的协调联动机制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8.[6]Becky Hill.Diagnosing co-ordination problems in the emergencymanagement response to disasters[J].Interacting with Comput-ers,2010,22(1):43-55.[7]泛珠三角区域首开全国应急管理区域合作先河[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09,27(3):119.[8]韩传峰,叶岑.政府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综合评价[J].自然灾害学报,2007,16(4):149-153.[9]莫靖龙,夏卫生,李景保,等.湖南长株潭城市群灾害应急管理能力评价[J].灾害学,2009,24(3):137-140.[10]张凭博.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企业培训效果评估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8.[11]何天平,程凌.层次分析法在化工园区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4(4):81-84.[12]赵远飞,陈国华,李仪欢.基于多层PDCA模式的动态集成化应急管理体系研究[J].灾害学,2008,23(1):135-139.[13]刘建,郑双忠.基于G1法的应急能力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6(1):30-33.[14]程凌,华洁,周晓柱.基于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判的化工园区安全评价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8(8):125-130.[15]张景林,崔国璋.安全系统工程[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153-156.[16]Chen Guohua,Zhang Xinmei.Fuzzy-based methodology forperformance assessment of emergency planning and its application[J].Loss Prevention in the Process Industries,2009,22(2):125-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