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化:农业发展的新探索(一)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0-07-10

近来,农业产业化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各地在这方面已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为了从理论上进一步加深认识,更好地指导实践,日前,本报部和社会院研究所联合举办了一次农业产业化问题研讨会,有关专家到会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里刊登他们的发言摘要,期望能引起更广泛的思考与讨论,也期望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实践有更大的发展。——编者

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蓬勃发展,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市场化的需求,它对于降低农业经营成本,获取规模效益,增强农户抗风险的能力,以及实现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等,都具有重大意义。

秦其明(国家体改委农村司司长):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在很多地方搞起了“农工商”,后来很多地方从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又提出搞外向型农业,贸工农一体化,而且也确实见到了成效。农业产业化正式提出来并得到大家的认可,而且确实推动了农村的实际工作,是最近几年的事。其原因是什么呢?我想就是因为经过改革开放十几年,尤其是最近几年,我们农业的市场化、农村经济的市场化,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

首先,农村商品经济有了比较大的发展;除了粮棉主要农产品以外,其他农副产品的市场化有了很大的发展。

其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的诱导作用下,农业内部深层次的矛盾日益暴露,日益突出。农业产业化有助于较好地解决这些深层次矛盾。

再次,最近我到四川、浙江、安徽、山东看了一看,感到广大农民当前迫切要求实行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县乡村的干部对农业产业化的认识也比较清楚,对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热情、积极性也很高。很多地区对农业产业化做了规划,都成立了专门的班子来加强领导,而且有的地区还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来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还有,现在全国发展农业产业化,尤其是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已经出现了一些好的典型,已经积累了一些比较好的经验。

王宏广(国家科委农村司政策处处长):现在应当用新的思路研究农业发展政策。我们科技界提出一个不成熟的想法,就是把提价改为降耗。把消耗降下来,就不会因为农产品的涨价拉动整个物价上涨。降耗能不能做到?能做到。例如水资源利用率只有1/3,如果再加上化肥和农药降耗,加上农业机械化生产,农业生产成本就能够降低下来。

产业化可以扩大经营规模,解决比较效益低的问题。化肥、水利、农药、农产品加工以及产前产后的服务,这些方面都是有潜力的。我简单地说两个数字:关于化肥这一项,如果化肥利用率从当前利用30%提高到40%,等于节约1200多万吨化肥。要建设1000多万吨的化肥厂,国家得拿多少投资?另外一个就是水,灌溉用水,节约10%就是400亿立方米。还有饲料的浪费,一亩地增加10%的产量对科学家来说是很不容易的,产业化了以后,就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对传统技术的推广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所以说,产业化包括产前产后的服务,包括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它能提高科学技术的应用程度,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就有可能成为现实。丁国光(财政部农村财政司副处长):财政部已经提出把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八五”和“九五”财政工作的重点。财政支农工作要改变资金过于分散的状况,适量集中资金办大事。

今年主要抓这样几项工作:第一,要求各级领导进一步提高对农业产业化的认识。各地产业化的实践表明,发展农业产业化使农业成为新的增长点和新的财源;第二,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力度,中央财政在去年试点的情况下,加大资金投入规模,从扶植农民、农村,到扶植国营,从扶植一般的种植业、养殖业产业化,到今年增加扶植水产产业化;第三,地方各级财政也要因地制宜,逐步扩大农业产业化的扶持规模。我们要求各地通过落实财政职能,集中资金重点扶持产业化项目的发展。同时注意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积极引导乡村自有资金;第四,要把支持产业化与其他自有资金改革结合起来,在产业化项目所在地,我们要求把支持农业的科技进步资金,支持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资金,支持乡镇企业发展的资金,和帮助农村事业转变经营机制结合起来,使农业真正实现贸工农一体化这样化的农业经营模式。潘盛洲(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农村组副研究员):农业产业化为什么会产生在90年代,是农村改革的必然趋势。大家都知道,改革使农户成为相对独立的生产主体,但是其抗风险能力非常低。在80年代初期,当时国家提高农产品价格,对农民生产的产品敞开收购,1985年以后市场风险变大了,生产经营的风险基本全部推给了农户。农户跟国外的农户一样,应该承担风险,但是,我国的农户一家一户生产规模那么小,抗风险能力非常弱。大部分农户基本上每年不知道该种什么。实行产业化,可能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乡镇企业在“九五”以后,不可能像80年代初期那样快地发展。要发展乡镇企业,要大规模转移劳动力,农业产业化是一条可行之路。通过农业产业化,把加工销售这两个环节弄好,同时农户经营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主要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千家万户形成规模。山东潍坊基本上没有打破一家一户格局。但是由于农业生产产业化程度提高了,形成的产业规模非常大。在我国实行土地规模经营,一个必须的途径就是通过实行产业化,实现产业规模,这是非常适合中国国情的土地规模经营。

从改革这个角度看,可以通过实行产业化完善市场主体。我国给农户生产经营权往往是不够的,农户的规模非常小,自己赢得市场是不可能的,农民承受不了价格的忽高忽低。通过一个龙头来带动很多农户,还可以加大市场成长的力度,市场专业化的程度的提高能推动市场,两者是相互促进的过程。产业化同时还能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在抓一条龙的过程中,他的职能就在不知不觉地转变了。推销产品牵涉各种利益关系,政府的调节职能就能充分地发挥。

