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企业化问题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石鑫 时间:2014-06-25
       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就是用管理企业的模式来管理事业单位,采用企业中广泛运用的科学的管理方法,协调好事业单位的各项活动和资源,从而达到其目标。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实质就是提高事业单位运作效率,降低其管理的成本,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一、我国事业单位目前存在的问题
  1. 事业单位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加大了事业单位的改革难度
  我国130 多万个事业单位遍布教、科、文、卫等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但在职能性质、组织形态、活动范围、经营方式、资金来源、隶属关系等方面却差别较大,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的改革需求和方向选择并不完全一致。相对于行政机构改革而言,事业单位的改革更为复杂,投入精力更多,也就更需要各方面的积极配合。
  2. 改革过程中事业单位出现能进不能出、冗员过多的局面
  由于政府职能转变的进程缓慢,政事分开难以有实质进展。近年来很多企业效益不好,而且改革不断深化,随时可能裁员,推行竞争上岗,政府几次机构改革和人员精简过程中都有相当一部分机构和人员想方设法挤进事业单位这个避风港,造成事业单位规模越来越庞大、冗员越来越多,无形中成了政府各项改革措施的缓冲带。
  3. 一些事业单位管理机制僵化,活力不足
  我国的事业单位,以往很多方面是仿照党政机关的套级别、待遇,以及仿照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从而使事业单位也充满了官气。这样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情况下更显现出了机制的僵化和活力明显不足。在用人机制上,虽然有的事业单位形式上是实行了聘用制,但实际上与党政机关一样,仍然没有解决“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这一关键问题。
  4. 改革以后人员调配与安置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事业单位的人员就业稳定,在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待遇也与公务员相近。改革后,大部分人员的就业稳定性将降低,各方面的待遇也将向企业工作人员靠近。特别是,以往进行的政府机构改革中有很大一部分分流出来的人员转移到事业单位,使许多事业单位人员富余。因此,改革后,必然有一部分人员要被裁减下来。这些人员如果不能得到妥善安置,将成为影响改革实施的重大阻力,甚至可能影响社会稳定。
  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产生原因分析
  事业单位改革目标与国有企业不同,事业单位改革不应该把减人放在第一位,应该是以搞活为前提。搞活包括用人机制、分配机制、管理机制等方面,以增效为目标,使其创造最大的社会效益。为此,目前事业单位改革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是指参照企业的管理运作方式来管理事业单位,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企业化管理的目的并不是去盈利,而是去谋取更好的社会效益。
  (1) 直接向顾客(市场) 负责。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这时的事业单位的成败取决于顾客的决策,因此,使其被迫注意倾听顾客的心声。
  (2) 可以促使绩效持续改进。因为竞争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依靠顾客取得收入的事业单位就必须时刻取悦于顾客,它们面临持续提高质量和降低成本的压力。
  (3) 强化了绩效的结果。事业单位只有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才能胜出,否则,就会萎缩甚至枯竭。这种“要么盈利,要么淘汰”的机制,为事业单位的效率和效能提供了简单、精确的评价。
  (4) 必须进行长远的财政决策,以确保顾客利益最大化。事业单位采用企业通行的财务管理办法,比如,长期的业务规划、会计制度、资产折旧、投资利润统计等。因此,事业单位就可以在技术、培训和生产率提高等方面进行长期投资。
  三、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对策分析
  1. 建立一套与企业管理相适应的人事管理制度
  (1) 打破身份职称界限,全面推行聘用合同制以聘用合同的形式确定单位与职工之间的人事关系及双方义务和权利。通过全面推行聘用合同制,破除身份终身制,实现事业单位在用人上的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促进事业单位的自主用人,保障人才自主择业,增强用人制度的灵活性。
  (2) 建立岗位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和任职要求,建立岗位管理制度。事业单位要依据“因事设岗,精简高效,结构合理,群体优化,竞争激励”的原则,把事业单位职工的身份管理转变为岗位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