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海县发展盐土农业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左永梅 杜卫军 时间:2015-01-02
  摘要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唐海的盐碱地改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通过大量投入及无数次试验研究所获得的开田种稻、排水洗盐技术,不仅成为盐碱地改良的一大法宝,而且也是推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然而,从20世纪末开始,由于受资源、效益、生态等因素的制约,继续以这种模式进行盐碱地区的农业开发已越来越困难。在这种形式下,发展盐土农业,开发植物的适应种植,是一条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三个效益兼顾的希望之路。近几年,国内外的盐土农业及相关研究进展很快。唐海同时拥有盐土农业的三要素——盐渍土、咸水和盐生植物,只要确立正确的发展思路,一定能够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盐土农业;盐生植物;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河北唐海
  
  唐海县位于环渤海湾中心地带的北岸,滦河等水系的入海口,在大规模农业开发之前,土地盐碱,耕地零乱,人烟稀少,贫穷落后。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广大群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以改天换地的英雄气势,依靠科技进步,向盐碱荒原要耕地、要粮食。历经开发建设高峰后,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盐碱地改良利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耕作界线逐步向滩涂逼近,农作物种类也不断丰富。昔日的盐碱荒地已变为稻穗金黄、果菜飘香、鱼蟹肥美、绿树成行的鱼米之乡,这里盛产水稻、对虾、芦苇、淡水鱼、河蟹、河豚、肉鸡、水果等,素有“北方小江南”的美誉。农村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农民生活也有很大提高。然而,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水稻价格的下滑,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低速增长阶段。再以原来那种开田改土、引水灌溉、种植水稻的开发方式来刺激经济增长已显后劲不足。实际上,这个问题在国内类似地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盐渍土区调整产业结构,以保持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的探索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发展盐土农业将是一条希望之路[1]。
  盐土农业就是利用盐渍土和咸水甚至海水,种植有一定经济价值的耐盐植物的农业。它抛弃过去那种通过大量投入来改变水土性质和生态环境,以适应农作物生长的盐碱地开发旧模式,而采用发掘、引进、筛选、培育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耐盐植物来利用盐渍土和咸水,进行盐碱地开发的一种新模式。近几年,盐土农业在我国的滨海盐渍土区已有很大发展。如河北的黄骅、山东的东营和江苏的沿海地区等都取得了一定成果,这些成果已为唐海发展盐土农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盐土农业的新理念
  1.1对盐碱地开发模式的再认识
  在反思人类现代文明发展史的过程中,人们已经深刻地体验到,人类征服自然并没有绝对意义上的胜利,特别是对农业这样的弱势产业来说更是如此。过去那种以获取经济利益为最终目标的资源开发模式,在得到经济利益的同时都不同程度地伴有资源遭到破坏、环境受到污染、生态平衡被打破等负作用。生态环境是一个极难配平的方程式,如果人类在经济建设中忽略了大自然固有的运行规律,就有可能对自然造成伤害,而这种伤害的最终承受者就是人类本身。如过去野生的泥鳅、河蟹等,由于各主要河口修建了挡潮闸及河水污染、稻田大量使用农药等原因,现在已很难发现了,只有通过人工繁育和养殖才能满足市场需求。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水稻价格持续走高的刺激下,唐海也开垦了不少苇田和荒地种植水稻,可是经过几年的实践,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现在又不得不放弃水田,退稻还苇,退稻还渔,表明人与自然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从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角度来说,在一定生产力条件下,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都存在一个平衡点。在开发的某一阶段,投入的回报率高而负作用小;当过了平衡点之后,则回报率下降而负作用凸现。传统意义的盐碱地开发都在不同程度上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盐土农业正是在经过这样的反思和再认识之后才逐渐明确的,它不追求人为的和从根本上改变区域内的水土特征及生态环境,遵循大自然自有的平衡原则和内在规律,可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最大限度地保护,是真正能够做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的资源开发模式[2]。
  1.2对盐碱地资源的再认识
  以过去的思维定式来看,盐碱地的土壤盐碱、淡水不足、咸水遍布为农业发展的障碍因子,要对它进行改良。但当改良进行到一定阶段以后就出现了经济效益下降、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问题。现代农业所遵循的是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体现的是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人性化观点。以这种观点去看盐碱地,就会发现它并不是那么可憎,它所构成的这种特殊的生态圈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同样蕴藏着无数的宝贵资源。也是鱼、虾、蟹、贝的繁衍圣地,也是雁、鹰、鹤、鸥的栖息乐园。单从植物来说,盐碱地上的大多数植物为盐生植物,是普通陆地上所没有的,即便是与陆地共有的品种,性状也有很大差别,因此,它们有独特的使用价值。盐土农业能合理利用盐生植物,合理利用盐土资源,合理利用湿地生态,对资源的开发能纳入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的轨道。
  2发展盐土农业的必要性
  2.1淡水资源的制约
  过去行之有效的盐碱地改良手段,就是修建田间灌排工程,种植水稻。通过泡田洗盐及水稻生育期定期排换水等方法,逐渐将土壤中的盐分排出区外,使田间耕层土壤的含盐量降至农作物能够耐受的标准,达到变盐碱荒地为良田的目的。但由于受自然条件所限,唐海没有独立的水源,农业生产完全依赖上游水库和滦河水供水。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上游需水量的增加及全球气候的变化,使唐海近几年出现不可逆转的缺水趋势。目前现有水田的用水没有保障,生产难以为继,同样也就不可能有更多的水用来开发荒地。
  2.2 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由于近些年我国普遍存在粮食的阶段性、结构性过剩问题,致使单独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收入下降,农村经济增速减缓。实践使人们认识到,只有通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才能摆脱这一困境。因而各种灵活的经营模式相继出现,如改单一粮食种植为粮食与经济作物相结合种植;或者实行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相结合的三元结构种植。唐海也出现了退稻还苇、退稻还渔的情况,稻田养鱼、稻田养蟹的面积也在逐年增加,在这样的形势下继续以种稻来开发盐碱荒地是不可行的,必须寻找一种新的途径来利用这里的水土资源。
  2.3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在农产品供不应求时期,农业生产只能关注当年的产量,农业开发只能关注近期的效益,难以顾及到更多的方面。但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当农产品供需平衡、丰年有余的时候,就必须注意到农业生产与开发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必须考虑到更为长远的利益。社会发展到21世纪,不仅要有生态意识,还要尽到生态责任,今天所获得的利益不能以耗尽自然资源或损害生态环境为代价。不仅要追求今天的效益最大,还要考虑明天的效益;不仅要自己生活得好,还要为子孙后代留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空间。所以现代农业开发要求做到资源的开发与涵养并重,生态环境的利用与保护并重。
  3发展盐土农业的可行性
  3.1自然资源丰富
  盐土农业的三要素——盐渍土、咸水和盐生植物在唐海都不缺。唐海县原为沿海荒滩,后随滦河水系不断冲击形成陆地。唐海县南临渤海,海岸线长9.1 km。位于唐海县南部30 km处的海岛——曹妃甸,具有广阔的开发潜力。其内地平坦辽阔,自北向南由冲积平原、滨海平原、潮间带滩涂构成。滦河水系河流、干渠共9 条经过县境,流入渤海。属东部季风区温带半湿润地区,大陆性季风特征显著,四季分明,气候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