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代料黄背木耳栽培技术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杨勇岐 时间:2010-07-10
  关键词 代料;黄背木耳;栽培
  
  论文摘要 代料黄背木耳栽培原料来源广泛,投资少,效益高,其栽培技术主要包括场地选择、生产季节安排、栽培材料选择、培养料的配置、装袋、灭菌与接种、发菌管理、出菌管理、采收等方面的内容。  
  
  代料黄背木耳栽培原料来源广泛,棉籽壳、杂木屑、玉米芯、农作物秸秆及其他农副产品下脚料均可作为培养料,栽培技术简单,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是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好项目。
  
  1场地选择
  
  黄背木耳栽培,以选择排水良好、通风、有散射光的地方为宜,耳场应注意远离污染源。
  
  2生产季节安排
  
  一般在中原地区8~9月制母种,10~11月制原种,11月至翌年1月制栽培种,2~4月生产营养袋,5~7月开始出耳、采耳。
  
  3栽培材料及常用配方
  
  栽培材料通常有棉籽壳、杂木屑、玉米芯粉、米糠或麦麸、玉米粉、石膏、生石灰。常用配方:①棉籽壳30%、玉米芯粉30%、杂木屑30%、米糠或麦麸10%;②棉籽壳60%、玉米芯粉20%、杂木屑20%。以上配方中每100kg干料需加入石膏粉1~2kg、新鲜石灰2~3kg。
  
  4培养料的配制
  
  每次拌料不宜过多,根据蒸锅装袋数量拌料的多少。按比例称料,拌料前棉籽壳需加水预湿,玉米芯需经石灰水预浸泡处理,然后将其他材料均匀地拌在一起,边加料边拌和,使料含水量为60%~65%。掌握含水量的感观标准,料吸足水分后,抓一把料用手握,以指缝间有水痕而不滴水为宜。
  
  5装袋
  
  栽培袋常用高密度聚乙烯袋。袋厚25~35μm,袋平折后双层宽为20~23cm、长40~50cm。装袋前扎紧一端袋口,装袋可以采用手工和机械装袋,装好的料袋要求虚实适当,松紧一致,以手托料袋不出现凹陷为准,装入培养料的量为袋长的2/3为宜。装袋前将培养料提前发酵:把培养料呈梯形状堆闷3d左右,翻堆1次后再闷几天,使发酵均匀一致,发酵后加入麦麸、玉米面,而石膏粉、蔗糖则在发酵前随水加入。装袋时要边装边用手轻轻压实,使上下松紧一致。
  
  6灭菌与接种
  
  6.1灭菌
  采用常压灭菌,灶温达100℃时保持12h,再焖6~8h后出锅。
  6.2接种
  当料袋温度下降至30℃时,要抢温接种,接种采用两头接种,松扎口的方式,以便为菌丝体提供充足的氧气,使其快速长满菌袋。
  
  7发菌管理
  
  首先使培养室清洁无污染,接种后7~10d是菌种萌发、定植期,应保持在24℃以上,置于培养架上培养,若室内无搭架,也可把喷洒消毒药物的麻袋片铺在地面上,顺码堆放6~8层高。发菌前期气温低,不要随便翻袋。发菌期主要是对温度、湿度和通风的管理。将接种后的营养袋分层放入培养室,保持温度20~26℃;室内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65%左右,每天通风1~2次,每次30min,30d左右菌丝可长满菌袋。
  
  8出菌管理
  
  8.1棚架的搭建
  耳场可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选择在环境卫生、近水源、不积水、较通风、地势平坦的地方。出耳棚架高2~2.5m,立柱之间一般2m左右,吊袋杆的间距在20~30cm。耳架搭建好后要在架的上面盖遮阳物、稻草、玉米秆均可。周围同样用秸秆遮阳,起保湿透气作用。
  
  8.2开孔催耳
  菌丝长满袋后,当气温达18℃以上方可准备户外挂袋,进行开孔催耳管理,开孔前先把菌袋运入搭建好的耳棚内,每袋用刀割“V”形孔12~16个,每排4个,每袋3~4排,“V”形边长3cm、深0.5cm为宜,开孔工具应加强消毒,开口后成排摆放,每排4~6层,保持湿度80%~85%,10~20d长出耳基后,即可挂袋,挂袋时每串可吊6~8袋。排与排之间18~20cm,上层离棚35~50cm,底层离地面10cm以上,人行道宽0.5~1m。
  
  8.3棚内耳袋管理
  耳棚内的管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保证相应的湿度。耳袋上架后要加强水分管理,视天气情况,保持棚内空气相对湿度85%~95%,每天喷水3~6次,阴雨天气不喷或少喷。②做好温度的调节。黄背木耳子实体虽然在18~32℃均能生长,但24~28℃最适宜,低于18℃生长缓慢,温度经常在30℃以上耳片生长过快,耳片薄且易生杂菌、烂耳。③通风、换气。在高温、高湿的出耳期,要特别注意通气,因此在搭建耳棚的时候要选择较通风的位置。④注意光照。耳棚内要有适当的散射光。
  
  9采收干制
  
  耳片充分展开、边缘下垂、背面绒毛不明显,表示木耳成熟即可采收。木耳采摘后应干制,可采用日晒,一次性晒干,并置于干燥处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