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景观与赏景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田如英 时间:2015-01-02

  2.1赏景的方式
  2.1.1动态观赏和静态观赏。赏景的方式有动静之分,平时所说的游憩就包括动静2种方式。游是指动态观赏,憩则是指静态观赏,游而无憩使人筋疲力尽,憩而不游又失去游览的意义。所谓动态观赏是指视点与景物相对位移。如看立体电影中的风景片,一景又一景地呈现在游人眼前,成为一种动态的连续构图。看电影时,景象在动而游人不动;在园林绿地中进行动态观赏时,则是景观静止而游人在动。游人移动的方式很多,如步行、骑马、乘车、乘船以及索道吊篮等,一般以步行为主。不同移动方式的动态观赏,观景效果也不同。乘车的速度快,视野较窄,多注意景物的体量、轮廓和天际线;而乘船视野较开阔,视线的选择也较自由,效果比乘车要好;至于缓步漫游,既能注意前方,又能左顾右盼,视线的选择更为自由。静态观赏是指视点与景物位置不变,如看一幅风景立体画,整个画面是一幅静态构图,所观景物结构、层次固定不变,所以静态观赏的地方往往也是摄影和绘画写生的地方。由于在静态观赏时,头部往往要转动。因此,除主要方向的景物外,还要考虑其他方向的景物,以满足观景的需要。在实际游园中,往往动静结合。在园林绿地景观规划时,既要考虑动态观赏下景观的系统布置,又要注意布置某些景点以供人驻足进行细致观赏。大园宜以动观为主,小园宜以静观为主。
  2.1.2平视、仰视和俯视。根据视点与景物相对位置的远近高低变化,赏景的方式还有平视、仰视和俯视之分。平视是指以视平线为中心的30°夹角视场,中视线与地面平行向前,游人头部不必上仰下俯,可以舒展地平望出去的一种观赏方式。利用或创造平视观景的机会,将给人以广阔宁静的感受、坦荡开朗的胸怀。因此,园林中常常创造宽阔的水面、平缓的草坪、开敞的视野和远望的条件,从而把天边的水光云影、远方的山廓影塔纳入视野,以饱眼福。仰视是指视线与地面的夹角超过15°左右时,头部需要仰起,即中视线向上倾斜与地面形成一定角度,随着角度的不断增加,由于视线消失程度的变化可以对景物产生高大感、宏伟感、崇高感和威严感。在中国皇家宫苑和宗教园林中常用这种方法突出皇权的神威,或在山水园中创造群峰万壑、小中见大的意境。如北京颐和园中的中心建筑群,在山下德辉殿后看佛香阁,则仰视角为62°,产生宏伟感,同时,也产生自我渺小感。俯视是指游人视点高,景物在下方,必须低头才能看清景物,中视线向下与地平面成一定角度。居高临下,俯瞰大地,为人们的一大游兴。园林中也利用地形和人工造景,创造制高点供人俯视,绘画中称之为鸟瞰。俯视也有远视、中视和近视的不同效果。一般俯视角度<45°、<30°、<10°时,则分别产生深远、深渊、凌空感。当<0°时,则产生欲坠危机感。登泰山而小天下,居天都而有升仙神游之感,也产生人定胜天感。
  2.2赏景的视觉规律
  游人赏景主要是通过视觉来欣赏,即所谓观景。无论是俯仰还是动静观赏,游人都要有一个观赏位置,从而也确定了与景物的相对距离关系。游人在观景时所处的位置称为观赏点或视点,而观赏点与被观赏景物之间的距离,称为观赏视距。由于人的视觉特点,因而观赏视距适当与否与观赏的艺术效果关系很大。通过分析人的视觉特点和规律,可以找出适合的视距范围,创造出预想的艺术效果。
  2.2.1最宜视距。正常人的清晰视距为25~30 cm,明确看到景物细部的视野为30~50 m,能识别景物类型的视距为250~270 m,能辨认景物轮廓的视距为500 m,能明确发现物体的视距约为1 200~2 000 m,但这已经没有最佳的观赏效果。至于远观山峦、俯瞰大地、仰望太空等,则是畅想与联想的综合感受。利用人的视距规律进行造景和借景,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2.2最佳视域。人的正常静观视场,垂直视角为130°,水平视角为l60°。但按照人的视网膜鉴别率,最佳垂直视角<30°、水平视角<45°,在这个范围内视距为景宽的1.2倍,即人们静观景物的最佳视距为景物高度的2倍,宽度的1.2倍。以此定位设景则景观效果最佳。但是,既使在静态空间内,也要允许游人在不同部位赏景。建筑师认为,对景物观赏的最佳视点有3个位置,即垂直视角为18°(景物高的3倍距离),是全景最佳视距;27°(景物高的2倍距离)是景物主体最佳视距;45°(景物高的l倍距离)是景物细部最佳视距。如果是纪念雕塑,则可以在上述3个视点距离位置为游人创造较开阔平坦的休息场地。
  3参考文献
  [1] 赵建明.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 黄东兵.园林绿地规划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肖创伟.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4] 刘福智.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