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地区杨小舟蛾的发生与防治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春艳 时间:2015-01-02
  2综合防治措施
  2.1做好虫情调查
  用昆虫生态学理论结合昆虫生物学特性指导生产防治,重点做好虫情调查监测工作。对林间虫口密度大于防治指标的要及时采取防治措施,不必见虫就治,也不能等成灾后再治,这样既浪费资源,又造成环境污染。
  虫情调查主要采取随机抽样方法,在上一代发生虫情的周边成片林每33.3 hm2设一调查点,绿色通道1 km设一调查点,每点调查8~10株以上样株,每株按东、西、南、北随机抽取折算成50 cm标准枝2枝以上[1]。
  2.2大力推广无公害防治技术
  (1)架设黑光灯诱杀成虫。省时省力,又不会造成农药环境污染。
  (2)林间放寄生蜂(啮小蜂)等天敌生物防治,降低害虫的虫口密度,持续维持林间生态平衡。放啮小蜂要在害虫发生早期,如杨小舟蛾第1、2代化蛹初期(5—6月)进行释放;根据害虫发生的虫口密度,林地每世代释放柞蚕蛹30~60头/hm2,每个世代分2次释放;释放时选择晴天无风或微风天气,用牛皮纸将蚕蛹制成蛹包,用图钉钉于树干上,待小蜂羽化自行爬出,寻找地表寄主害虫蛹寄生[2]。
  2.3积极进行化学防治
  (1)树干注射防治。在7月中下旬对大树及无法喷雾、喷烟防治的地段进行注干防治[3]。注干防治使用农药为氧化乐果、久效磷等内吸性杀虫剂1~3倍液,按1 cm胸径1 mL的用药量进行滴注。最好避免使用上年防治使用的农药品种,以免杨舟蛾产生抗药性。①药具准备,准备1根长30~40 cm、直径12~20 mm的钢钎,1把铁锤,1支10~15 mL的吸药器或医用注射器。②打孔注药方法。用钢钎在受害树的横根基部垂直打一个深入木质部3~4 cm的孔,打孔的个数依据树干的粗细而定,胸径20 cm以下的打2~3个孔,20~30 cm的打3~4个孔,30 cm以上的打不少于4个孔。按1 cm胸径1 mL的用药量进行滴注(最好避免使用上年防治使用的农药品种,以免杨舟蛾产生抗药性),注药后用1片树叶盖在孔上并压上土密封。
  (2)喷雾防治。在7月下旬防治三年生以下的小树,用高压喷雾机或背负式弥雾机于林间采取高效、低毒、快速农药、生物农药及时喷雾,使用农药为敌杀死,或氯氰菊酯2 000倍液+灭幼脲Ⅲ1 500倍液喷雾防治。
  2.4慎用烟雾防治
  在7月中下旬施用于成片林,但对环境污染较重,对作业条件要求较高。所用农药0#柴油∶敌杀死∶敌敌畏按10.00∶0.25∶0.20的比例进行混合,在早晨或傍晚作业,一般为4∶00—6∶00或17∶30—19∶30,如早晨阴天无风可适当延长作业时间。林内风速在1.0 m/s以内为宜,风速超过1.5 m/s不宜作业。烟雾机的喷幅一般为10~12 m,可根据作业时风速、树高和郁闭度灵活掌握[4]。
  3参考文献
  [1] 顾叶,孙兴全,孙越,等.杨小舟蛾发生规律及其防治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7(14):68-69.
  [2] 王继成,冯磊,赵惠忠.杨小舟蛾的发生规律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6(05X):45.
  [3] 郭振业,林艳平,郭小伟.杨小舟蛾害虫特性及周年防治技术初探[J].河南林业科技,2009(2):15-16,30.
  [4] 姚章军,高美英,兰海一.杨小舟蛾害虫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J].河北林业科技,2007(2):53,57.