农业产业化是一个过程,是我国农业和化的一个重要步骤。制约产业化的因素很多,政府的行为尤为重要。

陈吉元(社会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向市场经济转轨面临的一系列矛盾“逼”出来的,换句话说,是要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种种难题的迫切需要,推动人们走上了农业产业化这条道路。

农业产业化在我国广大农村的实践,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概括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公司+农户;第二,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第三,农村专业技协+农户;第四,农场+农户;第五,专业批发市场+农户。

上述五种类型,有以下共同点:(一)所有“龙头”都对农户发挥了引导、组织、服务的功能;(二)把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流通诸环节内在地、有机地结合起来;(三)“龙头”与农户几乎都结成了经济利益共同体。

在我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出现多样化的农业产业化类型,是完全符合事物发展的。由于各地的、的、社会的、经济条件的巨大差别,出现多样化的形式是一件大好事,与自上而下、靠行政命令推行一种模式相比,多样化更有利于发挥群众的创造精神,也更符合各地的实际,因而也能更有效地推动各地经济的发展。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不要过早地肯定农业产业化的某一种类型,更不要过早宣布某一种社会经济属性的组织形式代表前进的方向。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应允许多样化的组织形式的存在,通过实践和经验的,再逐步规范化。

马晓河(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我认为,要实施产业化,首先要选准龙头产业和产品,应该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因地制宜,根据每个地方的资源特点、市场特点,选准一个行业或几个行业的拳头产品。为下一步实施产业群打好一个基础。第二搞产业化在农村,关键一点是要搞示范区、示范点和示范户,用这三个“示范”来带动产业化。

第二个问题是要抓好龙头企业,然后用龙头企业来延长农业产业链,形成产业群。现在农业产业化的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农产品销售的前和后。农业要发展,要靠政府,同时也要靠市场,靠市场来延长产业链,使农民在里面有利可图,来增加利润。利润怎样组织怎样产生,要靠龙头企业。

第三个问题是要打好基础,为实现农业产业化培育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目前的产业化缺少不了的条件是市场化。搞市场体系建设,关键要让农民进入,培育他们参与市场的能力,市场里的主体应该是农民。一个县、一个地区,培养一批或建立一批营销队伍,没有营销庞大的队伍,产品就销售不出去。第四个大问题是搞好社会化服务。政府应该在投资、优惠、信息、引导、科技几个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

张冬科(农业部市场信息司副司长):我觉得产业化里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考虑组织农产品的加工和流通,这就要求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产业化是生产专业化的一个结果,要求扩大市场。反过来说,要进入市场,就要求有产量质量和成本低。

产业化的实质我理解为利益分配关系。面向市场的农产品销售,大体上有三种方式,一种方式就是农户把产品卖给大的专业公司,可能是加工商也可能是销售、批发商,这种关系是公司加农户的方式。第二种方式是会员和合作社之间是合作的关系,通过合作社来销售产品。第三种方式是通过批发市场来销售。现在我们所讨论的产业化内容,实质上也是包括这三种主要方式,实际上是农民和经营者、加工商的结合,用这些方式来组织产销更合算、更稳定,风险最小。农产品的产业化,要通过比较利益的最后选择来建立这种购销关系。

再是怎样来推进产业化:一是区域。你这个省或地区或县,区域资源优势,状况怎样,应该做一个很恰当的把握,如何形成主导产品,跟资源优势有关。二是当地的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怎样。还有一个就是政策,在制定产业化政策方面,除了技术方面以外,更重要的是应该尊重市场,应该尊重农民的意愿。在这样的基础上,根据你的资源、你的所长和各方面的条件来发展,帮助农民开发市场。林毅夫(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经济学最基本的观点是,专业化的程度取决于市场的规模的大小。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市场也会增长。市场的规模决定于市场发展的成本,需求的商品量大小。另一方面市场的规模,事实上还决定于交通运输的成本,交通运输的成本越低,能涵盖的市场就越大。除了这些因素之外,还决定于一个国家的内贸和外贸政策。事实上我们所能关注的市场就不仅是中国,还可以是全世界。如果我们各个省之间贸易没有障碍的话,各个省之间农户生产的市场范围就比较大。产业化、专业化的程度事实上取决于上述这些因素,人口、经济发展、交通运输成本。更重要的是决定于政府的政策。我想对农业产业化,是应该支持和推动的。但是我们必须根据整个经济发展的特性,专业化的特性,来制定一些有利于发展的政策。我有一些政策性的思考:

一个是应当因势利导,专业化是建立在经济发展的水平的基础上,如经济发展水平高,规模人口多等。第二个是政府应该做的是加强市场规模。只有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统一,这样的产业化、专业化才有了基础。在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专业化程度一高,面临的问题需要市场的规模相应扩大。在这样一个前提之下,要兼顾到因地制宜,每个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各个地区的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包括产业的选择,实际上必须因地制宜。最重要的是需要多种形式。事实上随着生产流通、消费、特种产品的自然条件和技术特性不一样,我们所用的技术不一样,其规模经济就不一样,组织方式就不一样,因此是多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