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马立克氏病的发生与防治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韦道权 时间:2015-01-02
  摘要 介绍了鸡马立克氏病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以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鸡马立克氏病;发生;防治

  
  鸡马立克氏病是由马立克病毒引起的一种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以病鸡的外周神经、性腺、虹膜、各种内脏器官、肌肉和皮肤发生单核细胞浸润,形成淋巴肿瘤为特征,是禽类常见传染疾病之一,死亡率高,严重影响养殖效益。
  1病原
  马立克氏病毒属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甲亚科马立克氏病毒属禽疱疹病毒2型。根据抗原性不同,马立克氏病毒可分为3种血清型,即血清1型、血清2型和血清3型。血清1型包括所有致瘤的马立克氏病毒,含强毒及其致弱的变异毒株;血清2型包括所有不致瘤的马立克氏病毒;血清3型包括所有的火鸡疱疹病毒及其变异毒株。
  2流行病学
  传染源为病鸡和带毒鸡(感染该病鸡大多终生带毒),其脱落的羽毛囊上皮、皮屑和鸡舍中的灰尘是主要传染源[1]。此外,病鸡和带毒鸡的分泌物、排泄物也具有传染性。病毒主要经呼吸道传播。该病主要感染鸡,不同品系的鸡均可感染,火鸡、野鸡、鹌鹑和鹧鸪也可自然感染,但发病极少。
  3临床症状
  该病自然感染潜伏期为三四周至几个月不等,一般分为神经型(古典型)、急性型(内脏型)、眼型和皮肤型4种,有时可混合发生。①神经型。主要表现为步态不稳,共济失调。特征症状是一肢或双肢麻痹或瘫痪,形成一腿伸向前方,一腿伸向后方,翅膀麻痹下垂(俗称穿大褂)。颈部麻痹致使头颈歪斜,嗉囊因麻痹而扩大(俗称大嗉子)。剖检可见受害神经肿胀变粗,常发生于坐骨神经、颈部迷走神经、臂神经丛、腹腔神经丛和肠系膜神经丛,神经纤维横纹消失,呈灰白或黄白色。②急性型。常侵害幼龄鸡,死亡率高。剖检可见内脏器官有灰白色的淋巴细胞性肿瘤。常见于性腺(尤其是卵巢),其次是肾、脾、心、肝、胰、肺、肠系膜、腺胃、肠道和肌肉等器官组织。③眼型。主要侵害虹膜、单侧或双眼发病,视力减弱,甚至失明。可见虹膜增生褪色,呈混浊的淡灰色(俗称灰眼或银眼)。瞳孔收缩,边缘不整齐呈锯齿状。④皮肤型。以皮肤毛囊形成小结节或肿瘤为特征。最初见于颈部及两翅皮肤,以后遍及全身皮肤。
  4诊断
  根据典型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作实验诊断。
  5防治
  5.1综合防治措施
  一是加强养鸡环境卫生与消毒工作,尤其是孵化卫生与育雏鸡舍的消毒,防止雏鸡的早期感染,否则即使出壳后立刻免疫有效疫苗,也难防止发病[2]。二是加强饲养管理,改善鸡群的生活条件,增强鸡体的抵抗力,对预防该病有很大作用。饲养管理不善,环境条件差或某些传染病如球虫病等常是重要的诱发因素。三是坚持自繁自养,防止因购入鸡苗的同时将病毒带入鸡舍[3]。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防止不同日龄的鸡混养于同一鸡舍。四是防止应激因素,预防能引起免疫抑制的疾病,如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病、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等的感染。五是对发生该病的处理。一旦发生该病,在感染的场地清除所有的鸡,将鸡舍清洁消毒后,空置数周再引进新雏鸡。一旦开始育雏,中途不得补充新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